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積是由於餵養不當, 而導致飲食或者乳汁停積在胃中不能被及時消化和吸收, 從而阻滯影響了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而產生的一種病徵。
它的主要症狀表現是食欲不振、腹脹、胃脹、打嗝, 口中會有酸腐難聞氣味以及大便失常(如便秘或腹瀉)等表現。 主要多見於嬰幼兒, 尤其是3歲以下人工餵養者為主。 而且人工餵養者經常容易反復發病, 影響嬰幼兒的脾胃消化功能, 嚴重時會影響生長發育。
食積原因有二之所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容易出現食積的情況,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進食過量
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全,
Advertisiment
並且, 現在很多隔代撫養的孩子, 更是由著孩子吃, 孩子只要不說不吃, 就一個勁兒地喂, 只怕餓著孩子了;再者, 由於孩子每日的活動量不一樣, 每日對進食量的需求也會有所變化, 但家長往往很難把握, 有時即便孩子已有不願再進食的表現, 但由於和平時相比, 進食量可能有些偏少, 家長還是覺得孩子沒吃飽, 非得給孩子“喂到量”才行, 從而導致現在很多孩子都存在食積的情況。
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導致孩子容易食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脾胃消化功能尚未健全,
Advertisiment
根據造成食積的原因不同, 可將食積分為虛證和實證。 臨床治療上主要是按照虛實的不同來進行辯證治療, 再結合不同飲食配合使用相對應的消食藥物或者按摩方法等。
虛證 病程較長, 主要由脾胃虛弱引起
食積的虛證常發生於體形消瘦、體質較弱的孩子, 是由於脾胃虛弱而導致的飲食、乳汁停聚。 所以對於食積為虛證的孩子來說, 最關鍵的應對方法是幫助孩子開脾健胃。
Advertisiment
實證 病程較短, 主要由進食過量引起
食積的實證常由於進食過量引起, 如6月齡前的孩子喝奶過多, 導致“傷乳”;6月齡輔食添加後或1歲以上飲食已向成人過渡的孩子進食過多, 可能導致“傷食”。
實證食積的孩子除了表現出食欲不振外, 還可能伴有發燒、哭鬧不安等症狀, 且噯氣較多, 口中酸腐氣味較濃。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 食積主要以實證為主。
食積的論治6月齡前, 可以按摩為主
小於6月齡的嬰兒, 臟腑嬌嫩, 大多還以奶為主要食物, 不適合湯藥的餵食;同時, 肌膚的屏障功能也尚未完善, 同樣不適合藥物外敷, 所以, 最適合的方法是進行小兒推拿。 加上這個階段的小兒皮膚最為敏感, 通過在皮膚經絡穴位進行刺激, 可以快速有效地調節臟腑功能,
Advertisiment
摩腹
位置:腹部中間, 肚臍周圍。
用手掌或三指併攏按在腹部輕輕地摩動, 順時針摩5分鐘。 用力輕柔適當, 速度宜均勻, 操作頻率為120~160次/分。 指摩可稍輕快, 掌摩可稍重緩。 這裡要順時針方向操作才對。
捏脊
位置:頸部大椎穴至尾骨端呈一直線, 大椎穴大致在脊柱與雙肩的水平線相交處。
拇指在後, 食、中指在前, 三指同時用力拿捏皮膚, 雙手交替撚動, 緩緩前移。 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 使肌肉放鬆, 解除孩子的緊張情緒。 從尾骨端一直捏到頸部大椎穴, 每捏3下, 便輕輕用力上提1次, 有時還可聽到“叭、叭”的響聲。 捏35遍, 至皮膚紅潤微充血而止。
Advertisiment
值得注意的是, 捏脊操作時, 切記不可太用力, 否則寶寶就要反抗啦;而且不可擰轉;撚動向前時, 需直線前進, 不可歪斜。
6月齡後, 自製藥膳助調理
虛證 健脾開胃
6~12月齡, 藥物外敷助脾胃
這個階段的孩子, 由於餵食藥膳等較為困難,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藥物進行外敷來健脾開胃消食。
