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皮膚出問題了咋辦?

“醫生, 我的寶寶平時膚色紅潤, 但是每次用力哭泣時, 臉色都會變豬肝色或暗黑色, 接著全身僵硬、憋氣不呼吸, 有時用力解大便時也會發生, 我快嚇死了!寶寶會不會窒息啊?聽說是有心臟病或肺病的人, 膚色會變得發紺, 我的寶寶該不會是有這些問題吧?”

寶寶哭泣時為何發黑、不呼吸?

此種現象診斷為“幼兒哭泣發紺”或“嬰兒屏息症”, 在嬰幼兒是常見且屬正常的, 勿過於憂慮。

哭泣本身是用力的呼吸動作, 是寶寶在做肺部及氣管大量換氣的運動, 可增加肺活量、肺耐力, 對健康是有助益的。 故正常寶寶偶爾高聲嚎啕大哭是可以接受的。

Advertisiment

哭泣時膚色會變黑, 其原因為下列作用之總結果:

1、哭的動作是拖長的呼氣而無吸氣, 所以哭的愈久肺(及身體)內的氧氣存量愈少, 雖然其中難免會摻雜著間斷的吸氣動作, 但是相較于呼氣還是嫌少了。

2、正常肺部在呼氣末時, 尚餘留著相當(約80——90﹪)的空氣在肺泡內, 即使短暫的停止吸氣, 肺內迴圈的血液仍可源源地將此存留肺內的氧氣帶入血液中, 故膚色不會變。 但是在劇烈哭泣時, 肺內的空氣是被用力地排出體外(哭就是呼氣), 餘留在肺內的氧氣存留量有限, 因此血液能獲取的氧氣量會自然地減少。

3、劇烈的哭泣就是代表著劇烈的運動, 本身體內氧的消耗量就會較平靜時增加許多,

Advertisiment
因此血液中含氧量亦較低了。

4、哭泣時胸壁及肚子的肌肉用力擠壓肺臟, 肺內壓力升高, 肺血管壓力升高, 所以在血液迴圈上肺內血流減少, 血液獲氧能力減少, 外加有部份的缺氧血流未經過肺泡帶氧氣就直接回到心臟內, 摻入全身動脈血流中(右至左分流), 所以軀幹四肢的血液含氧量銳減。 這應是最重要的因素。

5、 解大便時用力, 其狀況就是憋氣不呼吸, 對肺部及身體的影響就如哭泣一樣, 是肺壓升高, 無吸入氧氣及氧氣消耗增加, 所以膚色都會變暗。

6、嘔吐或胃食道逆流是幼兒哭鬧時常見的現象。 嘔吐的動作大致上就是像呼吸的動作一樣, 所不同的是:呼吸是氣管口打開, 而嘔吐是食道口打開。 當哭鬧時肚子肌肉用力收縮向內壓,

Advertisiment
升高的腹內壓力就可以將胃內容物擠壓進入食道而達口腔。 嬰幼兒的胃較淺, 胃與食道間的括約肌環(關卡)較鬆弛, 腹部肌肉只要稍微一用力(如咳嗽或哭泣時), 即可使胃內容物擠入食道或口腔, 所以嬰幼兒的哭鬧最易引發嘔吐。 此時氣管口為避免吸嗆就會自然緊縮而導致憋氣不呼吸了。

要緊嗎?是寶寶在撒嬌威脅嗎?

綜合以上數點, 嬰幼兒哭泣時臉色及膚色都會變暗些, 有時甚至會短暫的停止呼吸(憋氣或屏息)現象, 這是暫時(少於2——3分鐘)且正常的現象, 不會有任何後遺症, 勿需太緊張。

通常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 寶寶長大後至1歲左右自然會逐漸改善。 然而, 對於某些原本心肺功能就不佳的寶寶而言,

Advertisiment
劇烈的哭泣導致血氧降低則是危險的情形, 嚴重者會導致腦部缺氧受損、抽搐、昏迷等現象, 反復地長期發作會影響嬰幼兒腦部的發育, 因此照顧這些寶寶時要特別注意。

通常較被嬌寵的寶寶容易發生屏息症, 是一種下意識的向父母威脅的作為(就如躺在地上撒嬌或頭去撞牆), 在外人面前就不太會有此現象。 照顧者愈緊張, 寶寶發作會愈嚴重, 寶寶雖小但還是會感應到父母的作為, 有此認知後就可以思解化除之道了。

處理方法

*原本心肺功能好的寶寶

于哭鬧後發生屏息時, 父母可以暫時離開, 但需要在旁邊(勿讓寶寶知道), 觀察其膚色是否轉變, 若無則勿需焦慮, 就讓他繼續哭下去直到結束。 若膚色開始變黑也勿急著緊張(通常1——2分鐘內的停止呼吸是可以接受的),

Advertisiment
通常寶寶會慢慢的重新開始呼吸, 此時父母再出現(讓寶寶感受到有呼吸才會有得)。 若膚色變暗紅或變蒼白約達2——3分鐘以上(表示情況嚴重), 則可以手指刺激(捏挾)寶寶的腳底部, 讓其因突然的刺痛而重新開始呼吸, 只要有呼吸, 寶寶缺氧的狀況自然就會改善了。

*原本心肺功能差的寶寶

原本于哭鬧時就容易發黑, 輕微者其處理如上述。 較嚴重者(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病或肺病者)其處理方法如下:

1、 勿讓寶寶劇烈的哭泣, 但輕度哭泣是無妨的。

2、平日家中需要準備氧氣(筒)備用, 于寶寶哭泣時可在口鼻附近給予些氧氣(1——2升/分)。

3、若發生抽搐或昏迷時, 除了一般的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維持呼吸、心跳)外, 尚需要立即送醫治療。

結語

大部分的嬰幼兒屏息症是屬正常的現象,勿焦慮,約到1歲左右就自然消失了,父母需要先排除寶寶有無心肺方面的問題,照顧時勿過於任性嬌寵,有正確養育的觀念,寶寶才能正常健康的長大。

尚需要立即送醫治療。

結語

大部分的嬰幼兒屏息症是屬正常的現象,勿焦慮,約到1歲左右就自然消失了,父母需要先排除寶寶有無心肺方面的問題,照顧時勿過於任性嬌寵,有正確養育的觀念,寶寶才能正常健康的長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