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秋季腹瀉早預防

秋季腹瀉多發生在每年的9月中旬至12月。 85%的患者為10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6個月到3歲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和體弱多病的嬰幼兒更容易患病。

秋季腹瀉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 感染性腹瀉又分為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嬰幼兒秋季腹瀉多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瀉。 由於嬰幼兒的免疫功能較差, 不能很快適應夏秋之交的天氣變化, 因而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 引發腹瀉。

一、輪狀病毒致秋瀉

人類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 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 約占秋冬季節小兒腹瀉的70%~80%,

Advertisiment
所以人們常把它稱作秋季腹瀉或冬季腹瀉。

1.兩歲以下易感染

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最多, 尤其是6個月至1歲的嬰兒。 母乳餵養的孩子較少發病, 因母乳中含有特異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患兒病後3~4天大便排病毒量最大, 傳染性也最強, 能在家庭、托兒所及兒科病房流行。 輪狀病毒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染, 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兒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所以有人認為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人感染輪狀病毒後可獲得持久免疫, 但因引起腹瀉的人類輪狀病毒有A、B、C、D四個血清型, 四型間無交叉免疫, 所以可以重複感染。

輪狀病毒腸炎潛伏期一般1~3天, 起病急。 病初大多數患兒會嘔吐, 持續2~3天。 多數患兒可有發熱,

Advertisiment
體溫多在38℃~40℃之間, 持續1~4天。 病後兩天患者會出現腹瀉, 大便為水樣或蛋花湯樣, 呈黃綠色或乳白色。 腹瀉重的孩子可出現輕、中度脫水。 輪狀病毒感染為自限性疾病, 腹瀉多在病後4~7天自愈, 用抗生素治療無效。

2.接種疫苗可預防

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主要是補充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 無脫水征或輕中度脫水患兒應口服補液鹽溶液, 有重度脫水征的患兒則需輔以靜脈補液糾正脫水。 有嚴重嘔吐者可暫時禁食4~6小時(不禁水), 待好轉後繼續餵食。

預防輪狀病毒感染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氣候變化時, 要避免孩子過熱或受涼, 居室要通風;輪狀病毒腸炎的傳染性強,

Advertisiment
集體機構如有流行, 應積極治療患兒, 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防止交叉感染;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預防感染。

二、腹瀉寶寶別禁食

入秋後小兒腹瀉進入高發期, 發病者以2歲內的嬰幼兒為主。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腹瀉, 很多家長在對患兒進行飲食照顧上都存有誤區。 他們覺得既然多吃朵拉, 還不如不吃, 這樣有利於胃腸道休息。 但實際上, 這種方法不但不利於康復, 甚至還會加重病情。

目前, 新的觀點認為, 腹瀉患者早期進食能改善感染引起的腸內滲透壓, 縮短腹瀉病程, 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 從小兒的病理和生理情況來看, 饑餓療法不適合他們。 嬰幼兒腹瀉一般發病較急, 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

Advertisiment
造成急性脫水, 而水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 年齡越小, 水分所占的體重比例越大。 當患兒缺水達體重的5%時, 就會出現脫水症狀, 超過15%就會出現抽搐、昏迷, 危及生命。 所以, 早期預防脫水, 患兒才能儘早恢復。 如果家長給孩子禁食, 患兒得不到必須的營養, 腸道黏膜的損傷將難以恢復, 使腹瀉繼續, 會進一步削弱抵抗力, 甚至誘發肺炎或敗血症。

小兒腹瀉不應禁食, 但也不能只吃稀釋的飲食。 新的研究發現, 稀釋的飲食會使腹瀉症狀持續時間更長, 患兒的營養狀態也不能很快恢復。 所以, 患兒在腹瀉期間必須進食, 但在飲食上要把握三低原則:低糖、低蛋白、低脂肪, 因為這樣的食物便於吸收。

Advertisiment
還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有的家長認為:寶寶腹瀉, 應該讓胃腸徹底休息, 不吃東西禁食才好, 甚至連母乳也不敢吃了。 其實不然, 寶寶腹瀉是胃腸功能紊亂, 需要減負“半日工作才好”, 是“小牛拉小車”。 因為一旦消化功能“停擺”, 恢復起來就需要更多的時間。

母乳餵養的嬰兒發生腹瀉時要繼續母乳餵養, 因為母乳含有預防腹瀉的碳水化合物, 並且具有新鮮、衛生、易吸收、免疫活性物質多等優點, 對嬰兒腹瀉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但在哺乳時應注意少量多次。 人工餵養者應調整飲食。 6個月以下嬰兒, 可用稀釋奶, 用等量奶加米湯或水稀釋, 喂2天以後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6個月以上的幼兒可用已習慣的日常飲食, 可是要少量多次, 如稀粥、爛飯,加少量肉末、菜泥等,但需要由少到多。應給幼兒食用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多維生素的新鮮食物,不吃隔日、隔餐食物。

三、秋瀉護理不放鬆

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高發季節,一旦孩子發生腹瀉,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

記錄大便次數 家長必須認真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飲食、小便次數與大便形狀和次數等,並與前一日情況作比較。如果孩子精神差,眼睛凹陷,無單獨排尿等情況,說明脫水加重,病情加重,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有條件的要留大便標本,為臨床醫生提供診斷依據。

