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發燒”是“症”不是“病”, 只要通過瞭解原因, 小心面對、正確處理, 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就醫步驟, 就可以了!
發燒新定義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6.5℃, 小朋友的體溫通常會高出一些, 但若超過37.5℃, 我們就可以“懷疑”寶寶發燒了。
很多新生兒會被媽媽連同四肢包裹的密不通風, 然後抱來醫院求診說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其實, 穿太多是許多新手媽媽的通病, 提醒媽媽們, 給寶寶穿衣服的準則是, 比大人少一件。
發燒定義
臨床上所指的體溫超過37.5℃就是“發燒”, 通常是指“口溫”。 因為可測量體溫的地方很多, 所以分別定義如下:口溫37.5℃以上(含);耳溫37.5℃以上(含);腋溫37℃以上(含);背溫36.8℃以上(含);肛溫38℃以上(含)。
Advertisiment
發燒原因
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 原因可輕可重, 如果沒有伴隨其他症狀, 就可能只是體溫控制中樞失去平衡。 但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 尤其有發燒以外症狀出現, 就可能是疾病的前因, 不可忽視。
10大可能原因
為了讓媽媽們不至於手忙腳亂, 正確面對並處理寶寶發燒的問題, 我們請楊健志醫師就新生兒科和一般兒科做門診統計, 將寶寶發燒“最有可能的原因”做前10名排列, 並標示其危險性。
1.感冒
不論一般感冒或流行性☆禁☆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 細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症狀不一, 發燒、食欲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耳鼻喉等問題都有。
Advertisiment
醫師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 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 通常3~5天就可以痊癒。
但若照顧不當, 併發中耳炎、腦炎、腦膜炎等, 就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5名)
2.耳鼻喉發炎
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會有發炎現象, 所以會有紅腫的產生, 是一種病毒感染。
症狀多變, 常見的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紅腫(寶寶通常不願意進食)等。
醫師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 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 通常3~5天就可以痊癒。
該疾病容易併發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 也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7名)
3.玫瑰疹
因玫瑰疹病毒感染而得名。 1歲前後的寶寶最容易得。
典型的症狀就是會莫名高燒(39℃以上), 大約持續3~4天, 然後起紅疹(此時燒會退去), 紅疹通常會慢慢消失,
Advertisiment
危險指數:★★(第8名)
4.打預防針
因施打疫苗而有輕微發燒的寶寶很多, 但會引起較明顯發燒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後。
若有身體不適或感冒則不適合帶寶寶去打疫苗, 以免症狀混淆。
72小時內是注射預防針發燒的觀察期, 超過就不是因為疫苗而引起的發燒了, 家長要另外做判斷。
危險指數:★(第9名)
5.敗血症
它是一種細菌侵蝕到血液中的疾病。
通常是近親聯姻、先天免疫不良或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結果。
有敗血症的患者會有1/3幾率合併腦膜炎, 所以危險性排第二。
危險指數:★★★★★★★★(第2名)
6.尿道感染
1歲以下男女寶寶是好發年齡。 女寶寶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男寶寶則是膀胱輸尿管回流所致。
Advertisiment
除了容易發燒至38.5℃以上外, 外觀不易察覺。
因屬細菌感染, 所以就醫通常給予抗生素的藥物治療, 大約需要2周才可痊癒。
可能的合併症是腎功能受損和腎化膿。
危險指數:★★★★(第6名)
7.腦炎、腦膜炎
6個月至3歲的寶寶是該病好發年齡。
最典型也最受威協的症狀就是容易高燒至39℃以上。 而且伴隨精神倦怠、眼神呆滯、食欲欠佳, 甚至有抽筋現象出現。
儘快就醫是惟一的方法, 目前惟一的檢查方法是抽脊髓。 (由專業人士進行, 是安全的醫療行為, 家長不必擔心。 )
腦炎住院的患者通常給予降腦壓以及抗病毒的藥物。 腦膜炎住院的患者則需要以抗生素來治療, 約需要2~3周才能痊癒。
因為會有侵害性的合併症,
Advertisiment
危險指數:★★★★★★★★★★(第1名)
8.穿太多、夏季熱
這類原因所引起的發燒通常是短暫而無危險, 但確是許多家長容易疏忽的。
