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疫苗

寶寶疫苗接種時間表

對寶寶來說, 尤其是一歲以內, 幾乎每個月都需要打疫苗。 那寶寶多大打哪些疫苗是好呢!生男生女幫建議以下寶寶接種疫苗時間表:
一類疫苗出生時:卡介苗、乙肝疫苗(基礎)

一個月:乙肝疫苗(基礎)

兩個月:脊灰疫苗(基礎)

三個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礎)

四個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礎)

五個月:百白破疫苗(基礎)

六個月:乙肝疫苗、A群流腦苗(基礎)

八個月: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基礎)

九個月:A群流腦苗(基礎)

1。 5-2歲: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加強)

3歲:A群流腦苗(加強)

4歲:脊灰疫苗(加強)

Advertisiment

6歲:百白破疫苗(加強)、乙腦疫苗、A群流腦苗(加強)二類疫苗A+C群流腦疫苗:3周歲注射1針次, 6、9周歲各加強一針。 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可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 接種程式同全細胞百白破疫苗。 麻腮風疫苗:1。 5-2周歲注射一針, 基礎免疫後4年加強1針。 甲肝減毒活疫苗或甲肝滅活疫苗: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時間是2歲時注射1針, 4年後加強1針。 滅活疫苗1-16歲接種2針, 間隔6個月, 16歲以上接種1針。 水痘疫苗:1-12歲接種1針次。 B型流感嗜血桿菌苗:2、4、6月齡各注射一次, 12月齡以上接種一針即可。 流行性☆禁☆感冒疫苗:1-3周歲每年注射2針, 間隔1個月。 3周歲以上每年接種1次即可。

寶寶疫苗接種必知

接種前要先測體溫, 若有發燒要推遲接種、未完全恢復健康前暫緩注射, 但應在病好後及時補接種。

Advertisiment

接種後, 當天不要洗澡, 也不能讓孩子太疲勞。

屬過敏體質者, 應向醫生反應

極個別孩子可能會高燒, 可請醫生看看, 給予對證治療

以下情況是不能在期間注射疫苗:如孩子正在發燒, 患有急性傳染病、哮喘、風疹、濕疹等疾病或有心臟病、腎炎及肝炎等疾病時, 暫時不要打預防針。

孩子腹瀉時不要吃小兒麻痹糖丸, 等病好後兩周才能補吃。

有癲癇病史及藥物過敏史的兒童不要進行預防接種。

寶寶接種疫苗後注意事項

1、在寶寶注射疫苗後, 不要馬上離開醫院, 而要觀察30分鐘左右, 沒有異常情況再離開。 如果寶寶以前出現過不良反應, 就更應如此。 一旦出現意外, 能夠及時救治。

2、多長時間能洗澡?最好在24小時後再給寶寶洗澡。

Advertisiment
因疫苗接種會造成機體的一過性抵抗力減低, 洗澡過程中易受涼而發病。

3、為什麼要適當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 促進新陳代謝。

4、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接種後1~2天內要給寶寶吃易消化食物, 減少機體負擔。

5、為什麼不能做劇烈活動?劇烈活動會使寶寶疲勞和大汗, 易感冒。

寶寶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

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反應的, 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 在進行預防接種後, 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 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 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1、局部反應:紅、腫、熱、痛。 發生在注射類疫苗。

寶寶接種疫苗後, 注射處出現短暫的紅、腫、熱、痛的局部炎性反應是很常見的,

Advertisiment
幾乎每種經注射接種的疫苗都可能引起這種局部反應。 其中比較明顯的如白百破疫苗, 還可能同時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注射部位有瘙癢感等反應。 這些局部反應一般都比較輕微, 大多在兩三天后自行消退, 屬於接種疫苗的正常反應。

處理方法:用清潔毛巾熱敷注射部位(但要注意在接種48小時後才能熱敷), 可以減輕疼痛感和不適感。 注意不要讓寶寶抓撓注射部位, 以免引起繼發感染。 如果接種疫苗部位的紅、腫、熱、痛持續性加劇, 局部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 說明有可能出現繼發性☆禁☆感染, 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b)全身反應:發熱。 典型疫苗:百白破、麻疹、流感、腦膜炎、甲肝等疫苗

