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會引起發燒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 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1、內在因素: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2、外在因素: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 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3、其他因素:如預防注射, 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 而不是全部。 醫師對於發燒, 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 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 如發燒、嘔吐、咳嗽, 就慌亂不已。 殊不知醫師治病, 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 而不是單純只為退燒而已。
Advertisiment
發燒不會“燒壞腦子”
寶寶一發燒, 父母親之所以會立即抓狂, 不外乎是存在一個傳統觀念, 認為孩子發燒會燒壞腦子。 小兒科主任丁綺文醫師表示, 發高燒本身, 是不會使“腦筋變壞, 智慧變差”的, 以往有這樣的誤解, 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 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
其實, 只有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 而非發燒把人燒笨, 燒聾了。 她一步強調,
Advertisiment
根據統計, 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 體溫很少超過41℃, 如果超過這個溫度, 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 應特別警覺。 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 可能必須到41.7℃, 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 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 這種極端的高溫, 很少伴隨疾病發生, 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 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丁綺文主任說, 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 所以退燒是否必要, 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 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 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
Advertisiment
民間錯誤退燒觀念和方法
綜觀上述論點, 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態度, 將發燒當作一種警訊。 小兒神經科主任趙文崇醫師表示, 發燒是因各種疾病引起的身體防衛性反應。 研究顯示, 身體負責吞食細菌的白血球, 在體溫升高時(38℃~39℃)其吞食能力加強。 因此當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體溫升高時,
Advertisiment
有些父母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 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來為孩子退燒, 這是不適當的。 因為寶寶發燒時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 寶寶反應會很劇烈, 可能會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 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 傳統老一輩的“寒到”的觀念, 造成一般誤以為發燒時必須多穿衣服, 許多醫師強調, 其實剛好相反。 發燒時全身能散熱的地方以皮膚的表面積最大, 散熱效果最好, 假使能將過多的衣服剝除, 大量身體的熱可經由寬鬆清涼的外表排除, 體溫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險的發燒訊號
Advertisiment
寶寶發燒病理原因可大可小, 嚴重者敗血症、腦炎腦膜炎、心肌發炎等, 不處理會導致殘廢或死亡;輕者只是輕微感冒, 不理它也會自己好。 但這中間的差異若非專業人員實難判斷, 有時更須借助檢驗技術才能確實區別。
寶寶發燒, 父母固不必大驚小怪, 卻也不能掉以輕心, 導致病情不可收拾。 父母應學會如何有技巧、有知識、有智慧的面對它。 當小孩子發燒時會合併其他的表現: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 身體感覺極度不舒服, 有食欲不振全身無力的現象, 幼小一點的嬰兒不會說話, 甚至變得躁動哭鬧不安。 此時, 適度的處理, 使體溫不要太高是合理的, 尤其具有發熱痙攣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 更是需要。
6招簡單正確的退燒法
那麼哪些方法是爸媽在未帶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事先處理的呢?綜合專家的建議,作為父母的您,正確的退燒方法應該是: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6招簡單正確的退燒法
那麼哪些方法是爸媽在未帶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事先處理的呢?綜合專家的建議,作為父母的您,正確的退燒方法應該是: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