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用藥不能“光看療效”

為了儘快好起來, 買多種藥連續重複使用, 一天跑幾家醫院看病, 沒有好轉跡象誓不甘休;動不動要求輸液治療, 容不得孩子感冒發燒;隨意購買使用OTC類藥物, 大人覺得管用, 就給孩子減半服用……初為家長, 你有沒有過類似這種“過分迫切要求迅速顯效”的行為? 

好的快就是好藥嗎?

第一種現象:給寶寶看過病、吃過藥後, 媽媽恨不得寶寶立即就能好起來, 一旦沒有預期的那樣“見效”, 媽媽就立刻再帶寶寶跑醫院, 甚至換醫生、換醫院, 最終不外乎頻繁換藥物……

第二種現象:寶寶治了一個星期, 幾經診治, 疾病終於好了。

Advertisiment
家長得出結論:還是最後一個大夫有水準, 一治就好了!

上面兩種現象很普遍, 很多家長都會以寶寶痊癒的快和慢來衡量醫生用藥的好壞, 總是覺得“好的快就是醫生有水準”、“好的快就是好藥”。 其實, 這種評價是十分片面的, 甚至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因為寶寶疾病的發生、發展、痊癒或加重, 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

寶寶疾病過程分析

1.病原菌

①進入寶寶身體裡的病原菌數量越多, 症狀往往越重, 恢復起來就越慢。

②病原菌的毒力越大, 對寶寶的危害越大, 病情自然也就更重。

因此, 即使用藥合理, 在病菌數量多、毒力大時, 往往需要的時間就更長。

2.免疫力

任何疾病發生、發展和痊癒的過程, 都有自身免疫力的參與, 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自始至終都會與外來的病原菌做鬥爭。

Advertisiment
寶寶會不會生病, 生病的嚴重程度, 不僅有外來微生物的數量和毒力的影響, 自身免疫力也是決定因素之一。 免疫力強的寶寶遇到細菌病毒侵襲, 即使患病, 症狀也會比較輕微, 痊癒得也更快;而免疫力差的寶寶, 很可能症狀比較重, 即使用藥了, 恢復起來也很慢。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同一種病, 這個寶寶吃兩天藥就好了, 而另一個寶寶吃了藥不僅沒有好轉, 而且還有暫時加重的情況!

病好是需要時間的

1.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並沒有什麼特效藥, 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對症支持治療。 也就是說, 當有嚴重的流涕、噴嚏、咳嗽時, 針對這些症狀,

Advertisiment
選擇相應的藥物緩解症狀。 但實際上這些藥物對清除病毒是沒有直接作用的。 相當於中醫所說的“治標不治本”。

一般來說, 感冒是有“自限性”的, 就是說發展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會好轉, 病程一般是三到五天。 這期間, 寶寶會有咽部發紅、厭食、流涕、咳嗽、噴嚏等症狀。 而年紀越小的寶寶, 這些局部症狀越不顯著, 而全身症狀卻比較嚴重, 比如高燒、煩躁、厭食、嘔吐, 甚至高熱驚厥。 很多家長第一次經歷寶寶這樣的疾病時, 會茫然無措, 會存有疑問:寶寶沒有咳嗽, 也不流鼻涕, 怎麼會是感冒了?光發燒, 燒壞了可怎麼辦?看了病, 吃了藥, 怎麼還不見好呢?

通過上面的介紹, 家長們心裡就有了數:大夫開的藥, 只是針對症狀開出的, 不是針對病毒的,

Advertisiment
只要護理得當, 三五天時間, 這些症狀是會慢慢緩解消失的。

2.肺炎

別看都叫肺炎, 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肺炎療程可大不相同。 比如, 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 早期應用抗生素可於1~2天退熱, 治療需要持續1~2周;支原體引起的肺炎, 有持續的乾咳, 療程長, 大約2~4周;由腺病毒引起的肺炎, 高熱起病, 持續不退, 發病3~4天后症狀加重, 應用抗生素無效, 需使用抗病毒藥, 並對症支援治療。 即使經醫生正確的診斷和用藥後, 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治療時間仍是長短不一。

另外, 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 最初的肺部聽診表現也不一樣, 可重可輕, 也可以完全正常, 再結合寶寶的症狀表現, 有些被診為肺炎, 有些卻被診斷為氣管炎, 還有一些僅僅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

Advertisiment
但隨著病情進展, 最終都被診斷為肺炎。 所以才會出現, 家長先聽醫生說是感冒, 過兩天換個醫生看, 卻診斷為肺炎了。 家長們會認為第一個醫生誤診了。 其實, 初診醫生並沒有錯, 問題就在於肺炎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頻繁換醫換藥不可取

