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同情心重要嗎

孩子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 有個階段常常會咬人、打人, 這時候他是在發展他的口、齒和手的功能。 但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 孩子就可能朝著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變得缺乏同情心, 養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這不是正向的培養方向, 也會使人在社會中處於孤立狀態, 難以融洽與他人的關係, 不利於其發展。

因此, 當孩子有上述行為時, 不能聽之任之, 更不能縱容鼓勵, 而要告訴他, 打人, 別人會疼的, “如果小朋友打你, 你會不會疼?”要告訴孩子, 小動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你把它撕爛了, 它會哭的”。

Advertisiment
用這樣的方法一點一點培養出孩子的同情心, 培養他的安慰行為能力, 從而使他學會在別人碰到問題的時候, 去安慰他、幫助他。

安慰行為是關心他人的一種表現。 其產生基於兒童對他人的情緒具有理解能力, 同時要有關心他人的意識, 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行為對寶寶順利融入社會、協調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安慰行為能力發展好的孩子, 富有同情心, 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個性, 成年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只重視孩子智力的發展、知識的學習, 忽視了其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與引導, 則會導致孩子的不良個性, 不利於其身心健康。

1—1.5歲是兒童安慰行為能力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 因此,

Advertisiment
父母要在這個階段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安慰行為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