接種疫苗後最常見的全身反應是發熱。

Advertisiment
其中以寶寶3個月時首次接種的百白破疫苗所引起的發熱較為明顯。 而且, 由於許多寶寶是出生後第一次發熱, 所以令很多新媽媽擔心不已, 不知所措。 這種發熱一般在接種疫苗後的24小時內出現, 發熱的同時還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煩躁和周身不適等全身反應, 少數寶寶還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一般寶寶的體溫都在38。 5℃以下, 可持續1~2天。

處理方法:如果發熱在38。 5℃以下, 寶寶沒有其他明顯不適, 就不必進行特殊處理, 讓寶寶多喝水, 多休息, 一般1~2天內體溫就能恢復正常。 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8。 5℃, 同時還伴有較嚴重的煩躁、嘔吐等症狀, 或體溫2天后持續不退並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要考慮是不是在此期間寶寶又受到了其他病菌的感染, 這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2、皮疹。典型疫苗:麻疹活疫苗、水痘疫苗等

皮疹也是常見的接種疫苗後全身反應之一。如接種麻疹活性疫苗後6天左右會出現類似麻疹樣的皮疹;接種水痘疫苗後1個月內出現類似水痘的皮疹。這是因為這些疫苗本身是活性的減毒疫苗,接種以後可以引起類似相應疾病的輕度感染。腦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等也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常常是一過性的。

處理方法:這些皮疹相比真正感染疾病而引起的皮疹要輕微得多,而且大多可以在數天內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療或處理。

父母要瞭解的疫苗接種知識

疫苗接種是父母非常關心的問題,那父母對於疫苗接種又瞭解多少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瞭解關於疫苗接種的小知識吧!

1。疫苗的分類

計畫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畫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計畫免疫包括兩個程式:一個是全程足量的基礎免疫,即在1周歲內完成的初次接種;二是以後的加強免疫,即根據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準和疾病流行情況適時地進行復種。

計畫外疫苗(二類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如果選擇注射二類疫苗應在不影響一類疫苗情況下進行選擇性注射。要注意接種過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脊灰糖丸)要間隔4周才能接種死疫苗(百白破、乙肝、流腦及所有二類疫苗)。

2。寶寶接種疫苗後的正常典型反應

反應1:局部紅、腫、熱、痛 代表疫苗:注射類疫苗

幾乎每種經注射接種的疫苗都可能引起這種局部反應。其中比較明顯的如破傷風疫苗,還可能同時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注射部位有瘙癢感等反應。這些局部反應一般都比較輕微,大多在兩三天后自行消退,屬於接種疫苗的正常反應。

處理方法:用清潔毛巾熱敷注射部位,可以減輕疼痛感和不適感。注意不要讓寶寶抓撓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繼發感染。如果接種疫苗部位的紅、腫、熱、痛持續性加劇,局部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說明有可能出現繼發性☆禁☆感染,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反應2:發熱 代表疫苗:百白破、麻疹、流感、腦膜炎、甲肝等疫苗

這種發熱一般在接種疫苗後的24小時內出現,發熱的同時還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煩躁和周身不適等全身反應,少數寶寶還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一般寶寶的體溫都在38。5℃以下,持續1~2天。

處理方法:如果發熱在38。5℃以下,寶寶沒有其他明顯不適,就不必進行特殊處理,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一般1~2天內體溫就能恢復正常。如果體溫超過38。5℃,同時還伴有較嚴重的煩躁、嘔吐等症狀,或體溫2天后持續不退並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要考慮是不是在此期間寶寶又受到了其他病菌的感染,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3。寶寶接種疫苗後的非正常反應

非正常的狀態,例如嚴重的過敏反應、高燒或異常的頭痛等。嚴重的過敏反應對於任何疫苗都很罕見,如果發生,它會在疫苗接種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哮喘、蕁麻疹、疼痛、虛弱、心跳加速或眩暈。如果出現高燒或癲癇,會在接種後1-2周內出現。

