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疝俗稱氣肚臍, 是小兒最常見的腹部疾患之一。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 臍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處;又因在嬰兒期兩側腹肌未完全合攏, 留有缺損, 所以, 當寶寶因哭鬧過多、咳嗽、腹瀉等促使腹腔內壓力增高時, 便會導致腹腔內臟特別是小腸, 連同腹膜一起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 形成臍疝。
臍疝在臍部形成的腫物多呈半球形, 腫物的特點為可複性, 即哭鬧、咳嗽、直立時腫物飽滿增大, 而且腫物觸之較堅實。 小兒安靜或者家長用手按壓時, 腫物縮小或者回納入腹腔, 並伴有咕咕腸鳴音。 腫物外表的皮膚儘管可以顯得較薄,
Advertisiment
隨著小兒生長發育, 腹壁肌肉也在發育, 臍環可逐漸縮小, 直至最終使臍疝消失。 據統計, 絕大多數臍疝患兒于2歲前可以自愈。 儘管如此, 仍有一些家長希望採取一些措施控制臍疝的發展。 不少家長給孩子圍上了自製的布腰帶, 甚至還使用錢幣等壓在臍環處, 試圖堵住臍疝腫物向外膨出, 但效果並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 小兒的腹圍在吃飽和饑餓時的差異較大, 布腰帶經常松脫, 失去作用。 另外, 新生兒、嬰兒皮膚嬌嫩, 使用錢幣等堅硬物, 很可能造成局部發炎或損傷, 反而弄巧成拙。 如果真的要用布腰帶, 最好使用有一定彈性的腰帶, 而且尺寸要合適;不能影響小兒正常進食。
Advertisiment
實際上, 對於大多數臍疝可以暫不治療, 當孩子長到3個月後, 無端的哭鬧必然減少, 這樣臍疝就走上了自愈的道路。 臍疝患兒中只有極少數始終未愈者, 可在2-4歲後到醫院進行臍環修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