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家中往往扮演行為裁判和知識權威的角色, 所以許多自以為聰明的爸爸, 會對孩子的一切行為明察秋毫, 對孩子的一切問題有問必答, 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而不懂裝懂。 而真正聰明的爸爸其實有的時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很“糊塗”的爸爸, 他們會對一些“過分”行為視而不見, 會對知道的東西假裝不懂……
1 、寶寶學壞了
情景:
3歲的樂樂一向很聽父母的話, 也從來沒有做不誠實的事情, 可是有一天爸爸卻發現他“偷”了爸爸的錢去買糖吃。 一向好脾氣的爸爸勃然大怒:“這孩子怎麼染上了這個壞毛病?!”“怎麼這麼小就學著偷東西了?是跟誰學的?!”樂樂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暴怒的爸爸給痛斥了一頓,
Advertisiment
這樣做的結果是:
孩子的自尊心被傷害,他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就被貼上了道德標籤。 “小偷”,是一個足夠讓孩子產生恥辱感的標籤,這個暴怒之下脫口而出的稱謂,會影響他一輩子的心理狀態,使孩子在成人後依然缺乏自尊心,並會對類似的事情備加敏感。
行為分析:
其實,這不是在偷,3歲的樂樂還沒有偷竊的概念,他只是觀察爸爸從哪兒拿錢, 然後他就去模仿。 他還不能理解為什麼“爸爸拿錢是好的,而我自己拿錢是壞的”。
Advertisiment
你該怎麼做:
這種時候,爸爸應該裝糊塗,裝沒看見,不要大驚小怪的,更不要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 關鍵是,以後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做孩子不能模仿的事情。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關於模仿
3歲前的小孩子還不能分辨是非, 而只能通過模仿進行學習, 所以, 大人要給他值得模仿的東西, 比如說健康的生活方式、整潔的習慣、溫柔體貼的舉止、言行一致的品德等等。 我們往往可以在一個人身上看見他父母的影子, 就是因為他從小就在無意識地模仿大人。 所以, 大人在小孩子面前是暴躁的還是溫柔的, 都會直接影響小孩子一生的性情習慣。 而父母的言行舉止, 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舉止習慣。 比如, 父母總是當著孩子吵架,
Advertisiment
模仿誤區
有的父親知道孩子是通過模仿進行學習的, 就專門為孩子製造讓他模仿的東西。 比如, 覺得小孩子很可愛, 或者覺得大人要適應小孩子就去模仿小孩子的說話語氣。 其實這是很不正確的做法。 孩子兩歲前, 所有的學習應該是自然模仿的, 不要給他假造一些引導作用, 很自然地生活在他身邊就夠了。 因為小孩子希望模仿真實的人, 假造出來的語氣會讓小孩子反感。
2、寶寶的“暴力傾向”
情景:
Advertisiment
3歲的壯壯特別好動,總喜歡打打殺殺。 他還有個習慣, 就是喜歡用頭撞東西。 這讓一貫好動和充滿活力的爸爸感到竊喜, 覺得兒子將來會是個不會受欺負的男子漢, 可是這樣天天鬧, 也讓爸爸頭疼不已。 有一天, 家裡來了個奶奶, 壯壯突然大喊著一頭撞了過去,爸爸一把把壯壯及時拉了回來。 但是心有餘悸, 萬一真撞上了奶奶, 可真要出了大麻煩了。 爸爸終於忍無可忍,火冒三丈, 指著還在亢奮中的壯壯大叫:“你怎麼能這樣?我怎麼生出了你這麼個不省心的兒子?”等事情過去了, 爸爸又覺得自己太凶了, 於是回過頭來安慰孩子。 爸爸暴怒平息後的安慰讓壯壯更加委屈地認為, 撞人沒有錯誤。
這樣做的結果是:
孩子自尊心被傷害,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危險,更談不上改正習慣性行為。
Advertisiment
行為分析:
這個年齡的小孩子正在長身體, 他的好動的行為其實是在伸展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本能的鍛煉過程, 這就跟老鼠咬木頭磨牙是一個道理。 另外,小孩子的能量是無窮的, 他們在樂此不疲地舞刀弄槍大喊大叫, 那是在發洩自身的能量。 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健全的大腦系統引導他去專注地做有意義的事, 身上的能量得不到正常消耗, 就常常用這種形式沖出來。 這個時期會過去, 可是他的喊叫或者舞動的力量則會保留。 因為能量強的孩子, 將來有可能成為能力強、有號召力的人,反過來講,也可以將他的這種能量用在不好的方面。所以,不能強制性地打壓孩子好動的習慣,更不要惡語相傷。但同時也不能無休止的縱容。如果爸爸在這個過程中正確引導,那麼現在在撞人中體現的力量在將來就會成為他道德的力量。
你該怎麼做:
做個糊塗爸爸,對孩子的行為假裝熟視無睹,不直接用強硬的口氣制止孩子,而要耐心地設計使他的惡能量轉化為道德力量的方式。比如,在晚上給小孩子講一個小熊的故事。你可以這樣講:一隻小熊很有力量很活潑也很勇敢,可是他總是喜歡撞其他的小熊,所以其他小熊都不喜歡和他玩。這只小熊吃了閉門羹後垂頭喪氣地往回走,一隻好心的老熊告訴他,如果想要交朋友,就只能撞柵欄和大樹,但不能撞其他同伴,更不能撞比他小的和比他老的熊。這只小熊聽了老熊的勸告,於是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終於被其他小熊歡迎回到他們的隊伍中去。記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用自己兒子的名字來命名。這樣,孩子會把這只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熊和他自己聯繫起來,並對之做出反應。小孩子對同樣的故事百聽不厭,你可以連續好多天地講這個故事,久而久之,孩子無目的性的暴力就會被自然地收斂。
情景:
媽媽買回了豌豆,邊看電視邊剝豌豆,陶陶覺得豌豆好看,就問,“豌豆是怎麼長出來的?”爸爸說:“豌豆是一棵種子,埋在地裡發芽開花結果之後就成了現在的豌豆。”陶陶有個知識豐富的爸爸,而陶陶則是個愛問問題的孩子。每次陶陶問問題,爸爸總是大包大攬充滿自信地回答。所以,小小的陶陶知道了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識,故而經常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這樣的結果是:
陶陶成了知識豐富的孩子,但是過了一些年後,做家長的漸漸發現他是一個滿腦子知識、但是卻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
行為分析:
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充滿了探索和認知的欲望,他們本能地要獲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這是一個絕好的教育時機。但是不聰明的父母往往自以為是地充當孩子的書本,結果孩子憑本能去發現世界真相的興趣和思辨的能力被壓抑。直接告訴孩子一個問題的答案,看似是在省心地教育,實際上是剝奪了他思考的權利,限制了他的想像力,同時輕易地喪失了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機會。
你該怎麼做:
聰明的爸爸要對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裝糊塗,不直接把答案說給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究。比如孩子問,豌豆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時候爸爸可以這樣說:“雖然爸爸從書本裡知道一些他們生長的知識,可是爸爸也沒有親眼看過。這樣好嗎?咱們現在就在花盆裡種一顆豌豆,讓我們一起看看它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是一個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絕好機會,爸爸和孩子一起挖土、在花盆裡種豌豆,一起給種子澆水。若干天后,孩子會驚喜地發現,豌豆芽長出來了……
將來有可能成為能力強、有號召力的人,反過來講,也可以將他的這種能量用在不好的方面。所以,不能強制性地打壓孩子好動的習慣,更不要惡語相傷。但同時也不能無休止的縱容。如果爸爸在這個過程中正確引導,那麼現在在撞人中體現的力量在將來就會成為他道德的力量。你該怎麼做:
做個糊塗爸爸,對孩子的行為假裝熟視無睹,不直接用強硬的口氣制止孩子,而要耐心地設計使他的惡能量轉化為道德力量的方式。比如,在晚上給小孩子講一個小熊的故事。你可以這樣講:一隻小熊很有力量很活潑也很勇敢,可是他總是喜歡撞其他的小熊,所以其他小熊都不喜歡和他玩。這只小熊吃了閉門羹後垂頭喪氣地往回走,一隻好心的老熊告訴他,如果想要交朋友,就只能撞柵欄和大樹,但不能撞其他同伴,更不能撞比他小的和比他老的熊。這只小熊聽了老熊的勸告,於是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終於被其他小熊歡迎回到他們的隊伍中去。記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用自己兒子的名字來命名。這樣,孩子會把這只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熊和他自己聯繫起來,並對之做出反應。小孩子對同樣的故事百聽不厭,你可以連續好多天地講這個故事,久而久之,孩子無目的性的暴力就會被自然地收斂。
3、寶寶的十萬個為什麼
情景:
媽媽買回了豌豆,邊看電視邊剝豌豆,陶陶覺得豌豆好看,就問,“豌豆是怎麼長出來的?”爸爸說:“豌豆是一棵種子,埋在地裡發芽開花結果之後就成了現在的豌豆。”陶陶有個知識豐富的爸爸,而陶陶則是個愛問問題的孩子。每次陶陶問問題,爸爸總是大包大攬充滿自信地回答。所以,小小的陶陶知道了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識,故而經常在小朋友面前炫耀。
這樣的結果是:
陶陶成了知識豐富的孩子,但是過了一些年後,做家長的漸漸發現他是一個滿腦子知識、但是卻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
行為分析:
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充滿了探索和認知的欲望,他們本能地要獲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這是一個絕好的教育時機。但是不聰明的父母往往自以為是地充當孩子的書本,結果孩子憑本能去發現世界真相的興趣和思辨的能力被壓抑。直接告訴孩子一個問題的答案,看似是在省心地教育,實際上是剝奪了他思考的權利,限制了他的想像力,同時輕易地喪失了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機會。
你該怎麼做:
聰明的爸爸要對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裝糊塗,不直接把答案說給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究。比如孩子問,豌豆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時候爸爸可以這樣說:“雖然爸爸從書本裡知道一些他們生長的知識,可是爸爸也沒有親眼看過。這樣好嗎?咱們現在就在花盆裡種一顆豌豆,讓我們一起看看它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是一個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絕好機會,爸爸和孩子一起挖土、在花盆裡種豌豆,一起給種子澆水。若干天后,孩子會驚喜地發現,豌豆芽長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