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秩序敏感期,家長必須要知道

懷孕的時候, 我們總是想“等生下來就好了”;生下後我們又想“等過了百天就好了”;過了百天后, 我們還在繼續想“等孩子上學就好了”……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 我們似乎並沒有變得輕鬆, 反而懷念剛剛生下來時只知道睡覺的小北鼻了。

尤其是孩子到了兩歲以後, 自我意識增強, 很多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時期一一到來。

兩歲寶寶 遭遇秩序敏感期

孩子到了兩歲以後, 越來越多的媽媽抱怨:

看完電視, 爺爺沒把搖控器放回小框裡, 孩子就急哭了!

每次乘電梯都是他摁電梯, 有次在商場一個小哥哥搶先,

Advertisiment
他生了好大一會氣。

親戚來家玩, 門鈴響起我順手把門打開, 孩子竟然開始撒潑, 非讓親戚出去, 他重新開一遍才消停……

這些“無理取鬧”, 讓媽媽們頭大。

但是, 如果你走入孩子的內心就會發現, 這時期的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 它是寶貝成長的必經階段。 當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被打亂, 孩子內心的秩序感也糟到破壞, 不會表達的他們, 只能用哭鬧來渲泄情緒。

秩序敏感期, 家長必須要知道!

蒙台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研究與觀察發現, 秩序感與生俱來, 但2-4歲對秩序的敏感性最強。

秩序期敏感期, 是寶寶在構建自己內在秩序的同時, 對外在秩序的一種要求。

他們對每天做的事情、事物擺放的順序, 擁有自己的一個秩序觀, 當秩序被破壞時,

Advertisiment
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甚至發脾氣, 直到事物又恢復到他們所能理解的模樣, 才會安靜下來。

比如物品的擺放位置不能變、外出的路線不能變、誰的衣服只能誰穿別人穿就不行、吃飯時每個人坐的位置固定、穿衣服要先穿上衣再穿褲子然後襪子、換了被單被罩就要求換回原來的等等, 如果沒有按他們的想法去做, 就會發脾氣、哭鬧甚至撒潑, 這種行為就是家長眼中的“任性”、“胡鬧”、“不可理喻”。

秩序感敏感期通常有螺旋式上升的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 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 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經歷對孩子的一生都會造成影響,

Advertisiment
所以爸爸媽媽千萬別把這當成“無理取鬧”!熱愛秩序是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 對於他們來講秩序就像空氣一樣重要!當他得到滿足時, 就會產生“自然的快樂”。

如何尊重、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呢?

1. 和孩子共情

當孩子因為已經習慣的或者頭腦中預期的程式被破壞而哭鬧時, 家長要理解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要求。 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安撫, 孩子的情緒平復更快, 甚至瞬間變乖寶寶。

相反, 如果孩子一哭鬧, 家長情緒更激動, 甚至喝斥、打罵孩子, 不僅破壞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更可能造成安全感的永久性傷害。

2. 穩定教養環境

看護人的變更或生活環境的變換, 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會帶來很大衝擊,

Advertisiment
使得他們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 進而影響全感的建立。

3. 營造規律、整潔居家環境

秩序感強的孩子更喜歡有規律的生活, 習慣晚睡的寶爸寶媽要改掉不良習慣, 幫孩子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

物品擺放有序, 對於在環境佈局上有“刻板”要求的秩序敏感期寶寶非常重要, 也可培養物品歸位的良好習慣。

4. 維護孩子的物權敏感性

明確家庭物品的使用人, 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動, 自己的東西自己有權處置。

5. 重來, 維護秩序敏感性的不二法寶

如何把一件麻煩的哭鬧變成秩序感的培養?“重來”, 是讓孩子平復的最好辦法, 也是幫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好方式。

萬一事情無法重來, 一定要給孩子好好解釋和道歉。

Advertisiment
雖然孩子可能會聽不懂, 但你的態度他們能感知得到。 即使他依舊哭鬧, 也宣洩了鬱悶情緒。

小編說說: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並不是一種“叛逆”, 而是對秩序的一種追求, 使他開始理解這個世界, 理解每個位置上的事物, 從而達到和環境的融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