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是指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高限, 正常小兒腋表體溫為36℃~37℃, 口腔溫度比腋表體溫高0.3℃~0.5℃, 肛門直腸溫度比口腔溫度高0.3℃~0.5℃, 超過以上溫度即可稱為“發熱”。
以發熱的度數可分為
1. 低度發熱:體溫為37.5℃~38℃。
2. 中度發熱:體溫為38.1℃~39℃。
3. 高熱:體溫為39.1℃~41℃。
4. 超高熱:體溫超過41.5℃
正常情況下, 進食、運動、哭鬧、衣被過厚、環境溫度過高等等外在因素可導致體溫升高, 並不一定有病理意義, 發熱可以由很多原因或是疾病引起, 它是一個症狀。 發熱的出現是常常由於機體抵禦外界各種致病因數入侵或是抑制某些致病因數在體內的生長活性與致病能力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Advertisiment
!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不過如果到了超高熱的程度或是長期發熱持續不退, 就必須要立刻就醫。
!不能擅自濫用退燒藥、盲目聽信網路謠言及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手法。
!不要認為給孩子輸液、打針是退熱的最快、最好方法。
在中醫外治當中, 小兒推拿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 只要手法得當、順序正確、選穴位對證, 媽媽們自己也能在家裡為寶寶做初步的治療與預防。 中醫根據小兒發燒的病因, 分為外感發燒、陰虛發燒、傷食發燒等多種類型。
Advertisiment
下面來簡單說幾個關於退熱的治療手法:
1.開天門100次
位置:兩眉中間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腹, 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推50~100次。
功用:醒腦、鎮驚、安神。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 推動時要有節律, 頻率大約為每分鐘200~300次。
2. 推坎宮100次
位置:自眉頭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橫線。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 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 稱“推坎宮”。
功用:疏散解表、提精神。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 推動時要有節律, 頻率大約每分鐘200~300次。
3.清肺經200次
位置: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 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旋推為補, 稱“補肺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
Advertisiment
功用:用清法能清熱解表, 止咳化痰, 用補法補肺益氣。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 推動時要有節律, 頻率大約為每分鐘200~300次。 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 這與補瀉有關, 補瀉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 因此家長一定要看仔細。
4.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 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 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 稱“推天河水”, 或稱“清天河水”。
功用:此穴性溫涼平和, 能清熱解表、泄火除煩, 用於治療熱性病症, 清熱而不傷陰。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 推動時要有節律, 頻率大約每分鐘200~300次。 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 不可反向操作!
5.退六腑200次
Advertisiment
位置:在前臂尺側(小指側), 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腹, 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 稱“退六腑”。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 推動時要有節律, 頻率大約每分鐘200~300次。 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肘到腕, 不可反向操作!
上述幾個手法是一般單純治療發熱的主要選穴, 臨床上還會結合小兒的疾病證候來加以其他配穴。
* 需特別注意的幾點是:
1.小兒推拿適用于0--14周歲的兒童, 年齡越大所需的次數及時間也越長。
2.按照1-5的順序, 勿隨意調換順序。
3.嚴格要求方向一致, 勿來回推。
4..推拿力度必須滲入, 只在表皮摩擦無法見效。
5.推拿頻率、力度、深度需一致, 為均勻、柔和、輕快、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