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發燒要認識的誤區及處理方法

“發燒”對於媽媽來講, 並不是什麼新鮮詞。 似乎每年寶寶都會或多或少地和“發燒”打打交道。 在一次又一次的“對敵鬥爭”中, 想必媽媽們總結了相當豐富的應 對寶寶發燒的經驗。 但你知道嗎?可能依然有些關於發燒的事兒是你不知道的或是被你忽略的, 不信就一起來關注下面的這些問題吧!

人體正常時體溫值穩定在攝氏37℃水準(調定點), 並在一個狹小範圍內波動, 一般腋溫度波動在36.0~37.4℃之間, 口溫會高於腋溫0.5℃。 而肛溫 又高於口溫0.5℃。 如果體溫高於這個標準, 醫學上稱為發熱, 俗稱發燒。 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由於缺乏對發燒的正確認識,

Advertisiment
導致了許多誤區, 影響了孩子的康復, 有時甚至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專家在此向你歷數寶寶發燒的七大誤區及解決方法:

誤區一

一發燒就馬上退燒。 寶寶一旦發燒, 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儘快退燒, 事實上這些並非明智之舉。 發燒本身不是一種疾病, 只是身體的一個警鐘, 提醒身體某部位生病了, 是疾病的一個表像。 如果孩子剛剛開始發燒, 就用退燒藥把體溫壓下去, 這只是指標不治本, 不但會降低孩子的自身 抗病能力, 還常常會因為燒退而掩蓋病情, 造成假像, 不利於找到發燒的真正“元兇”。 當然, 過高的發燒, 會增加機體內在的消耗, 尤其小嬰兒容易造成水分蒸 發, 導致脫水, 而且嬰幼兒容易發生高熱抽風,

Advertisiment
故放任發燒引起傷害也是錯誤的。

誤區二

多種退燒藥並用退燒效果快。 為了儘快讓高燒不退的寶寶高燒, 很多父母一心急, 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 半小時沒退燒, 又多服幾次或將劑量 增加, 甚至又加栓劑。 由於各種藥物的藥效持續時間不等, 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 結果燒退的太猛, 寶寶出汗過多而致虛脫, 或體溫陡降至36℃以下, 產生了低體溫的新 問題。

誤區三

多穿衣服捂汗退熱且不洗澡。 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 通常發燒要經過三個階段, 即發冷、發熱、發汗:發冷時, 應添加衣物等以適當保暖, 同時喂些溫開水;發熱時, 該減除衣物, 並採用溫水拭浴物理降溫或退燒藥降溫;發汗時,

Advertisiment
應及時擦乾汗液, 穿一些比較寬鬆透氣的衣服, 以利排汗。

出了汗後, 父母往往不敢給孩子洗澡, 怕著涼。 發燒時用溫水給孩子洗澡, 可以保持皮膚清潔, 避免汗腺阻塞, 利於散熱, 也是一種降溫措施, 醫學上稱為物理降溫。

讓孩子在低於體溫約2℃的溫水中浸泡20 分鐘, 每天2 ~ 3次, 只要室溫不是很低, 洗澡後及時擦乾, 避免吹風, 孩子是不會著涼的。

誤區四

清熱解毒藥就是退燒藥。 很多家長遇到寶寶發燒就會選用一些清熱解毒藥, 如清開靈、雙黃連、小兒退熱沖劑等。 事實上中醫退燒有十餘種方法, 如發汗退熱、瀉下清熱、養陰清熱等等, 運用時需辨症施治, 用得對症, 高燒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對, 往往反增其熱。 清熱解毒藥大多苦寒傷胃,

Advertisiment
孩子用後容易出現拉肚子。

誤區五

濫用抗生素。 有些家長則喜歡就盲目地使用消炎藥(抗生素), 這也是不正確的。 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有很多, 只有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 如手指血化驗白細胞總數升高, 中性粒細胞為主, 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在病原菌不明時濫用消炎藥, 不但起不到治療的作用, 還可引起小兒肝腎功能的損害, 增加病原菌對藥物的耐藥性, 不利於身體康復。

誤區六

打針輸液退燒效果好。 事實並非如此, 輸液的物質大多是水、糖、鹽、抗生素等, 或者加一點維生素, 與口服藥的成分基本上一樣。 只要孩子的消化道正常, 吃藥能起作用, 就不必通過打針輸液方式供給藥物。 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

Advertisiment
一般都要有7 天左右的病程, 即使輸液也不能緩解症狀或縮短病程,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輸液的。 只有出現高燒(39℃以上)持續不退, 全身狀況特別差, 飲食欠佳時, 才需要通過靜脈輸液。 盲目的打針輸液, 有時還會出現輸液反應和交叉感染等不良情況。 所以家長們, 最好做到“能吃藥不打針, 能打針不做靜脈輸液”。

誤區七

多吃高蛋白食物補充營養。 發燒使機體的消耗量增大, 注意給孩子補充營養是對的, 但以大量給孩子吃高蛋白食物(如肉和肉湯等)補充營養的做法卻不可取。 高燒使胃內的消化酶活性降低, 影響孩子的消化功能, 此時吃多葷食, 不僅不能吸收, 反而會引起嘔吐或腹瀉, 加重身體的缺水, 不利退燒。 在寶寶發熱時,應少食多餐,並注意以流質、半流質、營養豐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佳,吃一些吃含水豐富的水果。

在寶寶發熱時,應少食多餐,並注意以流質、半流質、營養豐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佳,吃一些吃含水豐富的水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