只要寶寶活動力和精神狀況均佳, 食欲也不錯, 寶寶身體有發熱現象, 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內溫度太高了, 只要改善現況, 通常就不會再有過熱的問題了。
危險指數:無(第10名)
9.腸胃炎合併脫水
分為細菌(沙門氏桿菌)感染和病毒(輪狀病毒)感染兩種。 症狀有:嘔吐、拉肚子、尿步、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發燒38.5℃以上(會合並脫水)。
此病一定要就醫住院, 需給予注射添加電解質的點滴, 其排泄物也需要特別隔離。
狀況輕微的3天可以痊癒, 但通常7~14天才好。
危險指數:★★★★★★(第4名)
10.川崎症
1歲~1歲半的寶寶是該病的危險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詳。
症狀頗多,例如持續多日高燒39℃~40℃以上;眼紅;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腳四肢腫;頸部淋巴腫;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等。
一定要住院治療,醫師會先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檢查冠狀動脈有無擴大),然後給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療,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癒。
愈後,四肢和肛門口周圍會有脫皮的現象產生。
危險指數:★★★★★★★(第3名)
小叮嚀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發燒的原因多種多樣,瞭解前10種可能只是瞭解了一部分,您的寶寶發燒也有可能是排名在第11、第12……的原因,所以就醫是惟一安全的方法。
正確量體溫
寶寶發燒與否,媽媽千萬不能以手或自己的額頭去“感覺”,必須通過測量體溫的工具去實地測量。一般人測量身體溫度的方法有:口溫、耳溫、腋溫、肛溫等四種;但1歲以下的寶寶無法測量口溫,所以改以背溫替代。
不論以哪一種方法來幫寶寶量體溫,前提必須在寶寶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才可測得正確的溫度。因為寶寶剛哭完或剛喝牛奶馬上量體溫,所測得的溫度較高,剛洗完澡則較低,必須休息15~30分鐘之後再進行。
體溫測量方法
耳溫
使用工具 耳溫槍。
測溫之前
檢查耳溫槍的電池是否有電。檢查寶寶耳朵內是否有太多耳屎,若有須先清除以免影響測量結果。
測量步驟
1. 打開耳溫槍的電源。
2. 固定寶寶,將寶寶的耳朵輕輕往下、往後略傾斜。(2歲以上則是將耳朵輕輕往上往後)
3. 把耳溫槍探測頭插入寶寶耳道裡面,輕按測溫按鈕。(通常會嗶一聲)
4. 取出耳溫槍觀看結果。(螢幕顯示數位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5. 耳溫槍測得溫度=寶寶當時體溫(不需再加減溫度)。
腋溫
使用工具 一般溫度計、酒精棉球。
測溫之前
1. 用酒精棉球從溫度計的末端往上擦拭一遍消毒。
2. 將溫度計用力甩一下,讓水銀指針回歸到35℃以下。
3. 檢查寶寶腋下是否有流汗,若有要先擦乾。
測量步驟
1. 將寶寶衣服稍作松解,以腋下能放入溫度計為原則。
2. 固定寶寶,把寶寶的手輕舉,將溫度計放到腋下中心點,手放下壓住並夾緊5~10分鐘。
3. 取出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標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4. 腋溫所測溫度+0.5℃=寶寶當時體溫。
背溫
使用工具 一般溫度計、酒精棉球。
測溫之前
1. 溫度計檢查工作同腋溫。
2. 檢查寶寶背部是否有流汗,若有要先擦乾。
測量步驟
1. 將寶寶衣服稍作松解,以背後能放入溫度計為原則。讓寶寶平躺,將溫度計放在寶寶衣服內背後,避開中間脊椎和二側肩頰骨的地方(量其棕色脂肪的溫度),壓住5~10分鐘。
2. 取出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標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3. 背溫所測溫度+0.5℃=寶寶當時體溫。
4. 背溫適合熟睡中的寶寶測量。
肛溫
使用工具 肛溫溫度計(肛表)、酒精棉球、凡士林。
測溫之前
1. 溫度計檢查工作同腋溫。
2. 將肛溫溫度計的前端塗上凡士林(1歲以下塗1.5釐米長左右;2歲以上塗2.5釐米長左右)。
測量步驟
1. 讓寶寶平躺,先脫掉寶寶的尿片,一隻手固定寶寶雙腳並抬高。
2. 將塗有凡士林之肛溫溫度計插入寶寶肛門(約1~2釐米)。
3. 壓住讓寶寶夾緊1~2分鐘。
4. 取出肛溫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標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5. 肛溫所測溫度=寶寶當時體溫。
6. 寶寶若有拉肚子情形不適合測量肛溫。
就醫停看聽
人吃五穀雜糧,生病在所難免,更何況對於外界病菌的抵抗力較弱的寶寶。建議媽媽除了以正常心面對寶寶生病外,也要明白一套完整的看病步驟。
就醫前
針對發燒寶寶,建議媽媽可以先做點功課,以幫助診斷更有效率。
1. 體溫趨勢記錄。
2. 其他症狀說明。
3. 若有腸胃不適,需觀察便便狀況。
4. 若起疹子,需觀察它的發展趨勢(例如從何處開始、顏色、大小等)。
就醫後
看過醫生以後一定要確實遵照醫生的照顧建議以及服用藥物,寶寶才會儘快好轉,千萬別任意減藥或停藥。
有時候醫生也不是看一次就會好,以下情況是需要立刻回診的喔!
