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寶寶的“哭和吮手”行為

   對嬰兒的吮手行為, 應當給予理解。 《嬰兒發展與保育》一書中專門講到嬰兒有一種手放到嘴里的本能特征。 有研究證明: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就開始吃指頭, 吃大拇指其實是一種嬰兒自我安慰的健康的習慣。 弗洛伊德認為:在嬰兒期, 吃的活動是使嬰兒得到滿足的最主要的根源, 這年齡階段正處于口唇快感期。 如果口唇吮吸需要得不到必要的滿足, 就會影響嬰兒身心的發展, 以至影響他的情緒, 使他變得不是暴躁, 便是消沉。

還有人認為嬰兒期吮手指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新生兒出生時, 由于大腦皮質尚未發育成熟,

Advertisiment
他們還不能指揮自己的小手, 到了2-3個月大時, 隨著大腦皮層的發育, 嬰兒不僅出現了看手的動作, 而且還出現了吮吸大拇指的靈活動作, 這標志著嬰兒心理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它并不是一種可怕的行為, 而應理解為是正常行為。 這是嬰兒從吮吸手指中, 獲得某種快感, 即使母親不在身邊, 吃不到奶頭他也能從中得到安慰。 對此, 父母不必擔心和反對。

有研究認為:嬰兒2-3個月時的吮手是一種暫時性的現象, 它隨著嬰兒由口唇快感期轉向肛門快感期, 手的功能隨年月的增長, 會向探求性功能方向發展, 他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小手從吮吸中解放出來, 會以更大的興趣去觸摸周圍各種物體和多種多樣的玩具,

Advertisiment
這為智能開發開辟了新天地。

因此, 有人認為:1歲以內的嬰兒吮吸手指并沒有什么“不雅觀”和“不衛生”, 這是初生嬰兒一種追求舒適和心理上快感的滿足, 這是正常的自然行為, 而不是異常的錯誤行為。 如果1歲以后, 孩子還是整天只顧吮手指頭, 而變得沉默呆滯, 那就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解決的辦法不是打手或敲嘴巴, 而是要尋找原因, 據了解, 吮手成為一種習慣的嬰幼兒,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心靈上的慰藉, 是由于缺少父母關愛所造成的。 解決的方法是父母要想方設法成為他的游戲伙伴, 多帶他到戶外去開展游戲活動, 用有趣的活動去吸引他的注意力, 分散他吮手的興趣, 吮手習慣就會得到克服。

Advertisiment
所以, 對3個月左右的寶寶的吮手行為, 父母不可粗暴訓斥, 而是要給予理解和善于引導。

哭對于寶寶來說, 是表達需要的一種原始性語言。 它不僅替代語言來表達生理上的需要, 而且傳遞著一種社會性的心理需求。 寶寶早期的哭, 是一種本能性的無條件反射。

對寶寶早期的哭, 撫育者首選不應討厭、心煩, 而要善于傾聽和分辨;第二, 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 而要以極為敏感的心態去作出準確的反應, 并盡可能給予必要的滿足;第三, 對于寶寶需要的滿足, 這不僅可以使寶寶哭的次數下降, 哭的時間減少, 還可以使他們安定情緒, 長大以后也能以文明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因此, 撫育者應設法讓寶寶獲得生理上,

Advertisiment
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滿足感。

有關哭的研究資料表明:嬰兒嘹亮、有力、持續的哭, 常常是生理饑餓或口渴需要的表達;無精打采, 有氣無力的低聲嘆息的哭, 常常是發燒、體衰、消化不良、身體不舒服的一種反應;撒嬌的哭, 是表達他們的孤單、寂寞和煩悶, 希望獲得成人的關注, 擁抱和撫愛。

不知你是否仔細地觀察與分辨過嬰兒的啼哭聲, 希望你從中找到原因, 并給予寶寶應有的照料。

編輯:芯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