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燒不要慌 “三要素”牢記心

每當春夏、夏秋等季節交替的時候, 寶寶就容易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 而往往這個時候, 家長們都會像熱鍋上的螞蟻般, 著急不知道如何是好?吃藥又怕有副作用, 影響寶寶健康, 不吃藥又怕感冒持續, 燒壞身體。 那麼當出現寶寶感冒發燒時, 家長該如何呢?什麼情況下才需要看醫生呢?而老一輩的長輩口耳相傳的經驗又是否可取呢?

如何判斷是否發燒

要知道如何處理寶寶發燒, 就得先瞭解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真的處於發熱狀態。 一般來說, 發熱是指寶寶體溫的異常升高, 媽媽的手不是體溫計,

Advertisiment
不能準確測量寶寶的體溫;而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應為36℃~37℃, 只有超過37。 4℃才可以認為是發熱。


寶寶發燒莫緊張

但是, 寶寶的體溫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 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波動。 例如在傍晚時, 寶寶的體溫往往比清晨時要高一些;寶寶進食、哭鬧、運動後, 體溫也會暫時升高;如果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 寶寶的體溫也會升高一些。 如果寶寶有這種暫時的、幅度不大的體溫波動, 只要他的一般情況良好, 精神活潑, 沒有其它症狀和體征, 通常也不應該考慮是病態。

寶寶身體各個部位的正常體溫參考值是, 口腔體溫在36。 7℃~37。 7℃之間;腋窩溫度在36。 0℃~37。 4℃之間;直腸溫度在36。 9℃~37。 9℃之間。

寶寶發燒應急三要素

若通過測量, 發覺寶寶精神狀態不佳, 體溫上升,

Advertisiment
確認發熱, 家長也不要慌張。 要記住三要素, 首先要幫孩子散熱, 而後要進行物理降溫, 其次要給寶寶多補充水分。 先做應急處理, 若仍無好轉, 再進行就醫。

要素一, 少穿衣服, 給孩子散熱。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 認為只要是發燒, 只要穿多點, 把汗“逼”出來就沒事了。 這雖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並不是所有發燒都是因為發冷。 小孩在發燒的時候, 會出現發抖的症狀, 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所導致的痙攣。 若是一味的裹被子加衣服, 只會加重孩子的發熱症狀。

要素二, 用物理方法幫孩子降溫。 比如頭部冷濕敷, 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 折好置於前額, 每3-5分鐘更換一次。 或者頭部放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

Advertisiment
排出袋內空氣, 壓緊袋口, 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用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 多擦洗皮膚, 促進散熱。 若是已經是高熱的發燒, 則建議酒精擦浴:準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 擦浴四肢和背部。

要素三, 要給孩子補充充足的水分, 不要隨便吃藥。 在高熱狀態, 孩子的呼吸會增快, 大量的出汗會讓機體喪失大量水分, 所以父母在孩子發燒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 增加尿量, 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孩子發燒謹記三要點

別隨意打針輸液

最後, 有一項最關鍵的注意事項需要提醒家長。 在孩子發燒時, 不要隨便給孩子吃藥打針輸液。 在孩子症狀較輕, 可以物理治療控制的情況下, 儘量選用物理治療。

Advertisiment
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向家長宣傳的健康理念之一。 這是因為用於兒童退熱的針劑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 如安痛定、安乃近等, 副作用比較大。 如果孩子腋下的溫度超過了38.5℃, 這時確實應該給予退熱治療, 可以先選擇口服退熱藥。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安全、有效的藥物是用對乙醯氨基酚作為原料製成的藥片。 這類藥物解熱的作用比較好, 對胃腸道的刺激也小, 通常口服30分鐘後就會產生退熱作用。 服藥後如果不能起到退熱效果, 再考慮打針或輸液。 當然, 為孩子選擇何種藥物、吃多少劑量都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