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抵抗力弱, 稍微不注意很容易發燒感冒。 在寶寶發燒的護理上很多爸媽在認識上都存在著一個誤區, 寶寶發燒, 就應該馬上看醫生吃藥打針, 不然會燒壞寶寶的腦袋。 其實不同是所有寶寶發燒都需要吃藥打針, 面對體溫不同的發燒, 應對的手法不一樣的。
當寶寶身體體溫腋下37.5℃以上或肛溫、耳溫38℃以上時, 就可以確定為寶寶發燒了。 通常來說, 如果寶寶體溫在38-38.5℃左右, 且精神狀態良好, 也就是說照樣吃、照樣睡及照樣玩, 就不必著急地送寶寶就醫, 或是使用退燒藥。
寶寶發燒不主張“捂汗”, 這樣熱量反而不容易散發,
Advertisiment
體溫38.5℃-39℃
體溫在38.5℃到39℃
發燒在38.5℃-39℃左右時, 在家中可首先採取以下物理降溫的辦法。 可適度地使用退燒藥, 以一次用一種藥為原則, 以減輕寶寶的病痛, 並防止寶寶熱痙攣發生。
冰敷或用冰枕:當寶寶體溫38.5℃時, 用冰袋放在額頭、兩側頸部, 也可放在腋下及雙側腹股溝的部位, 自製冰袋可把碎冰塊裝入塑膠袋, 可加上適量冷水, 壓出空氣, 把袋口紮好。 或者讓寶寶睡冰枕, 都有助於寶寶的局部散熱退燒。 但一定要注意在冰袋外需裹一層布, 以防局部凍傷寶寶的皮膚。 一般冰敷、冰枕只適合稍大的寶寶使用,
Advertisiment
溫濕敷:這也是一種好方法, 即用溫濕半幹的大毛巾敷在寶寶的胸腹部, 但要注意室溫以免著涼。 另外, 也可用幾塊稍涼的濕毛巾(約25℃)擰成半幹,放在寶寶的額部、頸部、腋下及大腿根部進行冷敷,每5到7分鐘更換一次,寶寶也會感到很舒服。
當寶寶的體溫升到38.5℃以上時, 利用物理降溫幫寶寶散熱的同時, 也要適當輔以退燒藥物。 如果寶寶拒絕口服藥物, 退熱栓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栓劑是從肛門塞入的,主要由直腸吸收,效果比較快速。 但要注意的是, 使用退熱栓其退熱作用強,容易退燒過度,導致體溫陡降,而且藥物反復刺激肛門後,還易造成寶寶腹瀉。
Advertisiment
體溫39℃-40℃
體溫在39℃到40℃
對於體溫過高(約39℃以上)、煩躁的寶寶, 泡溫水澡(水溫約36℃-37℃)與溫水擦浴是最合適的降溫方法。 泡浴時讓寶寶身體全部(頭部除外)浸泡在略低於體溫2℃的水裡, 同時用溫濕毛巾(37℃)在四肢和前胸後背上下均勻地搓揉, 使皮膚表面的血管擴張以促進熱的散發。 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鐘,擦至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些。 每次泡澡約10-15分鐘, 約4-6小時1次。
也可以選用酒精擦浴, 消毒用的酒精是75%濃度, 用於酒精擦浴需加上1倍的水, 使之成為30%左右的濃度。 以軟布蘸上配好的溶液輕輕地擦腋窩、頸下、兩側大腿根, 擦至皮膚微紅, 要注意保護眼部、外☆禁☆陰以免流入溶液造成刺激與不適。 擦浴後應多給寶寶喝些溫開水補充水分。
Advertisiment
寶寶發燒護理三宜與三忌
對發熱的患兒, 父母在護理的過程中, 還要注意些什麼呢?簡而言之, 就是要瞭解發熱患兒的“三宜"與“三忌”, 細心觀察, 認真護理。
1、宜保持家居空氣流通。
眾所周知, 散熱, 主要是通過對流、傳導和蒸發三種機制, 故空氣的流通, 有利於散熱降溫。
2、宜多飲水, 飲水可補充因發熱而蒸發的水分。
飲水後出汗, 水分的蒸發, 可幫助退熱。 此外, 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熱量由尿液帶出, 加速退熱。 若出汗較多, 應及時擦乾, 以防感冒。
3、宜選用適當的退熱措施。
物理降溫, 是利用物理學散熱的對流、傳導、蒸發等原理的退熱方法,
Advertisiment
對發熱患兒的護理
對發熱患兒, 還必須注意以下三忌:
1、忌門窗緊閉,衣著過多。
門窗緊閉,不利空氣流通,衣著過多,有礙熱的散發與蒸發,均對退熱無益。
2、忌濫用退熱藥。
退熱藥多有副作用,有的甚至可引起白細胞減低、出血、溶血等嚴重反應,多用無益。
3、忌退熱過快。
退熱過快、過猛,可致小兒體液大量丟失,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所以退熱應溫和,不宜操之過急。
小兒發熱,只是各種各樣疾病的一個表現。無熱,不一定無病,熱退也不等於疾病已經痊癒。所以,關鍵還是在於對原發病的治療。
還必須注意以下三忌:1、忌門窗緊閉,衣著過多。
門窗緊閉,不利空氣流通,衣著過多,有礙熱的散發與蒸發,均對退熱無益。
2、忌濫用退熱藥。
退熱藥多有副作用,有的甚至可引起白細胞減低、出血、溶血等嚴重反應,多用無益。
3、忌退熱過快。
退熱過快、過猛,可致小兒體液大量丟失,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所以退熱應溫和,不宜操之過急。
小兒發熱,只是各種各樣疾病的一個表現。無熱,不一定無病,熱退也不等於疾病已經痊癒。所以,關鍵還是在於對原發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