1. 持續發燒不退。
2. 出現就醫時的其他症狀。
3. 發抖。
4. 皮膚出現不正常狀態。
5. 眼睛有變化(變紅、發黃等)
如何確藥到病除?
我們都希望藥到病除,所以用藥須知也是每位家長必須留意的事情。以下是大家在就診,以及領藥、服藥時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就診時
詳實告訴您的醫師或藥師:有無藥物過敏經驗;家族有無特殊體質或遺傳疾病。然後病人須遵照醫師指示,在正確時間及正確期限內吃正確的藥,且劑量要正確,同時要在醫師指定的時間回醫院檢查。
領藥時
當場仔細核對資料:病人的名字;藥物的名稱;藥物的劑量;用藥的時間(如一天3次、飯前、睡前、需要時使用等);使用的方法(如口服、肛門栓劑、外用藥膏、針劑等)。
服藥時
一般小孩和嬰幼兒的退燒藥劑型態有:口服錠劑(通常磨成粉狀了)、口服水劑、肛門栓劑等三大類,服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意識不清或痙攣發作時不可使用經口投藥的方式。
2. 為嬰兒授乳時,最好不要將藥物放入牛奶中,以免日後嬰兒討厭喝牛奶,而且一旦牛奶沒有喝完,便無法達到所應該服用的藥量。
3. 用湯匙、注射器、藥杯服用時,應事先測定並確定其容量。
DIY退燒法
沐浴 體溫若在38℃左右,或未達醫囑的服用退燒藥時,媽媽可以用溫水,以擦拭或淋浴的方式為寶寶降體溫。但切勿使用酒精擦寶寶身體退熱,酒精散熱過快,寶寶會發抖甚至抽蓄,恐有危險。
睡冰枕 寶寶發燒需要多休息,可以準備兒童專用的冰枕,在包裹毛巾之後給寶寶當枕頭睡。除了閱讀使用說明,還要知道冰枕不要直接接觸到寶寶的頸部以下,以及使用中是否有嗜、昏睡的情況發生。
使用退熱商品 若是輕微的發燒或已有服用醫師退燒藥,在二次用藥之間仍想退熱亦可使用市售退熱貼等,但使用之前最好先詢問醫師。通過皮膚吸收,確實可達退熱效果,但因受使用面積限制,建議輔助使用。
危險指數:★★★★★★(第4名)
10.川崎症
1歲~1歲半的寶寶是該病的危險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詳。
症狀頗多,例如持續多日高燒39℃~40℃以上;眼紅;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腳四肢腫;頸部淋巴腫;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等。
一定要住院治療,醫師會先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檢查冠狀動脈有無擴大),然後給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療,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癒。
愈後,四肢和肛門口周圍會有脫皮的現象產生。
危險指數:★★★★★★★(第3名)
小叮嚀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發燒的原因多種多樣,瞭解前10種可能只是瞭解了一部分,您的寶寶發燒也有可能是排名在第11、第12……的原因,所以就醫是惟一安全的方法。
正確量體溫
寶寶發燒與否,媽媽千萬不能以手或自己的額頭去“感覺”,必須通過測量體溫的工具去實地測量。一般人測量身體溫度的方法有:口溫、耳溫、腋溫、肛溫等四種;但1歲以下的寶寶無法測量口溫,所以改以背溫替代。
不論以哪一種方法來幫寶寶量體溫,前提必須在寶寶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才可測得正確的溫度。因為寶寶剛哭完或剛喝牛奶馬上量體溫,所測得的溫度較高,剛洗完澡則較低,必須休息15~30分鐘之後再進行。
體溫測量方法
耳溫
使用工具 耳溫槍。
測溫之前
檢查耳溫槍的電池是否有電。檢查寶寶耳朵內是否有太多耳屎,若有須先清除以免影響測量結果。
測量步驟
1. 打開耳溫槍的電源。
2. 固定寶寶,將寶寶的耳朵輕輕往下、往後略傾斜。(2歲以上則是將耳朵輕輕往上往後)
3. 把耳溫槍探測頭插入寶寶耳道裡面,輕按測溫按鈕。(通常會嗶一聲)
4. 取出耳溫槍觀看結果。(螢幕顯示數位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5. 耳溫槍測得溫度=寶寶當時體溫(不需再加減溫度)。
腋溫
使用工具 一般溫度計、酒精棉球。
測溫之前
1. 用酒精棉球從溫度計的末端往上擦拭一遍消毒。
