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究竟聽不懂還是明知故犯?教你通過微表情掌握與寶寶的溝通技巧

情緒語言寶寶看得懂

孩子在不同階段會隨著生理、心理發展與環境刺激, 逐漸展現不同的行為表現, 也因為很多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是第一次, 所以他們並不懂得當下的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 因此, 照顧者所展現的反應, 攸關是否能建立孩子對的行為。

就兒童發展來說, 研究顯示3個月大的嬰兒, 能透過「視覺」對特定的臉孔產生喜好;6個月大, 開始能夠辨識簡單、明確的情緒表情;18~24個月大可以理解他人臉部表情所反應出的情緒狀態, 而且能夠從不同的經驗中, 瞭解情緒背後所要傳達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能理解情緒其實是跟一個人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有關聯,

Advertisiment
學會借由表達情緒得到預期中的目的。 因此, 就算寶寶對語言仍一知半解, 但還是能從情緒理解他人。

語言理解與溝通過程

雖然不滿1歲大的寶寶, 可能無法懂得成人話語中的語意, 但他們能從說話者的臉部表情、聲調、肢體語言去感受情緒的傳達, 蘇文清治療師表示, 寶寶對於語言理解的開始是從8~9個月大起, 此階段的寶寶已經能理解單一字詞, 例如:懂得自己的名字、瞭解「可以」與「不可以」等簡單的名詞與問句。

當1歲半至2歲之間, 孩子逐漸開始能用簡單的單字和照顧者對話的時候, 我們能運用一些溝通技巧增加寶寶的理解度:1.分段說明;2.簡單明瞭的詞彙;3.填空式問答。

Advertisiment

聽不懂?還是明知故犯?

許多父母想問, 「如何判斷孩子真不懂, 還是講不聽?」觀察孩子臉部表情是瞭解孩子理解能力的指標之一。 他說, 通常不滿2歲大的孩子跟照顧者的關係相當緊密, 能透過觀察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所散發出的表情變化來判斷。

當你很明確的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時候, 孩子看著你, 便表示「有在聽」的成分多一些;如果他不懂你當下在說什麼, 你會發現孩子繼續手上的動作, 對你完全沒有任何的回應, 這時, 不懂或是沒在聽的成分就多了一些。 假如他是聽得懂, 只是不想聽從, 孩子的臉部表情會變得小心翼翼, 甚至眼神不時飄向你身上, 等待你的回應與下一步的動作。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