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燒父母怎麼辦

寶寶突然發起高燒, 即使知道這是常見現象, 年輕的爸爸媽媽仍然免不了心裡著急。 如果給寶寶吃退燒藥卻退不下來, 或做物理降溫時寶寶出現異常, 就更是不知所措了!

發熱, 體內嚴陣以待的表現

其實, 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疾病, 而是由於體內感染病菌後, 會引起大腦內控制體溫的“調定點”上調, 導致體內的產熱量增加, 而散熱量卻減少, 所以人的體溫就會上升。 所以說, 體溫上升其實是人體對待病菌的正常反應, 說明人體的防禦系統處於嚴陣以待的狀態。

由於寶寶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 過高的體溫(>39℃)有可能導致大腦過度興奮,

Advertisiment
出現高熱驚厥, 所以, 寶寶發熱時, 體溫最好能控制在38.5℃以下。 但家長不要期待寶寶的體溫馬上降到正常體溫, 因為38.5℃以下的低熱可以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 對抗病菌感染, 有利於疾病的控制和恢復。 所以, 降溫是有限度的, 並不是說降溫就是指將寶寶的體溫降到37℃以下。

退燒效果不好, 找找原因

由於發熱是人體內產熱增加導致的, 所以控制體溫就應該從散熱做起。 散熱的方式除了我們平常所說的出汗, 也就是通過皮膚散熱以外, 還有2種散熱的方式:呼吸和大小便, 其中最為主要的是經皮膚散熱。

物理降溫方式不當。 人體皮膚的散熱過程是由流經皮膚的血液量所決定的, 當流經皮膚的血流量增多時,

Advertisiment
皮膚的毛細血管就會擴張, 散熱的效果就比較好, 反之, 血流量減少, 散熱效果就差。 因此, 寶寶發熱時, 應該讓寶寶處於溫度較高的環境裡, 比如:想辦法提高室內溫度, 或給寶寶洗溫熱水澡。 如果使用酒精擦拭皮膚, 會導致皮膚血管收縮, 皮膚局部的溫度是降低了, 可大量的熱量會積於體內, 不僅不利於降低體溫, 反而會使寶寶體內熱量積於體內, 出現體表溫度降低, 但體內仍然持續高熱的現象。 而且, 因為皮膚溫度降低, 孩子會出現寒戰反應, 第二個例子中小新出現的抖動, 實際上就是寒戰反應。

水分攝入量不足。 要知道, 熱量是不可能從體內經皮膚直接散到體外去的, 而是要伴隨水分一同蒸發而出, 也就是說,

Advertisiment
人體得出汗, 熱量才能散出去。 如果體內水分充足, 體內的熱量就會隨著大量的水分一起經皮膚排出體外, 體溫就能夠降下來。 如果寶寶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進食足夠的水分, 從皮膚蒸發的水分減少, 就會出現散熱減少的現象, 退熱效果當然就不好了, 第一個例子中的豆豆就是因為咽喉疼, 不願吃東西、喝水, 所以即使按時按量吃藥, 退燒效果也不好。 家長這時要鼓勵孩子少量多次地喝水, 如果喝水實在困難, 可以諮詢醫生, 進行靜脈液體輸注, 增加體內水分, 以利於寶寶退熱。

給寶寶用退熱藥物, 就是要將大腦內上調的體溫調定點下調, 達到降溫作用。 但體溫調定點下調後, 體內大量的熱量要排除體外, 仍然離不開水分蒸發的過程。

Advertisiment
如果體內水分不足, 退熱藥物的退熱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血液檢査, 在發燒24小時後。 發熱不是疾病, 只是一種症狀。 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引起發熱的疾病, 需要尋找引起發熱的原因, 也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是病毒、細菌還是支原體等感染引起的發熱。

檢測的方法很多, 最常用的方法還是血液常規檢測。 但是, 通常要等到寶寶發熱滿24小時以後, 血液檢查才能夠準確地顯示出體內對病菌反應的結果, 第三個例子中的家長雖然知道孩子發燒要檢查血常規, 但是在孩子發熱幾小時就做血液檢查, 其實檢查出來的結果並不準確, 所以醫生沒有讓孩子做血液檢測。 通常嬰幼兒的上呼吸道感染多是由於病毒所致,

Advertisiment
使用殺滅細菌的抗生素不但不能獲得理想效果, 反而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

孩子發燒後, 家長要沉著應對。

*盡可能鼓勵孩子多進液體。 在發熱頭幾天內多進液體要比多吃營養重要的多。

*通過洗溫水澡、提高室內溫度等辦法增加皮膚蒸發散熱, 平緩降溫。

*盡可能合理使用退熱藥物。 可交替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兩種不同成分的退熱藥物。

*盡可能在明確病因後, 再考慮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抗生素不是退熱萬能藥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