2. 將溫度計用力甩一下,讓水銀指針回歸到35℃以下。
3. 檢查寶寶腋下是否有流汗,若有要先擦乾。
測量步驟
1. 將寶寶衣服稍作松解,以腋下能放入溫度計為原則。
2. 固定寶寶,把寶寶的手輕舉,將溫度計放到腋下中心點,手放下壓住並夾緊5~10分鐘。
3. 取出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標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4. 腋溫所測溫度+0.5℃=寶寶當時體溫。
背溫
使用工具 一般溫度計、酒精棉球。
測溫之前
1. 溫度計檢查工作同腋溫。
2. 檢查寶寶背部是否有流汗,若有要先擦乾。
測量步驟
1. 將寶寶衣服稍作松解,以背後能放入溫度計為原則。讓寶寶平躺,將溫度計放在寶寶衣服內背後,避開中間脊椎和二側肩頰骨的地方(量其棕色脂肪的溫度),壓住5~10分鐘。
2. 取出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標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3. 背溫所測溫度+0.5℃=寶寶當時體溫。
4. 背溫適合熟睡中的寶寶測量。
肛溫
使用工具 肛溫溫度計(肛表)、酒精棉球、凡士林。
測溫之前
1. 溫度計檢查工作同腋溫。
2. 將肛溫溫度計的前端塗上凡士林(1歲以下塗1.5釐米長左右;2歲以上塗2.5釐米長左右)。
測量步驟
1. 讓寶寶平躺,先脫掉寶寶的尿片,一隻手固定寶寶雙腳並抬高。
2. 將塗有凡士林之肛溫溫度計插入寶寶肛門(約1~2釐米)。
3. 壓住讓寶寶夾緊1~2分鐘。
4. 取出肛溫溫度計觀看結果。(水銀指標指到哪一刻度即為所測量的溫度)
5. 肛溫所測溫度=寶寶當時體溫。
6. 寶寶若有拉肚子情形不適合測量肛溫。
就醫停看聽
人吃五穀雜糧,生病在所難免,更何況對於外界病菌的抵抗力較弱的寶寶。建議媽媽除了以正常心面對寶寶生病外,也要明白一套完整的看病步驟。
就醫前
針對發燒寶寶,建議媽媽可以先做點功課,以幫助診斷更有效率。
1. 體溫趨勢記錄。
2. 其他症狀說明。
3. 若有腸胃不適,需觀察便便狀況。
4. 若起疹子,需觀察它的發展趨勢(例如從何處開始、顏色、大小等)。
就醫後
看過醫生以後一定要確實遵照醫生的照顧建議以及服用藥物,寶寶才會儘快好轉,千萬別任意減藥或停藥。
有時候醫生也不是看一次就會好,以下情況是需要立刻回診的喔!
1. 持續發燒不退。
2. 出現就醫時的其他症狀。
3. 發抖。
4. 皮膚出現不正常狀態。
5. 眼睛有變化(變紅、發黃等)
如何確藥到病除?
我們都希望藥到病除,所以用藥須知也是每位家長必須留意的事情。以下是大家在就診,以及領藥、服藥時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就診時
詳實告訴您的醫師或藥師:有無藥物過敏經驗;家族有無特殊體質或遺傳疾病。然後病人須遵照醫師指示,在正確時間及正確期限內吃正確的藥,且劑量要正確,同時要在醫師指定的時間回醫院檢查。
領藥時
當場仔細核對資料:病人的名字;藥物的名稱;藥物的劑量;用藥的時間(如一天3次、飯前、睡前、需要時使用等);使用的方法(如口服、肛門栓劑、外用藥膏、針劑等)。
服藥時
一般小孩和嬰幼兒的退燒藥劑型態有:口服錠劑(通常磨成粉狀了)、口服水劑、肛門栓劑等三大類,服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意識不清或痙攣發作時不可使用經口投藥的方式。
2. 為嬰兒授乳時,最好不要將藥物放入牛奶中,以免日後嬰兒討厭喝牛奶,而且一旦牛奶沒有喝完,便無法達到所應該服用的藥量。
3. 用湯匙、注射器、藥杯服用時,應事先測定並確定其容量。
DIY退燒法
沐浴 體溫若在38℃左右,或未達醫囑的服用退燒藥時,媽媽可以用溫水,以擦拭或淋浴的方式為寶寶降體溫。但切勿使用酒精擦寶寶身體退熱,酒精散熱過快,寶寶會發抖甚至抽蓄,恐有危險。
睡冰枕 寶寶發燒需要多休息,可以準備兒童專用的冰枕,在包裹毛巾之後給寶寶當枕頭睡。除了閱讀使用說明,還要知道冰枕不要直接接觸到寶寶的頸部以下,以及使用中是否有嗜、昏睡的情況發生。
使用退熱商品 若是輕微的發燒或已有服用醫師退燒藥,在二次用藥之間仍想退熱亦可使用市售退熱貼等,但使用之前最好先詢問醫師。通過皮膚吸收,確實可達退熱效果,但因受使用面積限制,建議輔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