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急的家長們一心想把孩子養胖點, 生怕小時候個子嬌小將來也長不高, 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 成人也有高矮胖瘦, 為何不容許寶寶的體型也各有不同呢。 評估寶寶發育, 不能簡單地只盯著一個時間點, 更不能只看身高體重值。 如果寶寶一直都是苗條身材, 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若是高壯的寶寶連續幾個月身高體重都滯留不前, 就需要弄清楚原因了。
高白胖一定好?
孩子不用分“高富帥”和“白富美”, 但在體型上,
Advertisiment
於是, 這樣的場景不時上演:“你家寶寶吃什麼呀, 怎麼長得這麼好?”、“是不是我的母乳品質不好, 我女兒怎麼這麼輕?”……白嫩嫩、肉嘟嘟的娃娃總是引起其他家長的各種豔羨, 而高白胖的家長也是暗爽在心。
身高體重是孩子發育的重要指標, 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節奏。 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寶寶, 體型會相對勻稱。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特別提出一種“香蕉體型”的寶寶, 身高在平均值以上, 體重在平均值偏下。 這種類型的孩子成年後身材也更為標準, 不容易受肥胖和其他疾病的困擾。
所以家長不要只眼巴巴地盯著某個時間點的數值, 而是要整體評估孩子的生長發育曲線:如果身高體重一直在正常範圍內,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們要求寶寶從小連發育指標都爭第一名, 那寶寶得有多累啊。 要知道, “先胖不是胖, 後胖壓倒坑”, 幼年時的身高體重不能代表成年後的水準, 生長發育還受到遺傳因素、營養條件等多方面的影響。
不同月齡發育要點
除了用身高、體重這兩個基本值來衡量寶寶的發育水準外, 不同月齡的孩子各有關注重點。
Advertisiment
1 個月:制定個人疫苗接種計畫
滿月時的兒保, 主要關注的是新生兒期潛在或從圍產期延伸過來的疾病。 比如生產過程中出現過宮內窒息的寶寶, 此時要評估生長發育功能;黃疸反復的寶寶, 需要評估是否會對肝膽功能造成影響;早產兒預防牛奶過敏, 平衡營養素並補充鐵和維生素D;足月寶寶開始添加多種維生素等。
這時候還要給寶寶制定個人疫苗接種計畫, 比如母親是“大三陽”的寶寶要接種四次乙肝疫苗等。
2 個月:學習應對疾病和生理小現象
Advertisiment
兩個月的兒保內容和滿月時差不多, 因此足月順產、餵養情況比較平穩的寶寶, 可以在兩個月的時候再做首次兒保。
這時候家長們要學習如何護理寶寶的生☆禁☆殖☆禁☆器, 比如有些女寶寶因為激素問題出現的陰☆禁☆道流血、男寶寶包皮過長等問題。 瞭解哭鬧如何鑒別, 鵝口瘡、溢奶等常見問題如何處理也是此時的護理重點。
醫生們這時候會教導媽媽如何進行和堅持母乳餵養, 混合餵養的注意事項;同時告訴家長如何應對2-4個月中寶寶常見現象。
4個月:預防食物過敏
4個月兒保的重點是評價寶寶生長發育和喂哺狀況, 多種維生素補充是否平衡, 以及疫苗接種是否按時進行。 家長們可以學習認識不同的兒童營養品,
Advertisiment
不少孩子在4個月左右出現厭奶的現象, 雖然添加輔食並不是對付厭奶的好辦法, 但部分寶寶從此開始嘗試輔食了, 因此預防食物過敏非常重要。 1 歲以下的寶寶食物過敏判斷, 不依靠過敏原測試的方法, 國際公認的標準就是最簡單的食物回避, 因此逐步單一添加輔食是家長此時需要學習的重點。
這個時期寶寶常見的問題還有:腸痙攣、生理性腹瀉、厭奶、枕禿、體重不增以及食物過敏相關的濕疹等。 需要說明的是, 因為孩子頭頸部汗腺先發育, 又長期躺著, 部分寶寶會把頭髮蹭掉, 因此枕禿不一定是缺鈣的表現。
6個月:添加輔食
在餵養方面,6個月的寶寶要正兒八經地添加輔食了。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家長們一定不要急於求成,而是要根據寶寶的接受情況有規律地添加,並及時排查過敏原。此外,還可以適當地訓練寶寶不喝夜奶。
