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奇妙語言之旅

記得我女兒莉莉12個月左右大的時候, 坐在高椅子上, 我遞給她一個剝了皮的煮雞蛋, 順便說了一句:“大蛋蛋!”沒想到, 她馬上重複一句:“大蛋蛋!”那是她有生以來說出的第一個我能聽懂的詞。 還記得當時我激動、驚訝地瞪著她。 當然, 之後就是她一發不可收拾了的語言發展, 直到現在, 有些她口語中說出來的詞, 我還要向她請教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說生養寶寶是一個旅程, 在旅程中最難忘的記憶片段中, 寶寶說的話占了多數。 語言實在魅力無窮, 寶寶的語言更是如此。 他們說的每一個詞, 每一句話, 是他們綜合使用聽覺、視覺、觸覺、動覺來觀察和理解世界的結果。

Advertisiment
那麼我們就來探索下小寶寶的語言發展之路!

只聽不說 說話前的聽力準備

在講聽力發展的時候, 我們說到了寶寶敏銳的和語言有關的聽力。 比如, 出生後頭6個月, 給寶寶從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中挑出兩個很相似的、成人辨別不出來的音, 他們基本都能辨別開來。 聽到大人說的話, 一個詞接著一個詞, 中間沒有間隔。 但是聽多了寶寶能辨別出哪兩三個音節總是共同出現(構成一個詞), 甚至還能聽出一些語法規律(參看今年第3期)。

咕咕期 說話之前, 他也在練習發音

世界各地的寶寶平均都在12個月左右說第一個詞。 能清楚地說出一個詞靠的是聲帶、口腔、舌頭、嘴唇、面部等很多塊構成發音系統的肌肉的成熟。

Advertisiment
而哪塊肌肉何時成熟又有自己的時間表, 有的要到寶寶六七歲才成熟。 每個不同的音要調動獨特的一組肌肉系統。 要是寶寶發出某個音需要用的其中一兩塊肌肉較晚成熟, 這些音發起來就不清楚。

莉莉兩個月左右的一天, 輕鬆地仰面躺在寶寶床上, 我正要給她換尿布。 突然聽到她發出一聲:“啊———”, 就是一個母音, 拖得很長, 有點抑揚頓挫。 我心中怦然一動, 因為這聲音和我聽慣了的她前幾個月的任何發音都不同, 這是第一次聽到她發出了聽著有點像語言的聲音。 寶寶2~6個月左右, 開始發出一些容易發的單母音, 比如“啊”“咿”“唔”等。 你聽過鴿子們之間咕咕咕叫著交流嗎?這在英語中叫cooing(咕咕)。

Advertisiment
因為這個時期的嬰語有時會像這種叫聲, 科學家就把寶寶只發這種聲音的時期叫“咕咕期”。 莉莉就是準確地遵循這個時間表進入了“咕咕期”。

牙牙學語期 從發音頻率看寶寶個性

從大約6個月開始, 寶寶進入了更高級的發音練習階段, 叫牙牙學語期(babbling)。 寶寶會發出/da/、/ba/、/ma/等音節, 有時候一個音節重複很多遍, 有時候兩個音節交替著說。 這比前一個階段的複雜之處是音節裡都有一個輔音, 輔音整體比母音難發, 而前面說的兒童最晚掌握的一些音就是輔音。

在牙牙學語期, 寶寶就出現了個體差異。 比如有的寶寶會特別沉浸在發音的快樂中, 常常發, 有的寶寶則偶爾發。 莉莉就是那種偶爾發音的寶寶。 雖然一般我們認為什麼事情越多練習越好,

Advertisiment
但是, 發音器官的成熟主要按基因設定的時間表展開。 所以, 作為寶寶的照顧者, 不用刻意去引誘寶寶發音。 但是, 如果聽到寶寶發音了, 就要馬上關注, 用目光、微笑、說點兒話來回饋。

早期語言爆發期 發音學習中的主動和創意

從開始說第一個詞一直到兩三歲, 寶寶說的一些話只有熟悉這個寶寶的大人才能聽懂。 原來, 有些音小寶寶確實發不出來, 但人家會聰明地找更好發的音來系統性地取代這個難發的音。 這樣, 常聽寶寶說話的大人自然會找到規律。 比如, 莉莉兩歲左右碰到難發的/k/音, 統統用/t/代替。 cookie變成了tukie, car變成了tar, cat變成了tat。

一天我正在廚房做飯, 突然她興沖沖地向我奔來, 滿臉期待地嚷著:“I want to toot!I want to toot!”(我要放屁!我要放屁!)我一愣,

Advertisiment
放屁怎麼要這麼激動地來找我申請?接著腦中按她的“輔音轉換表”一算, 明白了她想說的是要“cook”(/kuk/-做飯), 只是把首尾的兩個/k/都換成了/t/罷了。 你的寶寶會採取什麼樣的發音轉化策略呢?

