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的爬行與行走哪個更重要

走與爬孰輕孰重?恐怕許多爸爸媽媽會更看重“走”一些, 認為那應該是身體運動發展的終極目標。 因此“爬”就多少有些受冷落, 而且還以為寶貝如不經過爬而直接會走定是意味著自家的孩子不同尋常, 聰慧非凡。

其實呢, 在生長發育這件事上, “快”絕不是件好事情。 那個看似可以不計的“爬”對寶貝的大腦發育及身體發展可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爬可以幫助大腦加強對手、足、眼的運動神經的調控能力。

有研究資料顯示:會爬、早爬與多爬的寶貝, 其動作的靈敏度及協調性都要好於少爬的寶貝。 而且, 一個充滿爬行欲望的寶貝,

Advertisiment
應該說更是個求知欲極強的小傢伙。 因為他太想探索周圍的世界了, 所以就要不斷驅使著小胳膊小腿爬過去, 爬過去……相對地, 如果寶貝不喜歡爬來爬去, 那麼他的世界便很窄小, 接觸的事物少, 其結果就是反應遲鈍、情緒低落、協調性差、不愛接觸新鮮事物。 心理上如此, 生理也會受到不少影響。 光學權威專家分析說:“小眼鏡”之所以越來越多, 與他們嬰兒時的爬行不足而學步太早有關。 因為一個小嬰兒的視力發育尚不健全, 通過爬, 他可以把離地面較近的東西看得更清楚;相反, 如果走路太早, 因為視覺發育還未跟上腳步, 寶貝還看不清較遠的景物, 就會努力調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來注視景物,
Advertisiment
這樣會對他嬌嫩的眼睛產生疲勞性損傷。

因此, 爬這一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對寶貝的眼睛、手部及腦部協調的發展影響重大。 爬得好以及喜歡爬的寶貝, 其認知力、看圖識字、語音構成與發聲能力及剛舌行走、跑步的/穩程度都要好于遲爬或少爬的寶貝。

科學真相

雷蒙達德人類研究所研究發現, 原始民族中, 允許嬰兒自由地在地上爬行的民族比嚴格限制嬰兒爬行的民族的文化或技術水準要高。 心理學家W·溫格的研究也同樣指出, 在印第安諸民族中, 允許嬰兒在地上自由爬行的民族智力商數比較高。 美國醫生丹普爾等人還聯合宣導一種被動爬行模式。 他們認為, 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腦的充分協調, 是一種非常好的外界資訊刺激,

Advertisiment
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有明顯的效果。

爬——使大腦更聰明

在爬行對大腦的幫助中, 最受益的是“中腦”先生。 它是腦幹的一個重要機構成員, 擁有視覺反射中樞與聽覺反射中樞。 它會把看到聽到的外界資訊上傳給大腦, 之後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達下去。 當爬行豐富了視聽範圍後, 中腦受到的刺激、收到的資訊自然隨之增多。 於是, “中腦”一下子變得閱歷豐富起來。 它傳給大腦的資訊越來越多, 大腦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爬——提高了寶貝的平衡能力

除了“中腦”先生有所獲益外, “小腦”同志也跟著沾光不少。 前面我們曾說過, 小腦負責的工作之一是主管人體運動平衡能力, 而爬則把身體四肢全部調動了起來。

Advertisiment
抬手抬腿的間隔中, 對於平衡與反應的要求可是極高的, 因此, “爬”自然是促進腦神經系統發展的最好運動。 每一次的學習與實踐都是對大腦積極的調動與激發。

爬——讓寶貝更有信心去探索

從安全角度講, 在寶貝的四肢還不是很強壯時, 與走相比, 爬是非常安全的一種運動。 寶貝可以放心大膽地往前爬, 而不用擔心自己的小屁股被摔青摔腫, 或者乾脆失了信心, 放棄了探索世界的初衷。

“爬”——能讓“走”更穩健

從父母們最為看重的“走”來說, 如果寶貝爬得多而好, 那麼其實也是在為用腳走路打好基礎。 因為0歲寶貝腳的大拇趾是往上翻的, 而爬行時會將腳的大拇趾貼在地上, 所以爬行的時間越多, 腳趾的使用就越多, 也就越強韌。

Advertisiment
此外, 在爬行當中, 大腿是外旋的, 這樣可以幫助寶貝學習以後步行時的正確姿勢。 另外, 在爬行的過程中, 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也會增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