這個時候可以對寶寶進行運動發育指導,比如鼓勵寶寶爬行,培養爬行意識。爬行可以促進寶寶感統協調。但反過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研究可以證明感統失調與小時候缺少爬行有直接關係,所以如果寶寶不願意爬,就等一等吧。
6個月的寶寶已經很有主見啦,所以評估孩子發育狀況時,要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來判斷發育是否正常。特別要注意的是寶寶眼睛的發育情況,看他是否通過目光能與外界進行交流。
9個月:關注行為發育
9個月在餵養方面的關注重點依然是輔食的添加。有些寶寶可能在此時還會有厭奶症狀,就需要評估是否對發育造成影響,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吃輔食了就可以忽略乳製品,一歲內的寶寶還是以奶為主。而有些寶寶則出現抗拒輔食的情況,家長可以跟醫生討論一下是否是餵養方式的問題,也許換個勺子寶寶會胃口大開呢。
寶寶心理健康評估從9個月就要開始,歐美國家從此時開始篩查自閉症,因為更早前寶寶還無法跟外界進行交流。最新醫學觀點認為,2 歲以前是大腦塑形期,如果有自閉傾向,提前干預會有非常良好的效果。2 歲以後再干預的效果則大打折扣。家庭自測孩子是否自閉的信號,是看寶寶能否和家人有眼神交流。
1歲:如何預防疾病
寶寶1歲以後,更要偏向對行為發育的關注。這時開始寶寶會出現多個敏感期,良好的引導將有助於孩子一生的發展。
在生理方面,1歲後的孩子因為接觸範圍更多更廣,所以比嬰兒期更容易感染疾病。這時候,家長需要學習如何預防疾病,並瞭解發熱、腹瀉、疫苗反應、長期咳嗽等問題的應對方法。
1.5 歲:排尿訓練
寶寶脫離尿布,學會自己用馬桶,可是家庭裡一件大事。建議從15-18個月起對寶寶進行大小便前告知旁人的訓練。當然,如果寶寶不願意,家長們大可等一等。
2歲:觀測兒童性☆禁☆早☆禁☆熟
性☆禁☆早☆禁☆熟是現在兒童一大健康隱患。因此到孩子兩歲時,觀測的重點就是評估生長發育和餵養情況,排查性☆禁☆早☆禁☆熟。
因此枕禿不一定是缺鈣的表現。6個月:添加輔食
在餵養方面,6個月的寶寶要正兒八經地添加輔食了。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家長們一定不要急於求成,而是要根據寶寶的接受情況有規律地添加,並及時排查過敏原。此外,還可以適當地訓練寶寶不喝夜奶。
這個時候可以對寶寶進行運動發育指導,比如鼓勵寶寶爬行,培養爬行意識。爬行可以促進寶寶感統協調。但反過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研究可以證明感統失調與小時候缺少爬行有直接關係,所以如果寶寶不願意爬,就等一等吧。
6個月的寶寶已經很有主見啦,所以評估孩子發育狀況時,要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來判斷發育是否正常。特別要注意的是寶寶眼睛的發育情況,看他是否通過目光能與外界進行交流。
9個月:關注行為發育
9個月在餵養方面的關注重點依然是輔食的添加。有些寶寶可能在此時還會有厭奶症狀,就需要評估是否對發育造成影響,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吃輔食了就可以忽略乳製品,一歲內的寶寶還是以奶為主。而有些寶寶則出現抗拒輔食的情況,家長可以跟醫生討論一下是否是餵養方式的問題,也許換個勺子寶寶會胃口大開呢。
寶寶心理健康評估從9個月就要開始,歐美國家從此時開始篩查自閉症,因為更早前寶寶還無法跟外界進行交流。最新醫學觀點認為,2 歲以前是大腦塑形期,如果有自閉傾向,提前干預會有非常良好的效果。2 歲以後再干預的效果則大打折扣。家庭自測孩子是否自閉的信號,是看寶寶能否和家人有眼神交流。
1歲:如何預防疾病
寶寶1歲以後,更要偏向對行為發育的關注。這時開始寶寶會出現多個敏感期,良好的引導將有助於孩子一生的發展。
在生理方面,1歲後的孩子因為接觸範圍更多更廣,所以比嬰兒期更容易感染疾病。這時候,家長需要學習如何預防疾病,並瞭解發熱、腹瀉、疫苗反應、長期咳嗽等問題的應對方法。
1.5 歲:排尿訓練
寶寶脫離尿布,學會自己用馬桶,可是家庭裡一件大事。建議從15-18個月起對寶寶進行大小便前告知旁人的訓練。當然,如果寶寶不願意,家長們大可等一等。
2歲:觀測兒童性☆禁☆早☆禁☆熟
性☆禁☆早☆禁☆熟是現在兒童一大健康隱患。因此到孩子兩歲時,觀測的重點就是評估生長發育和餵養情況,排查性☆禁☆早☆禁☆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