1.藥物發揮作用的機制

①血藥濃度。 任何藥物進入人體發揮作用, 都需要一個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 藥物要經過血液傳遞, 讓機體吸收、代謝等步驟, 最後才被分佈到特定的感染部位。 並且, 只有當藥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後, 才能發揮作用, 低於這個濃度時, 雖然也可以起作用, 但藥效並不能達到最大化。

②規律服藥。 為了保證體內藥物持續殺菌, 就需要嚴格按照藥物說明上所說的間隔時間, 規律服藥,只有這樣,藥物才能持續發揮作用,病情才能得到控制。比如,一種抗生素需要每隔8小時服一次,可是家長往往是習慣性地在早飯、中飯和晚飯後給寶寶服藥。這樣,就造成夜間血藥濃度下降,殺菌作用不能持續,病情自然不能得到最好的控制。

2.寶寶患病是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儘量不要為了“快”,而頻繁地更換醫生換藥物,這是因為:

①如果自始至終都由一個醫生看,醫生會比較瞭解寶寶症狀、體征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可以瞭解藥物的作用和效果,並根據病情進展,或進一步檢查,修正最初的診斷,或改進治療方案。

②家長過於焦急,特別是那些認為只要一吃藥就應該馬上改善症狀的家長,往往給醫生造成壓力。為了滿足家長“快一點”見效的願望,醫生只得更換更廣譜、更高級的抗生素,而不是等待原有的藥物起效。頻繁地換藥往往使寶寶產生耐藥性,對寶寶健康十分不利。

觀察寶寶病情舉例

1.對寶寶上呼吸道感染的觀察

如果發現寶寶突然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的聲音像犬吠聲,吸氣時嗓子發出吼吼的聲音,活動後吸氣費力,吃奶和飲水時有嗆奶嗆水時,那麼就有可能是感染引起了急性喉炎,要馬上就醫,否則會出現喉梗阻,危及生命。

如果服藥三天症狀不見好轉,且有加重的趨勢,或出現了喘息、煩躁不安或是萎靡不振的現象,需要再次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2.對寶寶肺炎的觀察

用藥三天,發燒持續不退,或是發燒間隔沒有延長,發熱程度沒有降低的趨勢,寶寶呼吸費力,呼吸加快,鼻翼煽動,口周發青等,這些情況說明病情嚴重,藥物沒有控制住病情,而且有併發心力衰竭的可能,需要儘快再次去醫院就診。

3.對寶寶腹瀉的觀察

服用抗生素及助消化藥物後兩至三天,如果大便次數沒有減少,大便性質沒有好轉的趨勢,並且出現尿少,眼窩凹陷,哭時淚少,說明寶寶出現了脫水,要及時到醫院處理。如果在腹瀉治療過程中,患兒突然出現陣發性的劇烈哭鬧,這說明寶寶的肚子疼。除了腹瀉時腸痙攣會引起疼痛,還要注意腹瀉期間有可能出現的腸套疊,尤其是排出的大便帶血,一定要馬上到醫院診治。腸套疊是外科急腹症,早發現可通過空氣灌腸使腸管復位,如發病時間超過48小時,出現腸壞死,就需要外科手術來切除了。

如何護理生病寶寶?

瞭解了這些知識,家長們就應該拋棄原有的“求快”的不合理預期,在家按時給寶寶服藥,密切關注寶寶的病情變化,在有異常變化時,也能夠把寶寶及時送到醫院。這樣不僅避免了換醫換藥的弊端,又減少了醫院內交叉感染的幾率。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及治療期間,家長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生病的寶寶迅速好起來呢?

1.預防是關鍵

如果寶寶平時的飲食搭配合理,注意鍛煉身體,那麼生病時,自身的抵抗力就會發揮作用,寶寶病情會比較輕微,服藥後好得也快。

2.護理很重要

①對於患肺炎的寶寶,要注意多飲水。喝水有助於粘痰稀釋,配合拍背吸痰的輔助措施,寶寶的肺炎就會好得更快些。千萬不要為了哄寶寶看病和吃藥就給寶寶買甜食、買甜飲料,這些食物飲品一般都會加重咳嗽,不利於病情恢復。

②對於腹瀉的寶寶,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母乳餵養,可繼續哺乳,適當減少或暫停輔食。如果嘔吐得厲害,可以短期禁食,減輕胃腸負擔。對於病毒性腸炎,可以使用去除乳糖的配方奶粉,幫助減輕腹瀉症狀。腹瀉停止後,要繼續補充營養豐富的飲食,補充鈣劑和魚肝油,每日加餐一次,連續兩周,就可以趕上正常的生長水準了。