具體做法如下:取高良薑2g, 檳榔4g, 一同研為細末後, 填在孩子的肚臍中, 然後外面用紗布覆蓋, 再用脫敏膠帶進行固定, 每日更換1次, 具有很好的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
12月齡以上, 食療法開脾胃
對於1歲以上, 可以吃藥膳的小兒, 則可以使用食療的方法進行健脾開胃以消食。
具體做法如下:取鮮豬肚半個、白術30g、檳榔6g、生薑4片。 將豬肚上的肥油切去,放入開水中燙去腥味,刮去白膜。將白術、檳榔、生薑和處理好的豬肚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清水用小火熬煮2個小時即成,喝湯,吃豬肚。可分成3份,每頓飯後,或者佐餐食用。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的功效。
實證 原因、症狀不同,藥膳不同傷乳 將米粉炒至焦黃色後,每次給孩子開水沖20g左右進行喂服。一天3次,至胃口轉好,食積症狀消失。
肉食傷食 對於吃了太多的肉而導致的食積,可以取:山楂片100g、洋菜(也叫石花菜、海菜)15g、白糖50g。將洋菜放入清水中泡軟,撈起後瀝幹水分,再與山楂、白糖一起入鍋加1000mL的清水用小火熬煮至洋菜融化。將此菜汁倒入盆中,冷卻至發硬成形時即成,可切片食用。每次10g左右,每天3~4次。
麵食傷食 對於吃了太多麵食而導致食積的孩子,則可以取大麥芽30g,水煎煮20分鐘後,過濾取汁,然後再煎煮一次,取藥汁,加入少量的蜂蜜(適合1歲以上的孩子)或者白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分成兩份,早晚各服用一次,至食積症狀消失,具有很好的消除麵食食積的作用。
傷食發熱 對於食積,同時伴有發燒症狀的孩子,則要在消食的同時進行清熱開鬱。可以取白蘿蔔250g,醋12mL,精鹽、白糖各少許。將白蘿蔔洗淨,刮去表面的粗皮,切成細絲。將此蘿蔔絲放在有多個小孔的器皿內,調入10g左右的精鹽,讓蘿蔔中的水分在鹽漬後流出來。將鹽漬後的蘿蔔絲用涼開水進行淘洗,擠出水分,再將其與適量的精鹽、醋、白糖等調料一起倒入碗中拌勻即成。一天3次,佐餐食用,至食積症狀消失。具有清熱開鬱、消食化滯的功效。
將豬肚上的肥油切去,放入開水中燙去腥味,刮去白膜。將白術、檳榔、生薑和處理好的豬肚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清水用小火熬煮2個小時即成,喝湯,吃豬肚。可分成3份,每頓飯後,或者佐餐食用。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的功效。實證 原因、症狀不同,藥膳不同傷乳 將米粉炒至焦黃色後,每次給孩子開水沖20g左右進行喂服。一天3次,至胃口轉好,食積症狀消失。
肉食傷食 對於吃了太多的肉而導致的食積,可以取:山楂片100g、洋菜(也叫石花菜、海菜)15g、白糖50g。將洋菜放入清水中泡軟,撈起後瀝幹水分,再與山楂、白糖一起入鍋加1000mL的清水用小火熬煮至洋菜融化。將此菜汁倒入盆中,冷卻至發硬成形時即成,可切片食用。每次10g左右,每天3~4次。
麵食傷食 對於吃了太多麵食而導致食積的孩子,則可以取大麥芽30g,水煎煮20分鐘後,過濾取汁,然後再煎煮一次,取藥汁,加入少量的蜂蜜(適合1歲以上的孩子)或者白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分成兩份,早晚各服用一次,至食積症狀消失,具有很好的消除麵食食積的作用。
傷食發熱 對於食積,同時伴有發燒症狀的孩子,則要在消食的同時進行清熱開鬱。可以取白蘿蔔250g,醋12mL,精鹽、白糖各少許。將白蘿蔔洗淨,刮去表面的粗皮,切成細絲。將此蘿蔔絲放在有多個小孔的器皿內,調入10g左右的精鹽,讓蘿蔔中的水分在鹽漬後流出來。將鹽漬後的蘿蔔絲用涼開水進行淘洗,擠出水分,再將其與適量的精鹽、醋、白糖等調料一起倒入碗中拌勻即成。一天3次,佐餐食用,至食積症狀消失。具有清熱開鬱、消食化滯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