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寶寶需要攝入各種養分, 爸爸媽媽們有時候在餵養上操之過急, 不能夠完全瞭解寶寶的飲食習慣, 導致寶寶出現了各種各樣比如漾奶、嘔吐、腹瀉、便秘等消化問題, 影響了寶寶對營養的吸收, 還難倒了爸爸媽媽, 只有瞭解了寶寶進食程式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漾奶。 漾奶表現為奶汁從寶寶口角中毫不費力地漾出。 漾奶是新生兒時期比較常見的現象, 有的屬於正常生理情況。
寶貝吃進去的奶水, 先經過食管, 然後進入胃裡。 新生寶貝的胃容量小, 如果1次喂的奶量過多就會引起漾奶。
Advertisiment
如果是大口吐奶, 從數量到次數都比漾奶多, 就可能是生病, 應及早診斷治療。
另外, 由於餵養的方式不當, 使得寶貝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 因氣體較液體輕便會將奶液往上頂, 奶液衝開賁門而出引起漾奶;除此之外, 奶嘴的孔徑過大、出奶過快;餵奶後頻繁的變換體位也會導致寶貝漾奶。
腹瀉。 腹瀉的寶貝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抽搐、驚厥、抽風、昏迷等症狀, 體溫的變化主要是發燒, 且大多是中度發燒(38.5℃左右), 腹瀉時或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39℃以上), 通常是細菌感染。
幼小的寶寶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 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及熱能較多, 加上消化器官未發育成熟, 分泌的消化酶較少, 因此消化能力較弱, 比較容易發生腹瀉。
Advertisiment
所以如果飲食、環境稍有改變, 如一次喂得太多、突然斷奶、更換配方奶、氣溫低肚子受涼等, 都可引起腹瀉。 食物或餐具稍有污染, 敏感的消化道也會有所反應引起腹瀉;寶貝在患感冒、肺炎、中耳炎時, 常併發腹瀉。
如果寶貝腹瀉次數多, 排便量大, 失水多, 就可能出現脫水, 嬰兒越小, 脫水的危險性就越大。 嬰兒脫水的速度要比成年人快, 在腹瀉發作後的幾個小時裡, 孩子的體重就會減輕十分之一。 去看醫生時, 最好帶上寶寶用過的最後一塊尿布:大便中可能會提供孩子腹瀉的線索;醫生可以在實驗室裡檢查尿布, 尋找病毒。
單純性腹瀉的寶貝不宜禁食, 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 每日至少進食6次。 母乳餵養的寶貝繼續吃母乳,
Advertisiment
如果確診是胃腸感染, 為了儘快彌補嬰兒失去的水貧和礦物質, 醫生會開出一種電解質溶液。 對於六個月以上的嬰兒, 你可以自己配製電解質溶液。 具體做法是:在500ml水或米湯中加一小平匙的鹽, 等量混合即可。
便秘。 排便次數減少, 寶寶大便幹幹的, 拉的時候很用力, 甚至想哭, 那就可以確認是便秘。 想哭是因為在排便時候寶寶力不從心或肛門疼痛造成的。 拉出來的大便表面可帶有少量血或黏液, 這是糞便擦傷腸黏膜或肛門引起的出血。
當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 或由母乳餵養改為人工餵養時, 偶爾會有便秘發生。 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沖奶粉使用的水的硬度過高,
Advertisiment
讓嬰兒大量喝水;喝加過乳糖的茶水, 能有效地防止嬰兒便秘。 按摩嬰兒腹部同樣也很有效, 它能刺激腸道, 從而促進排泄。
稍大的兒童可以加服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 小嬰兒有時可見36~48小時排便一次, 但只要悉心按規律餵養, 大便習慣是可以很好建立的。
腹痛是小兒常見症狀, 有的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絞痛, 有的是腸痙攣, 還有可能是腸道蛔蟲, 父母最好帶寶寶去看醫生。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在幼兒中最常見。 這種疼痛常一陣陣發作, 沒有腹肌緊張, 肚子摸著是軟的。 這種腹痛, 大都伴有舌苔厚膩、不想吃飯等症狀。 疼痛不厲害時, 可服一些消食藥;症狀嚴重時可用解痙藥。
Advertisiment
腸痙攣是常見的引起寶寶腹痛的原因。 有些嬰幼兒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健全, 一旦功能紊亂, 就會導致腸絞痛, 有時伴有噁心和嘔吐。 疼痛與吃東西和活動有明顯關係, 常驟然發作又很快消失, 無規律性。 其他表現, 如流涎、夜間磨牙、多汗或遺尿等。 這時無需特殊治療, 發作時可局部熱敷, 也可酌情給予解痙、鎮痛等對症治療。
腸道蛔蟲病也可能引起嬰幼兒腹部隱痛。 疼痛部位一般在臍部, 同時伴有消瘦、營養不良和貧血等症狀。 當蛔蟲進入膽道時, 會出現右上腹肋沿下劇烈絞痛, 面色蒼白, 甚至休克。這個時候最好去醫院查大便。如大便中查到蟲卵,需及時進行驅蟲、鎮靜、抗過敏等綜合治療。預防上主要是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甚至休克。這個時候最好去醫院查大便。如大便中查到蟲卵,需及時進行驅蟲、鎮靜、抗過敏等綜合治療。預防上主要是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