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寶寶發熱怎麼辦?寶寶身體抵抗力較差, 感冒發熱是常事, 每每寶寶發熱, 爸媽們就急得團團轉。 寶寶發熱怎麼辦呢?一起來看看吧!
Advertisiment
孩子發熱嚴重嗎?是不是孩子一發熱, 就要立刻去大醫院看病, 一定要打吊針、用抗生素?這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一個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發熱是怎麼回事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神經系統的發育有所差異。 孩子越小, 機體發育越不成熟。 當周圍環境溫度比較高、穿衣服比較多、脫水(喝水太少、大量出汗或拉肚子等)、劇烈哭吵, 甚至房間內空氣不流通、比較悶熱時, 都會引起發熱,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同時, 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較弱, 比成人更易受到外界病毒、細菌的侵害, 發熱更常見。
一般地說, 發熱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感染引起, 醫學上稱之為感染性發熱。 實際上, 感染後發熱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Advertisiment
最常見的導致孩子發熱的原因是感冒。 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成人差, 感冒的頻率也會比成人高一些, 特別是在春季、冬季和季節交替時。 通常, 學齡前兒童每年可能會患4~8次感冒。
當孩子感冒, 發熱時, 家長應仔細觀察。 若孩子在熱度升高時, 變得萎靡不振、不想吃飯, 而一旦熱退, 就活蹦亂跳的, 基本上沒什麼問題。 若孩子熱退以後, 仍然萎靡不振、手腳冰涼, 或伴有拉肚子、小便時哭鬧等情況時, 則一定要去醫院就診。
正常體溫
1歲以內的寶寶正常 腋下體溫應為36℃~37℃,
Advertisiment
低燒
如果寶寶體溫在37.4℃~38℃之間, 則可以認為是低燒。 造成低燒的原因很多, 如感冒、接種某些疫苗(像我家寶寶, 只要接種流感疫苗, 肯定會發燒)等。 這時也不需要著急, 多讓寶寶休息, 多喝水, 增加機體的代謝。 如果持續低燒, 比如超過36小時, 或者有其他症狀, 則應去醫院檢查。
高燒
如果寶寶體溫在38℃以上, 則可以認為是高燒。 嬰兒發燒的時候, 很容易就會達到38℃, 甚至39℃以上的體溫,
Advertisiment
用藥效果不好立刻換藥
有些孩子在吃了一天的藥後, 熱度不退, 家長心急如焚, 再次去醫院就醫, 堅決要求醫生換藥。 實際上, 藥物吃進去或者肌肉注射、靜脈滴注進去, 要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 需要一段時間。 時間沒到,
Advertisiment
發熱會把腦子燒壞
有些家長擔心, 發熱會把孩子的腦子“燒壞”。 實際上, 並沒有這麼回事。 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 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看到有些小孩子因為高熱不退而“變傻”, 便誤以為是高熱把腦子“燒壞”了。
實際上, 這些孩子是因為患腦炎或其他疾病而導致的智力下降, 發熱只是疾病的一個表現而已。 更何況, 大腦組織是蛋白質結構, 要把蛋白質破壞、使腦細胞受損, 起碼要燒到42℃以上, 而在一般情況下, 這麼高的熱度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當然, 有些發熱對智力確實存在一定影響, 最典型的是高熱驚厥。 有些小孩子特別敏感, 稍微有點發熱就“抽筋”。若反復“抽筋”,就會影響腦細胞功能、影響智力。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這樣,且只有持續“抽筋”,沒有處理才會損傷腦細胞。
發熱有沒有必要驗血
接診發熱的孩子,醫生一般都會開一張驗血單,讓孩子去驗血常規。這時候,家長心疼了:我們家寶貝,讓你戳一針,要出血,多疼啊,最好不要驗血。
實際上,血常規檢查結果對醫生判斷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示孩子發熱是病毒感染引起,還是細菌感染所致。儘管大多數發熱患兒為普通病毒性☆禁☆感冒,但也有少部分是由細菌感染引起,抑或是普通病毒性☆禁☆感冒數天后,併發細菌感染。若醫生把所有患兒都當成普通病毒感染來治療,肯定會耽誤部分孩子的病情。反之若醫生把所有患兒都當做細菌感染來處理,濫用抗生素,對孩子更不利。因此,若醫生開單子讓孩子去化驗,家長們即便覺得心疼也得去,因為這樣對孩子有好處。
孩子發熱時要這樣做
