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其實是體內第一道“防護牆”, 是體內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 有幫助殺菌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 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 不是所有的發熱都要做退熱處理。 但寶寶發熱時, 大多數媽媽還是無法淡定, 所以掌握一些科學的處理方法幫助寶寶度過生病期是必要的, 而不是僅憑老經驗, 否則一旦陷入退熱誤區, 容易造成反效果!
麻麻, 我好像發燒了
1. 捂汗退熱
老百姓有個土方子:感冒後用被子捂著發汗。 這辦法只能說半對半錯, 對成人來說, 這樣做有時候確實有效, 但對寶寶其實是不適合的。
Advertisiment
原因分析:寶寶四肢供血不足, 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 負責管理血管舒張、收縮的植物神經很容易發生紊亂, 如果被包裹過嚴, 反而無法散熱, 同時導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 更嚴重的還會引起腦缺氧。 臨床上有一種專屬於兒童的疾病——“蒙被綜合征”, 就是把寶寶錯誤包裹引起的嚴重疾病。 如果孩子手腳冰涼, 可給孩子適當保暖, 多捂捂;如果孩子身體發燙, 就要脫掉一兩件衣服來散熱, 捂得太多, 會導致熱散不出去, 令溫度更高, 嚴重時會出現脫水等現象。
2. 一發熱就吃退熱藥
很多媽媽認為發熱是壞事, 見不得寶寶發熱。 其實, 發熱是機體免疫系統為了抵禦感染而產生的一種免疫保護性反應。
原因分析:研究證明,
Advertisiment
3. 用酒精(或白酒)退熱
酒精擦浴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退熱方法,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酒精擦浴降溫對寶寶的副作用較大, 甚至有至死的可能。
原因分析:嬰幼兒皮膚嬌嫩, 毛細血管豐富, 且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擦浴時若酒精濃度過高、擦浴時間過長或擦洗面積較廣時,
Advertisiment
4. 死守38.5℃才吃退熱藥
發燒是人體機能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 孩子低燒(38.5℃以下), 家長一般不必過於著急。 如果孩子體溫在38.5℃以下, 可以口服小兒清熱甯等清熱解毒的藥物, 多喝點白開水, 飲食上注意清淡些, 一般能很快退燒。 有醫生表示, 孩子患病容易發燒, 但發燒未必就是有病, 因為如吃奶、運動、哭鬧、穿得過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到37.5℃,
Advertisiment
原因分析:有高熱驚厥病史的寶寶應對刺激的分析鑒別能力差, 弱的刺激就會使大腦運動神經元異常, 引起驚厥。 所以, 醫生常建議這類寶寶在發熱初期同時口服抗驚厥藥和退熱藥, 以避免抽搐發作。
5.發燒了, 洗澡會讓孩子著涼
有家長反映:“我家孩子今天有點發燒, 有的育嬰書上說洗溫水澡能降溫, 但是我覺得洗澡會讓孩子著涼, 怎麼能降溫呢?”這是王女士的疑問。
原因分析:適當洗溫水澡會降溫。 其實給孩子洗溫水澡是一種物理降溫法, 洗澡的時候能夠促進血液迴圈, 有利於身體散熱。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正常新生兒肛溫在36.2度-37.8度之間, 腋下溫度在36度-37度之間;新生兒肛溫超過37.8度, 腋溫超過37度, 即為發熱。 有些父母會因為過於緊張寶寶, 沒弄清楚寶寶是否真的發燒或者發燒的原因就擅自給寶寶退燒, 這對寶寶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