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怎麼辦?寶寶無精打采、又哭又鬧, 是不是又發燒啦?很多家長發現寶寶發燒之後, 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護理。 母嬰專家指出, 一兩歲的寶寶發燒是很常見的, 家長們一定不能手忙腳亂, 寶寶發燒有4種應急用品。
造成寶寶發燒的因素
非疾病因素
嬰兒體溫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溫度過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份攝取不夠、水份流失(流汗、腹瀉)、房間空氣不流通、劇烈運動前後、某些特殊藥物作用, 其它如預防注射也可能引起發燒。 若體溫呈現不穩定狀態, 則應考慮疾病的可能性。
疾病因素
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
Advertisiment
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如B型鏈球菌);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會引起發燒。 最嚴重的感染疾病是敗血症。 所以新生兒發燒時, 一定要帶給醫生檢查, 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大於3個月的嬰幼兒發燒
最常見的是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 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的細菌或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 除了嚴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膿流到耳朵之外, 大部份是無法從外表看到異常現象。
此外, 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 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 大小孩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頻尿、小便痛, 甚至於有小便失禁、腰痛的現象。 小嬰兒則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現象, 看不出泌尿道方面的症狀,
Advertisiment
寶寶發燒有4種應急用品
嬰兒耳式、奶嘴式體溫計
紅外線嬰兒耳式體溫計, 只要一秒鐘, 就可以在寶寶發燒哭鬧時, 輕鬆地測出他準確的體溫。 與此同時, 嬰兒耳式體溫計採用紅外線技術原理和鹼性電池作電源, 可以避免老式體溫計一旦摔壞了, 洩露出的有毒且不容易清理乾淨的水銀傷害寶寶和家人。
這種體溫計可以顯示到小數點後一位元, 能在一秒鐘內掃描八次體溫, 並顯示出最高的一個溫度讀數, 更加確保了測量的準確。 給寶寶使用時, 體溫計的接觸面還可以更換保護膠套,
Advertisiment
紅外線嬰兒體溫計使用時, 需要輕輕拉直寶寶的耳道, 將測溫頭插入耳道, 按著上端的測溫鍵持續一秒鐘, 就可從液晶屏上讀出精確的體溫數值。
由於這種體溫計的靈敏度很好, 可以在1秒鐘內測量出結果, 所以, 即使在睡覺時測量, 也不用擔心吵醒寶寶。 更便於時刻監測, 掌握孩子體溫的變化。
家長還可選擇奶嘴式嬰兒體溫計, 可在安撫寶寶的同時讓寶寶很樂意地量取體溫。 但要注意奶嘴必須要在每次用完後拆下來, 用沸水消毒。 這種體溫計具有很高的精度, 誤差能控制到±0.1℃範圍內。
家長們選購的時候, 要看清是否通過國家安全認證,
Advertisiment
盒裝酒精球
專家認為, 孩子發燒在38.5℃以下, 並不需急於服用退燒藥, 用物理方法就可以説明孩子降低體表溫度, 減輕孩子的痛苦。
這時可以選擇用75%左右濃度的酒精, 擦拭孩子的頸側、腋窩及大腿根部。
家長們最好在家裡常備一種盒裝的酒精棉球。 這種棉球在各大藥店都能買到, 一盒一般有10個錫紙包, 每個錫紙包裡裝兩個被酒精浸濕了的藥棉球, 錫紙包可以很好地密封起來不讓酒精很快揮發出。
但在選購時要注意, 因為酒精易揮發, 所以, 最好不要讓酒精棉球放得太久。 因為這種棉球很便宜, 一盒大概5元左右, 所以有小孩的人家最好能至少半年更新一次, 以備不時之需。
Advertisiment
額頭退熱貼
現在各大藥店都有一種額頭退熱貼, 也是像酒精一樣的物理降溫工具, 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幾袋這種退熱貼, 降溫的同時, 還能夠減緩發燒引起的頭痛。 退熱貼的功效與冰袋相似, 比涼毛巾敷額頭要方便一些。
這種退熱貼採用了對皮膚無刺激的親水性高分子材料, 加入薄荷油、薰衣草油等清涼提神的物質。 通過敷貼在寶寶額頭, 幫助寶寶降低體溫。
此外, 這種退熱貼還可以有一定的冷敷鎮痛, 提神醒腦, 緩解頭痛頭暈等不適症狀的作用。 所以, 家裡的老人, 工作繁忙的年輕人也都可以使用。
棉制手帕或布墊
一旦寶寶發燒的情況比較嚴重, 出現高熱驚厥, 此時家長們千萬不能慌張, 在把寶寶送到醫院的路上, 父母應準備出一大塊乾淨衛生的手帕或布墊,將其折成很厚的長方形疊層,讓寶寶咬在嘴裡。防止寶寶抽搐咬傷舌頭。或者把薄一點的手帕纏繞在勺把兒上,放在孩子上下牙之間,也可以避免孩子咬傷自己。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寶寶發燒有4種應急用品。為了更好的保證寶寶的健康,當發現寶寶發燒之後,家長們一定不能手忙腳亂,要按照步驟,做好在家中的護理,盡可能地快速掌握、控制寶寶的病情。
父母應準備出一大塊乾淨衛生的手帕或布墊,將其折成很厚的長方形疊層,讓寶寶咬在嘴裡。防止寶寶抽搐咬傷舌頭。或者把薄一點的手帕纏繞在勺把兒上,放在孩子上下牙之間,也可以避免孩子咬傷自己。母嬰小編溫馨提示:寶寶發燒有4種應急用品。為了更好的保證寶寶的健康,當發現寶寶發燒之後,家長們一定不能手忙腳亂,要按照步驟,做好在家中的護理,盡可能地快速掌握、控制寶寶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