處理方法:立即聯繫醫生或將寶寶送往醫院;告訴醫生發生的情況,在哪天什麼時間發生的,疫苗是什麼時間接種的。

4。如何正確保存疫苗

距使用時間較短者(1-2天)置於2-15℃陰暗、乾燥的環境,如地窖、冰箱冷藏室;量少者也可保存于盛有冰塊的廣口冷藏瓶中。需要較長時間保存者,弱毒苗保存於冰箱冷凍室(0℃以下)凍結保存,滅活苗保存於冰箱冷藏室。注意防止過期。為了保證各種疫苗都能發揮最佳功效,美國CDC公佈了關於疫苗保存溫度的指南。該指南指出,除減毒活疫苗和水痘疫苗應冷凍保存且應避免反復凍融外,絕大多數疫苗應保存在2~8℃,而不應冷凍保存。疫苗保存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其效力不可逆地降低。

寶寶疫苗接種前後的事

預防接種是將減低毒性的細菌、病毒製成菌苗或疫苗,通過注射、劃痕、口服等方法,進入人體,使寶寶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保護他不患此病。那麼,寶寶在接種疫苗前後要注意什麼呢?

疫苗接種前要做的事

1。準備接種要帶的物品。

《兒童預防接種證》

包被、衣服

孩子吃的食物

玩具等其他能在注射時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

2。給孩子洗澡,換乾淨的衣服。

3。提早喂飽孩子。

醫生在檢查寶寶喉嚨時,可能會導致他嘔吐,所以在接種前最好不要給他喂東西。

4。出門前量體溫以確認寶寶的健康情況。

溫馨提示:寶寶接種脊灰疫苗前半小時內不能吃奶、喝熱水。

疫苗接種後要注意

1。觀察寶寶的狀態。

要在接種場所休息30分鐘左右,如果孩子出現高熱或其他不良反應,可以及時請醫生診治。

2。清潔接種部位。

當天不要給孩子洗澡,但要保證接種部位的清潔。可以在接種部位貼上創口貼,如果進行了臀部注射,要保證尿布的乾淨。

3。接種後讓孩子多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

如果孩子出現輕微發熱、食欲不振的現象是正常的,一般1~2天會自動消失,如果反應強烈而且持續時間長的話,要立刻就醫。

寶寶接種後別劇烈運動

寶寶應該接種哪些疫苗?接種疫苗前後要注意什麼?相信很多媽媽對於接種疫苗的細節方面不是很清楚,想要寶寶更安全的度過預防接種期,各位媽媽要仔細看了。

寶寶從出生到2周歲要接種18-21針疫苗,加上自費疫苗可達30劑次左右。聯合疫苗可以減少接種針次和孩子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如兒童五聯疫苗,原本預防b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這五種疾病需要接種12針,使用該疫苗只需接種4針,減少8次不良反應風險。此外,公民自費、自願接種的二類疫苗所針對的傳染病,對寶寶的威脅也很大,從疾病預防的角度來說,一類、二類疫苗對孩子來說同等重要。

接種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

接種疫苗前一天,要給孩子洗好澡、換好衣物,儘量穿寬鬆、上下分身的,並讓孩子吃好、休息好。如果寶寶正在生病、近期生過病或是過敏體質,接種前要告訴醫生。接種結束後要在醫院觀察30分鐘。接種後寶寶暫時不要洗澡,二至三天內不要劇烈運動,保持注射部位皮膚清潔,不要吃刺激性食物。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或伴有發燒、哭鬧,如果較輕微不需要特殊處理;如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昏迷、抽搐等症狀則要及時就醫。

接種後3不要

1。接種後不洗澡

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位負責預防接種的醫生都會說,接種後24小時內不要給寶寶洗澡。我們通常的理解是——不洗澡是為了不讓接種後的部位接觸水而發生感染。

但其實,不讓寶寶在24小時內洗澡,不是因為接種時接種部位會發生感染,而是寶寶在洗澡時,出水入水都會帶走身體上的大量熱度,從而可能會使寶寶著涼,引起發熱。

2。接種後少餵食

接種以後,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寶寶喂太多的飲食。

因為有一部分寶寶,比如16周大的寶寶,已經開始接觸到了輔食,還比如有些吃奶的寶寶,本身進食奶的數量就很大,接種後進食太多會使腸胃有太大的負擔。

3。“劇烈活動”要減少

有媽媽可能會對“劇烈的活動”感到迷惑不解——寶寶那麼小,有什麼劇烈的活動呀。但我們說,對於嬰兒來說,劇烈的活動就是指舉足、舉手,這些對寶寶來說都是運動量比較大的活動。

