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寶寶發熱看中醫還是西醫?

中醫和西醫各有特點, 不能互相比較, 最好是取長補短。 治療寶寶發熱也是這樣的。 就好像捂汗並不是中醫當中唯一的退熱方法, 西醫當中也不是為了退熱就拼命輸液。 如果只是為了退熱就盲目地捂汗和輸液, 這種方法都是錯誤的。

寶寶發熱, 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寶寶發熱並不只是由風寒引起, 原因有很多, 不過大致可以歸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 外感包括中醫講的“六淫”, 即風、寒、熱(暑)、濕、燥、火, 疫癘(即傳染病);內傷包括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逸。 絕非只是受風寒引起的發熱。

捂汗並不是中醫退熱的唯一方法。

Advertisiment
在中醫理論當中, 寶寶是“稚陰稚陽”和“純陽”之體, 這裡中醫講的“陽”主要是指促進孩子生長的功能, “陰”是指人體生長的物質基礎。 這句話包括兩層意思:第一是說寶寶正處於幼稚狀態, 身體各方面還尚未健全;第二是說, 寶寶陽氣偏盛, 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時期。 當寶寶還處於幼稚階段的時候, 因為“衛外”的功能比較薄弱, 所以很容易受到外邪所侵。 寶寶常外易受六邪所侵, 內易被飲食所傷。 其疾病特點是:發病急, 變化快, 而且陽證、熱證、實證居多, 熱、急又容易生風(抽風), 所以寶寶驚風也比較多見。

中醫對於寶寶退熱也是通過辨證施治, 採取汗法、瀉下法、清法、溫法等方法治療, 而不是一味地捂汗。 捂汗只適用于風寒鬱表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如患兒表現為發熱惡寒(怕冷或冷得打哆嗦, 喜多蓋被子)、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 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發汗使表邪得以驅除。 但是寶寶寒邪極易化熱入裡(這是寶寶的特點), 使用汗法就會促使熱入心包、肝風內動而引起抽風。 對於這種情況, 捂汗就好比火上澆油。 可見, 中醫汗法的使用也是需根據不同情況的。

發汗應以汗出邪去為度, 不宜過汗, 以防消耗津液。 使用汗法還必須注意季節與氣候變化, 不同地區、環境特點以及體質強弱不同。 如果一個孩子因扁桃體發炎引起高熱或者暑天感冒發熱, 如果捂汗的話, 這個孩子患抽風的可能性極大。 在臨床上, 由於家長缺乏醫療知識盲目捂汗而引起孩子高熱驚厥的並不少見。

Advertisiment
另外, 中醫也有小兒快速退熱的藥物, 如小兒牛黃散、牛黃清熱散、紫雪散(這是中藥三寶之一)、綠雪散等都能做到藥到熱退的效果。

看西醫or看中醫?這是一個不能絕對化的問題。 寶寶發熱通常只是某種疾病的一個症狀, 發熱會造成孩子身體機能的不適而且高熱容易引起嬰幼兒驚厥, 驚厥對於孩子來說畢竟傷害很大。 因此, 採用退熱治療可以解除發熱帶來身體上的難受, 也是阻止驚厥發生的一種醫療手段。

按照西醫的理論來說, 寶寶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 高溫發熱的時候就很容易抽風, 在臨床上, 尤其是3歲以下寶寶較多發生高熱驚厥, 這與中醫的理論是一致的, 並不矛盾。

西藥確實療效快,

Advertisiment
能夠做到很快退熱, 但是退熱藥只治標不治本, 所以必須要找出發熱的原因。 對於細菌感染性的疾病, 西醫使用抗生素治療會收到良好效果, 但對於病毒感染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中醫通過辨證施治, 採用中藥治療, 卻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而且中醫對一些疑難雜症確實很有功效。 中西醫各有專長, 不能互相排斥, 應該取長補短, 對待寶寶退熱的治療也是這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