1.適當減少衣服,幫寶寶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燒,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燒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打個比方,如果正常情況下寶寶穿兩件衣服,那麼發高燒的時候就穿一件就可以了。如果是在乾燥寒冷的北方冬季,在室內要適當減少衣物,但是在去看病的路上,還是要注意保暖防風,等到了醫院之後再減少衣物,幫寶寶降溫。注意,如果寶寶已經出汗,那麼最好不要立即脫衣服,以免寶寶著涼傷風,加重病情。等汗液蒸發以後,應當幫寶寶減少衣物。
2.吃上退燒藥
如果寶寶的體溫在38.5℃以上,那麼應該立即給寶寶吃上退燒藥,吃退燒藥不會影響到醫院之後的各項檢查。市場上常見的退燒藥包括泰諾林、美林、布洛芬等。其中,泰諾林比較溫和,一般在吃藥之後1個小時才會逐漸起作用。泰諾林裡面有個滴管,方便喂服。1歲以內的寶寶大概一次用量0.8ml。如果寶寶體溫在39.5℃以上,也可以選擇見效更快的美林和布洛芬。任何一種退燒藥在一天之內都不要服用超過4次,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
3.檢查
檢查之後,確定病因,這樣做家長的也就心裡有底了。然後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護理就可以了。
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在看過醫生、確定病因之後,建議儘量使用物理降溫的方法,説明寶寶降低體溫,這也是現在很多兒科醫生的建議,因為這種降溫方法是最安全的。
一般的物理降溫方法是
用37℃左右的溫水為寶寶進行擦浴,主要集中在腋下、大腿根、腿彎處稍微用一點兒力,寶寶的皮膚微微發紅即可,千萬不要用太大的力量給寶寶擦,因為嬰兒的皮膚是很嬌嫩的,避免擦傷寶寶。
擦浴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
不建議使用酒精給寶寶擦身體,那樣對寶寶皮膚刺激太大,要是長時間使用酒精的話,還肯能造成酒精中毒。
那什麼時候吃退燒藥呢?寶寶晚上睡覺或需要較長時間好好休息的時候,如果體溫還是38.5℃以上,可以給他吃下退燒藥,因為這時寶寶需要充足的睡眠,不停的擦浴會影響寶寶休息。
因此,退燒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幫寶寶降溫的方法,不要輕易使用。而且,任何一種退燒藥在一天之內都不要服用超過4次,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
要“吊鹽水”、吃消炎藥嗎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感冒、發熱一定要“吊鹽水”,用消炎藥,否則病好不了。還有些家長總是要求醫生給自己的孩子用最好、最貴的藥。實際上,最好、最貴的藥並不一定對孩子最有用。這不是錢多錢少、貴與不貴的問題。而是如何對症下藥的問題。
感冒是不是要用消炎藥?答案是,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堅決不用。抗生素不殺病毒,當發熱乃病毒感染所致時,用抗生素不僅沒效果,還可能造成肝腎功能、聽力等方面的損傷,得不償失。
特別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年齡、體重、器官發育狀況不同,藥物種類、劑型、劑量的選擇都不盡相同,絕不是“人小一點,藥量少一點”那麼簡單。孩子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切莫擅自給孩子用藥,更不能像到餐館裡點菜一樣“點藥”。
還有些家長偏愛“吊鹽水”,覺得上次孩子發燒,“吊了鹽水”就好了,這次也要求“吊鹽水”。實際上,“吊不吊鹽水”,要具體論證分析。我們的原則是,如果一種疾病能夠口服用藥,就不打肌肉針:如果能夠打肌肉針,就不選擇靜脈輸液。
為什麼要儘量避免輸液
1.大多數藥物口服以後,吸收非常好,且藥物經胃腸道吸收後,緩慢入血,不良反應最輕、最安全。靜脈輸液則不同,藥物直接進入血液,不良反應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嚴重的會迅速危及生命。
2.口服用藥可避免因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導致的一些交叉感染。
3.打肌肉針、靜脈針有一定痛苦,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
4.一天3次或4次口服用藥可使全天的血藥濃度穩定在較高水準,療效更好。靜脈輸液無法做到這一點,除非一天24小時都在輸液,否則一旦停用,血藥濃度馬上下降。
5.口服用藥既簡單,又便宜,輸液不僅要花很多時間,費用也貴。
稍微有點發熱就“抽筋”。若反復“抽筋”,就會影響腦細胞功能、影響智力。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這樣,且只有持續“抽筋”,沒有處理才會損傷腦細胞。發熱有沒有必要驗血
接診發熱的孩子,醫生一般都會開一張驗血單,讓孩子去驗血常規。這時候,家長心疼了:我們家寶貝,讓你戳一針,要出血,多疼啊,最好不要驗血。