有時大人聚會,家裡多來了很多客人,就會使寶寶非常興奮。而大人逗引起寶寶來,寶寶就更會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這些都會引起不必要的接種疫苗後的反應。

這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2、皮疹。典型疫苗:麻疹活疫苗、水痘疫苗等

皮疹也是常見的接種疫苗後全身反應之一。如接種麻疹活性疫苗後6天左右會出現類似麻疹樣的皮疹;接種水痘疫苗後1個月內出現類似水痘的皮疹。這是因為這些疫苗本身是活性的減毒疫苗,接種以後可以引起類似相應疾病的輕度感染。腦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等也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常常是一過性的。

處理方法:這些皮疹相比真正感染疾病而引起的皮疹要輕微得多,而且大多可以在數天內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療或處理。

父母要瞭解的疫苗接種知識

疫苗接種是父母非常關心的問題,那父母對於疫苗接種又瞭解多少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瞭解關於疫苗接種的小知識吧!

1。疫苗的分類

計畫內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畫免疫,屬於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後必須進行接種的。計畫免疫包括兩個程式:一個是全程足量的基礎免疫,即在1周歲內完成的初次接種;二是以後的加強免疫,即根據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準和疾病流行情況適時地進行復種。

計畫外疫苗(二類疫苗):是自費疫苗。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如果選擇注射二類疫苗應在不影響一類疫苗情況下進行選擇性注射。要注意接種過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脊灰糖丸)要間隔4周才能接種死疫苗(百白破、乙肝、流腦及所有二類疫苗)。

2。寶寶接種疫苗後的正常典型反應

反應1:局部紅、腫、熱、痛 代表疫苗:注射類疫苗

幾乎每種經注射接種的疫苗都可能引起這種局部反應。其中比較明顯的如破傷風疫苗,還可能同時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注射部位有瘙癢感等反應。這些局部反應一般都比較輕微,大多在兩三天后自行消退,屬於接種疫苗的正常反應。

處理方法:用清潔毛巾熱敷注射部位,可以減輕疼痛感和不適感。注意不要讓寶寶抓撓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繼發感染。如果接種疫苗部位的紅、腫、熱、痛持續性加劇,局部淋巴結明顯腫大、疼痛,說明有可能出現繼發性☆禁☆感染,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反應2:發熱 代表疫苗:百白破、麻疹、流感、腦膜炎、甲肝等疫苗

這種發熱一般在接種疫苗後的24小時內出現,發熱的同時還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煩躁和周身不適等全身反應,少數寶寶還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一般寶寶的體溫都在38。5℃以下,持續1~2天。

處理方法:如果發熱在38。5℃以下,寶寶沒有其他明顯不適,就不必進行特殊處理,讓寶寶多喝水,多休息,一般1~2天內體溫就能恢復正常。如果體溫超過38。5℃,同時還伴有較嚴重的煩躁、嘔吐等症狀,或體溫2天后持續不退並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要考慮是不是在此期間寶寶又受到了其他病菌的感染,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3。寶寶接種疫苗後的非正常反應

非正常的狀態,例如嚴重的過敏反應、高燒或異常的頭痛等。嚴重的過敏反應對於任何疫苗都很罕見,如果發生,它會在疫苗接種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哮喘、蕁麻疹、疼痛、虛弱、心跳加速或眩暈。如果出現高燒或癲癇,會在接種後1-2周內出現。

處理方法:立即聯繫醫生或將寶寶送往醫院;告訴醫生發生的情況,在哪天什麼時間發生的,疫苗是什麼時間接種的。

4。如何正確保存疫苗

距使用時間較短者(1-2天)置於2-15℃陰暗、乾燥的環境,如地窖、冰箱冷藏室;量少者也可保存于盛有冰塊的廣口冷藏瓶中。需要較長時間保存者,弱毒苗保存於冰箱冷凍室(0℃以下)凍結保存,滅活苗保存於冰箱冷藏室。注意防止過期。為了保證各種疫苗都能發揮最佳功效,美國CDC公佈了關於疫苗保存溫度的指南。該指南指出,除減毒活疫苗和水痘疫苗應冷凍保存且應避免反復凍融外,絕大多數疫苗應保存在2~8℃,而不應冷凍保存。疫苗保存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其效力不可逆地降低。

寶寶疫苗接種前後的事

預防接種是將減低毒性的細菌、病毒製成菌苗或疫苗,通過注射、劃痕、口服等方法,進入人體,使寶寶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保護他不患此病。那麼,寶寶在接種疫苗前後要注意什麼呢?

