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寶寶會說話了再和他對話, 盡可能早甚至從一降生就可以和寶寶“對話”了, 當然, 這個對話更多是以非語言進行的, 比如用心地記錄和分辨寶寶哭鬧的類型(餓、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
Advertisiment
當然, 這需要慢慢摸索, 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為孩子“肚子裡的蛔蟲”, 如果寶寶對你的反應一時不理會, 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會兒或借助於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途徑, 使寶寶產生反應。 此外,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 寶寶的表達方式日趨豐富, 開始發出各種各樣的咿咿呀呀的聲音, 這時候模仿一下寶寶, 它一定很開心。
只要我們滿懷耐心和愛的關注, 寶寶就會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類型的方式和聲音來傳達不同的需求, 從而和媽媽形成了一個初始的會話模式。 這不僅是語言發展的高起點, 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高起點。
使用“媽媽語”
生活中, 對於呀呀學語的寶寶, 媽媽(或其他家人)和寶寶說話時,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做寶寶的“導遊”
寶寶是這個世界的“新客人”, 即便是對洗澡、吃飯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寶寶也莫名其妙, 這時候需要我們做好寶寶的“導遊”, 比如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 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
比如對他說“寶寶在搖小鈴鐺”, “媽媽正給你換尿布呢”等。 當寶寶開始離開媽媽或者正在做的事情, 去看別人, 看別的東西的時候, 我們不要刻板的一定對孩子說我們想說的(如我們正在做的), 而應該追隨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 “那是一棵大樹”等。 這樣自然、親切的語言“導遊”, 對提高孩子語言能力非常有效, 也很利於孩子的社會化發展。
成為“朗讀者”
童書推廣人阿甲叢女兒繈褓中開始為她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