實際上,血常規檢查結果對醫生判斷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示孩子發熱是病毒感染引起,還是細菌感染所致。儘管大多數發熱患兒為普通病毒性☆禁☆感冒,但也有少部分是由細菌感染引起,抑或是普通病毒性☆禁☆感冒數天后,併發細菌感染。若醫生把所有患兒都當成普通病毒感染來治療,肯定會耽誤部分孩子的病情。反之若醫生把所有患兒都當做細菌感染來處理,濫用抗生素,對孩子更不利。因此,若醫生開單子讓孩子去化驗,家長們即便覺得心疼也得去,因為這樣對孩子有好處。
孩子發熱時要這樣做
1.適當減少衣服,幫寶寶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燒,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燒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打個比方,如果正常情況下寶寶穿兩件衣服,那麼發高燒的時候就穿一件就可以了。如果是在乾燥寒冷的北方冬季,在室內要適當減少衣物,但是在去看病的路上,還是要注意保暖防風,等到了醫院之後再減少衣物,幫寶寶降溫。注意,如果寶寶已經出汗,那麼最好不要立即脫衣服,以免寶寶著涼傷風,加重病情。等汗液蒸發以後,應當幫寶寶減少衣物。
2.吃上退燒藥
如果寶寶的體溫在38.5℃以上,那麼應該立即給寶寶吃上退燒藥,吃退燒藥不會影響到醫院之後的各項檢查。市場上常見的退燒藥包括泰諾林、美林、布洛芬等。其中,泰諾林比較溫和,一般在吃藥之後1個小時才會逐漸起作用。泰諾林裡面有個滴管,方便喂服。1歲以內的寶寶大概一次用量0.8ml。如果寶寶體溫在39.5℃以上,也可以選擇見效更快的美林和布洛芬。任何一種退燒藥在一天之內都不要服用超過4次,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
3.檢查
檢查之後,確定病因,這樣做家長的也就心裡有底了。然後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護理就可以了。
物理降溫,還是吃退燒藥
在看過醫生、確定病因之後,建議儘量使用物理降溫的方法,説明寶寶降低體溫,這也是現在很多兒科醫生的建議,因為這種降溫方法是最安全的。
一般的物理降溫方法是
用37℃左右的溫水為寶寶進行擦浴,主要集中在腋下、大腿根、腿彎處稍微用一點兒力,寶寶的皮膚微微發紅即可,千萬不要用太大的力量給寶寶擦,因為嬰兒的皮膚是很嬌嫩的,避免擦傷寶寶。
擦浴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
不建議使用酒精給寶寶擦身體,那樣對寶寶皮膚刺激太大,要是長時間使用酒精的話,還肯能造成酒精中毒。
那什麼時候吃退燒藥呢?寶寶晚上睡覺或需要較長時間好好休息的時候,如果體溫還是38.5℃以上,可以給他吃下退燒藥,因為這時寶寶需要充足的睡眠,不停的擦浴會影響寶寶休息。
因此,退燒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幫寶寶降溫的方法,不要輕易使用。而且,任何一種退燒藥在一天之內都不要服用超過4次,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
要“吊鹽水”、吃消炎藥嗎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感冒、發熱一定要“吊鹽水”,用消炎藥,否則病好不了。還有些家長總是要求醫生給自己的孩子用最好、最貴的藥。實際上,最好、最貴的藥並不一定對孩子最有用。這不是錢多錢少、貴與不貴的問題。而是如何對症下藥的問題。
感冒是不是要用消炎藥?答案是,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堅決不用。抗生素不殺病毒,當發熱乃病毒感染所致時,用抗生素不僅沒效果,還可能造成肝腎功能、聽力等方面的損傷,得不償失。
特別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年齡、體重、器官發育狀況不同,藥物種類、劑型、劑量的選擇都不盡相同,絕不是“人小一點,藥量少一點”那麼簡單。孩子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切莫擅自給孩子用藥,更不能像到餐館裡點菜一樣“點藥”。
還有些家長偏愛“吊鹽水”,覺得上次孩子發燒,“吊了鹽水”就好了,這次也要求“吊鹽水”。實際上,“吊不吊鹽水”,要具體論證分析。我們的原則是,如果一種疾病能夠口服用藥,就不打肌肉針:如果能夠打肌肉針,就不選擇靜脈輸液。
為什麼要儘量避免輸液
1.大多數藥物口服以後,吸收非常好,且藥物經胃腸道吸收後,緩慢入血,不良反應最輕、最安全。靜脈輸液則不同,藥物直接進入血液,不良反應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嚴重的會迅速危及生命。
2.口服用藥可避免因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導致的一些交叉感染。
3.打肌肉針、靜脈針有一定痛苦,特別是對年幼的孩子。
4.一天3次或4次口服用藥可使全天的血藥濃度穩定在較高水準,療效更好。靜脈輸液無法做到這一點,除非一天24小時都在輸液,否則一旦停用,血藥濃度馬上下降。
5.口服用藥既簡單,又便宜,輸液不僅要花很多時間,費用也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