疫苗接種前要做的事

1。準備接種要帶的物品。

《兒童預防接種證》

包被、衣服

孩子吃的食物

玩具等其他能在注射時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

2。給孩子洗澡,換乾淨的衣服。

3。提早喂飽孩子。

醫生在檢查寶寶喉嚨時,可能會導致他嘔吐,所以在接種前最好不要給他喂東西。

4。出門前量體溫以確認寶寶的健康情況。

溫馨提示:寶寶接種脊灰疫苗前半小時內不能吃奶、喝熱水。

疫苗接種後要注意

1。觀察寶寶的狀態。

要在接種場所休息30分鐘左右,如果孩子出現高熱或其他不良反應,可以及時請醫生診治。

2。清潔接種部位。

當天不要給孩子洗澡,但要保證接種部位的清潔。可以在接種部位貼上創口貼,如果進行了臀部注射,要保證尿布的乾淨。

3。接種後讓孩子多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

如果孩子出現輕微發熱、食欲不振的現象是正常的,一般1~2天會自動消失,如果反應強烈而且持續時間長的話,要立刻就醫。

寶寶接種後別劇烈運動

寶寶應該接種哪些疫苗?接種疫苗前後要注意什麼?相信很多媽媽對於接種疫苗的細節方面不是很清楚,想要寶寶更安全的度過預防接種期,各位媽媽要仔細看了。

寶寶從出生到2周歲要接種18-21針疫苗,加上自費疫苗可達30劑次左右。聯合疫苗可以減少接種針次和孩子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如兒童五聯疫苗,原本預防b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這五種疾病需要接種12針,使用該疫苗只需接種4針,減少8次不良反應風險。此外,公民自費、自願接種的二類疫苗所針對的傳染病,對寶寶的威脅也很大,從疾病預防的角度來說,一類、二類疫苗對孩子來說同等重要。

接種疫苗前後的注意事項

接種疫苗前一天,要給孩子洗好澡、換好衣物,儘量穿寬鬆、上下分身的,並讓孩子吃好、休息好。如果寶寶正在生病、近期生過病或是過敏體質,接種前要告訴醫生。接種結束後要在醫院觀察30分鐘。接種後寶寶暫時不要洗澡,二至三天內不要劇烈運動,保持注射部位皮膚清潔,不要吃刺激性食物。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或伴有發燒、哭鬧,如果較輕微不需要特殊處理;如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昏迷、抽搐等症狀則要及時就醫。

接種後3不要

1。接種後不洗澡

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位負責預防接種的醫生都會說,接種後24小時內不要給寶寶洗澡。我們通常的理解是——不洗澡是為了不讓接種後的部位接觸水而發生感染。

但其實,不讓寶寶在24小時內洗澡,不是因為接種時接種部位會發生感染,而是寶寶在洗澡時,出水入水都會帶走身體上的大量熱度,從而可能會使寶寶著涼,引起發熱。

2。接種後少餵食

接種以後,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寶寶喂太多的飲食。

因為有一部分寶寶,比如16周大的寶寶,已經開始接觸到了輔食,還比如有些吃奶的寶寶,本身進食奶的數量就很大,接種後進食太多會使腸胃有太大的負擔。

3。“劇烈活動”要減少

有媽媽可能會對“劇烈的活動”感到迷惑不解——寶寶那麼小,有什麼劇烈的活動呀。但我們說,對於嬰兒來說,劇烈的活動就是指舉足、舉手,這些對寶寶來說都是運動量比較大的活動。

有時大人聚會,家裡多來了很多客人,就會使寶寶非常興奮。而大人逗引起寶寶來,寶寶就更會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這些都會引起不必要的接種疫苗後的反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