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強行捂被發汗是誤區

寶寶發燒, 以老人的經驗, 會給孩子捂著被子出汗, 想著出出汗好的快, 其實從醫學的角度分析, 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 而且強行捂被發汗反而會增加孩子的體溫, 所以家長在護理發燒寶寶時一定要注意避免。

Advertisiment

★ 誤用酒精擦浴降溫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證明在發燒時(38℃~41℃)用酒精擦浴降溫是不科學的, 這樣做違反了生理的發燒調節機制, 不僅無效, 且可能使患兒發生顫抖, 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 酒精擦浴還可發生酒精中毒(小兒體溫超過41℃時如中暑、中毒性腦病等超高熱、非生理調節機制引起的, 可用冷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 但酒精擦浴仍不宜應用)。 有效的解熱治療還是口服解熱藥降溫。

★ 強行捂被發汗

傳統觀念以為幫患兒穿上很多衣服“捂出一身汗”便會退熱。 其實這樣做會引起高熱持續不退, 甚至令體溫更高。

那究竟發燒時應該多穿衣服免得發抖,

Advertisiment
還是脫掉衣服幫助散熱?其實, 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 當設定溫度提高、體溫開始上升時, 孩子會覺得冷, 此時應添加長袖透氣的薄衫, 同時可以給予退燒藥。 服藥半小時之後, 藥效開始發揮, 設定溫度被調低了, 身體開始散熱反應, 孩子會冒汗感覺熱, 此時就應減少衣物, 或者採用溫水拭浴幫助退燒。

★ 一發燒就服退熱藥

藥物當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 讓寶寶舒服點兒, 但也很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 在一般情況下, 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于高燒的孩子。 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 我們建議:在體溫超過38.5℃再給孩子吃退燒藥。 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

Advertisiment
不妨在38℃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 退熱過快

退熱過快、過猛, 可致小兒體液大量丟失, 引起血壓下降, 甚至休克, 所以退熱應溫和, 不宜操之過急。 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 有些性急的父母, 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 又加栓劑, 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 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 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 使得體溫速降至36℃以下, 又產生新的問題。

★ 盲目相信輸液

由於一部分6個月~5歲的小兒可能引起熱驚厥(多數是良性驚厥, 愈後好;如有原發性癲癇, 則可能增加其癲癇發作次數), 因此家長對發燒感到十分恐慌, 只要孩子一發燒, 不管白天黑夜, 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醫院打退燒針,

Advertisiment
請醫生迅速把體溫降下來。 有一些打了退燒針後確實體溫暫時下降了, 但不久又上升了, 有的還出現副作用。

確實, 肌肉注射退燒針有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 由於目前用於兒童退熱的針劑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 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 這類藥物副作用大, 極易產生虛脫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現過敏性皮疹(蕁麻疹、滲出性紅斑、剝脫性皮炎);更為嚴重的可引起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故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口服解熱藥。

上面介紹的幾個都是在寶寶發燒時家長要注意避免發生的錯誤, 如用酒精擦浴降溫、強行捂被發汗、一發燒就服退熱藥、盲目相信輸液等等, 可能這些方法中有的能快速的退燒,

Advertisiment
但是過快退燒對孩子也是不好的, 謹防退熱過快過猛引起血壓下降, 甚至休克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