補充水電解質 反復腹瀉易造成患兒脫水,即致體內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此時應及時補液。許多家長只認為靜脈輸液是補液,忽視口服補液鹽的作用。其實,口服補液鹽與靜脈補液有著相同的作用。

臀部皮膚護理 孩子腹瀉很容易使臀部皮膚紅腫,甚至造成皮膚破損、感染等。家長在患兒便後可用柔軟的衛生紙輕輕按壓(此時應避免擦拭,更不能使用粗糙的紙),再用溫開水、紗布將皮膚洗乾淨,擦乾後塗上爽身粉。已出現紅腫者,可在局部輕輕塗上眼藥膏以防皮膚感染。

不可盲目停藥 患兒腹瀉暫停只能說明疾病趨向基本治癒。此時家長往往會因擔心藥物作用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而盲目停藥。臨床常見患兒因停藥之後又出現腹瀉。腹瀉是否治癒,不能以腹瀉暫停為依據,應注意疾病發展的過程和藥物治療的效果,按醫囑用藥,不要盲目停藥。

重視食具消毒 有不少家長不重視食具消毒,往往只是用開水燙一下奶瓶、奶嘴、碗、匙、杯子。殊不知,這樣做基本上起不到消毒作用。為防止嬰幼兒胃腸道感染,建議家長每次使用完嬰兒奶瓶要及時清洗,每天晚上將寶寶所用的食具進行一次集中消毒。食具的消毒方法有很多。如果家庭有條件,把孩子用過的食具洗淨後放入食具消毒櫃內,每天消毒1~2次是再好不過的。而採用最簡單又可靠的蒸或煮(上汽後達到15分鐘)的辦法,也是不錯的選擇。孩子的餐具要與大人分開使用和存放。此外,護理孩子前後,護理者要認真洗手。腹瀉患兒用過的便器也要進行徹底消毒。

需要提醒的是,秋季隨著氣溫逐漸變涼,胃腸道對冷熱刺激敏感,很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而導致非感染性腹瀉。建議患者多進食熱的、易消化的食物,多補水。腹瀉次數較多時,可以自己配製口服補液鹽,鹽、糖、開水的比例大約為1∶10∶250。隨配隨喝,直到瀉減、尿多、精神好轉。 

如稀粥、爛飯,加少量肉末、菜泥等,但需要由少到多。應給幼兒食用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多維生素的新鮮食物,不吃隔日、隔餐食物。

三、秋瀉護理不放鬆

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高發季節,一旦孩子發生腹瀉,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

記錄大便次數 家長必須認真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飲食、小便次數與大便形狀和次數等,並與前一日情況作比較。如果孩子精神差,眼睛凹陷,無單獨排尿等情況,說明脫水加重,病情加重,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有條件的要留大便標本,為臨床醫生提供診斷依據。

補充水電解質 反復腹瀉易造成患兒脫水,即致體內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此時應及時補液。許多家長只認為靜脈輸液是補液,忽視口服補液鹽的作用。其實,口服補液鹽與靜脈補液有著相同的作用。

臀部皮膚護理 孩子腹瀉很容易使臀部皮膚紅腫,甚至造成皮膚破損、感染等。家長在患兒便後可用柔軟的衛生紙輕輕按壓(此時應避免擦拭,更不能使用粗糙的紙),再用溫開水、紗布將皮膚洗乾淨,擦乾後塗上爽身粉。已出現紅腫者,可在局部輕輕塗上眼藥膏以防皮膚感染。

不可盲目停藥 患兒腹瀉暫停只能說明疾病趨向基本治癒。此時家長往往會因擔心藥物作用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而盲目停藥。臨床常見患兒因停藥之後又出現腹瀉。腹瀉是否治癒,不能以腹瀉暫停為依據,應注意疾病發展的過程和藥物治療的效果,按醫囑用藥,不要盲目停藥。

重視食具消毒 有不少家長不重視食具消毒,往往只是用開水燙一下奶瓶、奶嘴、碗、匙、杯子。殊不知,這樣做基本上起不到消毒作用。為防止嬰幼兒胃腸道感染,建議家長每次使用完嬰兒奶瓶要及時清洗,每天晚上將寶寶所用的食具進行一次集中消毒。食具的消毒方法有很多。如果家庭有條件,把孩子用過的食具洗淨後放入食具消毒櫃內,每天消毒1~2次是再好不過的。而採用最簡單又可靠的蒸或煮(上汽後達到15分鐘)的辦法,也是不錯的選擇。孩子的餐具要與大人分開使用和存放。此外,護理孩子前後,護理者要認真洗手。腹瀉患兒用過的便器也要進行徹底消毒。

需要提醒的是,秋季隨著氣溫逐漸變涼,胃腸道對冷熱刺激敏感,很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而導致非感染性腹瀉。建議患者多進食熱的、易消化的食物,多補水。腹瀉次數較多時,可以自己配製口服補液鹽,鹽、糖、開水的比例大約為1∶10∶250。隨配隨喝,直到瀉減、尿多、精神好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