3.多讓寶寶休息

尤其是得了肺炎或支氣管炎及伴有喘息的寶寶,活動量大會加重喘息,不利於疾病的恢復,所以這樣的寶寶應儘量減少活動。

規律服藥,只有這樣,藥物才能持續發揮作用,病情才能得到控制。比如,一種抗生素需要每隔8小時服一次,可是家長往往是習慣性地在早飯、中飯和晚飯後給寶寶服藥。這樣,就造成夜間血藥濃度下降,殺菌作用不能持續,病情自然不能得到最好的控制。

2.寶寶患病是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儘量不要為了“快”,而頻繁地更換醫生換藥物,這是因為:

①如果自始至終都由一個醫生看,醫生會比較瞭解寶寶症狀、體征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可以瞭解藥物的作用和效果,並根據病情進展,或進一步檢查,修正最初的診斷,或改進治療方案。

②家長過於焦急,特別是那些認為只要一吃藥就應該馬上改善症狀的家長,往往給醫生造成壓力。為了滿足家長“快一點”見效的願望,醫生只得更換更廣譜、更高級的抗生素,而不是等待原有的藥物起效。頻繁地換藥往往使寶寶產生耐藥性,對寶寶健康十分不利。

觀察寶寶病情舉例

1.對寶寶上呼吸道感染的觀察

如果發現寶寶突然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的聲音像犬吠聲,吸氣時嗓子發出吼吼的聲音,活動後吸氣費力,吃奶和飲水時有嗆奶嗆水時,那麼就有可能是感染引起了急性喉炎,要馬上就醫,否則會出現喉梗阻,危及生命。

如果服藥三天症狀不見好轉,且有加重的趨勢,或出現了喘息、煩躁不安或是萎靡不振的現象,需要再次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2.對寶寶肺炎的觀察

用藥三天,發燒持續不退,或是發燒間隔沒有延長,發熱程度沒有降低的趨勢,寶寶呼吸費力,呼吸加快,鼻翼煽動,口周發青等,這些情況說明病情嚴重,藥物沒有控制住病情,而且有併發心力衰竭的可能,需要儘快再次去醫院就診。

3.對寶寶腹瀉的觀察

服用抗生素及助消化藥物後兩至三天,如果大便次數沒有減少,大便性質沒有好轉的趨勢,並且出現尿少,眼窩凹陷,哭時淚少,說明寶寶出現了脫水,要及時到醫院處理。如果在腹瀉治療過程中,患兒突然出現陣發性的劇烈哭鬧,這說明寶寶的肚子疼。除了腹瀉時腸痙攣會引起疼痛,還要注意腹瀉期間有可能出現的腸套疊,尤其是排出的大便帶血,一定要馬上到醫院診治。腸套疊是外科急腹症,早發現可通過空氣灌腸使腸管復位,如發病時間超過48小時,出現腸壞死,就需要外科手術來切除了。

如何護理生病寶寶?

瞭解了這些知識,家長們就應該拋棄原有的“求快”的不合理預期,在家按時給寶寶服藥,密切關注寶寶的病情變化,在有異常變化時,也能夠把寶寶及時送到醫院。這樣不僅避免了換醫換藥的弊端,又減少了醫院內交叉感染的幾率。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及治療期間,家長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生病的寶寶迅速好起來呢?

1.預防是關鍵

如果寶寶平時的飲食搭配合理,注意鍛煉身體,那麼生病時,自身的抵抗力就會發揮作用,寶寶病情會比較輕微,服藥後好得也快。

2.護理很重要

①對於患肺炎的寶寶,要注意多飲水。喝水有助於粘痰稀釋,配合拍背吸痰的輔助措施,寶寶的肺炎就會好得更快些。千萬不要為了哄寶寶看病和吃藥就給寶寶買甜食、買甜飲料,這些食物飲品一般都會加重咳嗽,不利於病情恢復。

②對於腹瀉的寶寶,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母乳餵養,可繼續哺乳,適當減少或暫停輔食。如果嘔吐得厲害,可以短期禁食,減輕胃腸負擔。對於病毒性腸炎,可以使用去除乳糖的配方奶粉,幫助減輕腹瀉症狀。腹瀉停止後,要繼續補充營養豐富的飲食,補充鈣劑和魚肝油,每日加餐一次,連續兩周,就可以趕上正常的生長水準了。

3.多讓寶寶休息

尤其是得了肺炎或支氣管炎及伴有喘息的寶寶,活動量大會加重喘息,不利於疾病的恢復,所以這樣的寶寶應儘量減少活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