雙語環境下, 寶寶創新的需要也許更大, 餘地也更多。 比如, “蘋果”(apple)、“香蕉”(banana)、“橘子”(orange)、“兔子”(rabbit)、“襪子”(socks)等詞, 中英雙語莉莉都會說。 但是, 哪個詞用哪種語言發音容易, 她就更常用哪種語言說。 比如, 她更喜歡說中文的“橘橘”“兔兔”“襪襪”, 更喜歡說英文的“apple”“banana”“rabbit”。 但發音“怪異”的英文的“orange”, 中文的“香蕉”, 不到萬不得已(比如對方只懂一種語言), 她可不願意去碰!這只是寶寶發音中的幾個小例子。 學習語言可不是被動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 寶寶們的腦子動得不亦樂乎呢。

媽媽請注意,寶寶說話前的語言信號

在學習發音的同時,寶寶們還會雙管齊下,利用自己編創的聲音、手勢作為代表符號來交流。這個從他們半歲以後就會開始,持續到他們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某個概念。

比如我記錄的莉莉的手勢、身體語言符號中,如果她用手指指嘴巴,這就代表“吃”。這可能是她想吃了,也可能是她想引起我對另外一個正在吃東西的人的注意。如果她把一條小腿前後來回來去地踢,這就代表“球”。可能是她想要一個球,可能是她想評論自己看到別人在踢球。有的是自編的聲音符號。如果她說“汪汪”,這就代表“狗”。如果她說/wu/,這就代表尿布。如果她說“啊啊”,這就代表哭泣。

有一次在兒童遊戲場,她蹣跚地走向我,說著“啊啊”,我一看,遠處有一個小孩在哭。想必她說的是:“看,那裡有個小孩在哭。”我馬上看向那邊,露出關注的表情,再說一句:“噢,那個小孩在哭啊!”成人這種對寶寶發出的交流信號的“成套”回饋會激勵寶寶繼續觀察、繼續交流,自然就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同時,大人自然地把寶寶自創的符號在回饋的時候轉換成正確的語言,寶寶自然而然就會往那個方向過渡。

大人要避免兩種情況。一個是非讓寶寶即時跟著自己學“正確的”話語,因為如果寶寶的發音系統還不允許,那就是揠苗助長;一是在寶寶使用自創符號的時候沒有馬上跟上正確語言的回饋,原因可能是大人對寶寶的表達不上心,或者是寶寶一表達馬上就去滿足他的要求。比如,莉莉每次踢腿,我會說:“噢,你要玩球了。給你球。”這種回饋,既不破壞交流、互動的流暢(相比非要寶寶在發不出“球”這個音的時候掙扎發音),也給寶寶提供了正確的語言樣本。

不要小看嬰幼兒的這種自創符號的表達行為,這裡面的道理還挺深的。因為,當寶寶能用符號表達意思的時候,說明他們有交流的欲望。當他們能創造符號表達意思的時候,說明他們開始具備了抽象思維的能力。如果你的寶寶有交流的願望,並且發展出了自己系統性的交流符號,你的寶寶就具備了語言發展的良好基礎,你就放心地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好了。

早期開始發音,自創語言符號之後、之間,寶寶開始不斷加大詞彙量,組織句子,把句子說得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中間同樣要多觀察、多去判斷,充滿了自主性創新,環境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會在下期繼續這個話題。

媽媽請注意,寶寶說話前的語言信號

在學習發音的同時,寶寶們還會雙管齊下,利用自己編創的聲音、手勢作為代表符號來交流。這個從他們半歲以後就會開始,持續到他們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某個概念。

比如我記錄的莉莉的手勢、身體語言符號中,如果她用手指指嘴巴,這就代表“吃”。這可能是她想吃了,也可能是她想引起我對另外一個正在吃東西的人的注意。如果她把一條小腿前後來回來去地踢,這就代表“球”。可能是她想要一個球,可能是她想評論自己看到別人在踢球。有的是自編的聲音符號。如果她說“汪汪”,這就代表“狗”。如果她說/wu/,這就代表尿布。如果她說“啊啊”,這就代表哭泣。

有一次在兒童遊戲場,她蹣跚地走向我,說著“啊啊”,我一看,遠處有一個小孩在哭。想必她說的是:“看,那裡有個小孩在哭。”我馬上看向那邊,露出關注的表情,再說一句:“噢,那個小孩在哭啊!”成人這種對寶寶發出的交流信號的“成套”回饋會激勵寶寶繼續觀察、繼續交流,自然就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同時,大人自然地把寶寶自創的符號在回饋的時候轉換成正確的語言,寶寶自然而然就會往那個方向過渡。

大人要避免兩種情況。一個是非讓寶寶即時跟著自己學“正確的”話語,因為如果寶寶的發音系統還不允許,那就是揠苗助長;一是在寶寶使用自創符號的時候沒有馬上跟上正確語言的回饋,原因可能是大人對寶寶的表達不上心,或者是寶寶一表達馬上就去滿足他的要求。比如,莉莉每次踢腿,我會說:“噢,你要玩球了。給你球。”這種回饋,既不破壞交流、互動的流暢(相比非要寶寶在發不出“球”這個音的時候掙扎發音),也給寶寶提供了正確的語言樣本。

不要小看嬰幼兒的這種自創符號的表達行為,這裡面的道理還挺深的。因為,當寶寶能用符號表達意思的時候,說明他們有交流的欲望。當他們能創造符號表達意思的時候,說明他們開始具備了抽象思維的能力。如果你的寶寶有交流的願望,並且發展出了自己系統性的交流符號,你的寶寶就具備了語言發展的良好基礎,你就放心地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好了。

早期開始發音,自創語言符號之後、之間,寶寶開始不斷加大詞彙量,組織句子,把句子說得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中間同樣要多觀察、多去判斷,充滿了自主性創新,環境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會在下期繼續這個話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