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突然變得口吃是怎麼回事?

孩子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 常常發生口吃的現象, 同時在面對陌生環境時, 孩子也有可能出現口吃的現象。 不過有位甜媽可急壞了孩子口吃的問題, 來看看她是如何幫助寶寶正確發音的?

情景重播:

甜甜媽最近幾天發現, 甜甜說話有些結巴, 甜媽請她不要著急, 想好了再說, 說了幾次以後, 甜甜有點怕說話了, 而且一說話更容易口吃了。

甜媽諮詢了專家, 專家說這個時期孩子出現口吃很正常, 不用太在意, 不要特別糾正她, 甜媽也盡可能不去管, 可是一個月過去了, 甜甜說話依舊不利索, 一著急更是口吃得厲害。

Advertisiment
甜媽又叫她慢點說, 看著她口吃的樣, 忍不住冒火, 語調也變了:"你就不能想好了再說?!那麼著急幹什麼?!"

甜甜看著媽媽, 滿臉的委屈, 眼淚都出來了。 甜媽心裡也好無奈。

孩子口吃是怎麼回事?

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 雖然不太嚴重, 但是也影響孩子和外界的溝通, 口吃可以分為三種:暫時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

暫時性口吃是人在感情激動或精神緊張時, 出現的短暫語言不流暢現象, 也指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發育性口吃, 很多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這種說話不流利的現象會逐漸消失, 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過高或過嚴的要求,

Advertisiment
過多地進行糾正, 則可能會使孩子由於緊張和壓力而失去說話的信心, 發展成為口吃病。

有些孩子四五歲時說話仍結結巴巴的, 這種良性口吃需要父母耐心矯正, 兩年到三年內多可消失。 而5歲之後出現的口吃, 就比較頑固了, 需要進行持續有效的矯治, 否則可能成為永久性口吃病, 矯治起來更困難。

造成孩子口吃的原因很多, 只有找對了原因, 才能對症下藥更好地矯正口吃。 孩子口吃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語言與思緒發展不同步

幼兒期是孩子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 孩子最先發展的是聽和理解語言的能力, 然後才發展口語能力, 也就是說, 他們是先學會聽懂話, 再學習說話, 所以常常心裡明白了卻說不出來。

Advertisiment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 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 要選擇合適的詞彙是很困難的, 因此, 說話時出現猶豫、哼哼、停頓和重複等, 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個時期的口吃或說話不利索, 一般到5歲左右可以不治自愈, 如果父母誤認為孩子是口吃, 過於緊張, 過於關注, 以及做過多批評或矯正, 反而會使孩子說話時更緊張, 害怕說錯話, 說話時失去信心而發生口吃。

模仿

亮亮有個鄰居叔叔口吃, 亮亮覺得很好玩, 回家學叔叔說話, 還學得惟妙惟肖, 把全家人都笑翻了, 雖然媽媽教育他說這樣不好, 但亮亮顯然還是被學口吃所產生的喜劇效果吸引, 常常學習叔叔口吃, 逗爺爺奶奶笑。 一開始大家也沒太在意, 結果慢慢地亮亮真有點口吃了。

Advertisiment

像亮亮這樣, 學習成口吃的孩子不在少數, 口吃的感染性很強, 孩子們常常因為覺得口吃的人說話特別好玩而模仿, 很容易學會口吃。

突然的變化

明明剛上幼稚園沒幾天, 媽媽發現他說話有些口吃, 她沒有太在意, 只是有意識地多陪孩子, 像往常一樣和他說話, 引導他多談幼稚園的事情。 有一天, 老師問明明媽:"明明是不是口吃?"明媽對老師說:"不是, 他說話一直很流利, 最近可能是因為剛剛離開我, 對新環境不適應才這樣的, 相信他適應後就會好。 "老師松了一口氣, 果然過了不到兩個月, 明明口吃的現象完全沒有了。

環境突然改變、親人離世、過分地受罰、驚嚇等情況, 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口吃的現象。

大腦功能側化影響

Advertisiment

有研究發現, 在父母強行改變孩子的左右手用手習慣時, 受大腦功能側化的影響, 幼兒也會出現言語流利性差、重複等口吃現象。 一般隨著孩子漸漸習慣右利手或雙手協調分工, 口吃的現象會自然消失。

特殊的疾病

有一些特殊的疾病也能造成口吃, 比如, 長期患小兒癲癇、麻診、鼻炎、扁桃體炎或肥大、鼻竇炎及喉科疾病使幼兒在病中或病後造成口吃, 這類口吃需要輔以一定的醫院治療。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口吃?

孩子出現了口吃, 父母應該分析產生口吃的原因, 並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適當的方法, 及時矯正。

忽略孩子的口吃

如果孩子的口吃只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比如, 一時想不出來用什麼詞或者太興奮、傷心、害怕時的語言不流利等, 父母可以不去注意這種口吃,就像對待孩子走路不穩、拿筷子不熟練一樣,理解孩子正在學習和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多鼓勵他,樹立他說話的信心。

父母除了自己注意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問題,相信他一定可以逐漸流利地表達自己外,還需要留意生活中還有沒有其他人在強化他的口吃行為,比如,家裡的老人、鄰居、幼稚園的老師和小朋友等,像前面明明媽媽一樣,如果與幼稚園老師等一起多方努力,會使孩子成長得更順利。

對父母來說,不能太關注孩子的口吃,但也不能輕視,因為口吃越早矯治效果越好。如果初學說話的孩子,口吃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後不見好轉或者是加重了,甚至出現多餘的伴隨動作,則需要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或治療。

及時糾正孩子的模仿

當父母發現孩子模仿口吃的人說話時,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告訴孩子那是不好的行為,並且要盡可能地忽略,不要用成人的大笑來捧場,那樣會強化孩子再次模仿。

幫助孩子減輕壓力

父母要儘量減少使孩子面臨緊張和壓力的情境,比如,突然更換孩子的生活環境、在陌生人或許多人面前指責孩子、批評孩子,或是對孩子的語言和行為提出過高的要求,過分地要求孩子保持整齊、潔淨、有禮貌、安靜和服從,孩子會產生心理衝突並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往往表現為語言障礙,甚至不願說話。

當孩子經歷突然的精神刺激,如環境突然改變、親人離世或受到驚嚇後有口吃現象時,要多陪孩子,在情感上多支持和接納,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憤怒、恐懼或悲傷,鼓勵他多談論面臨的問題,或者通過角色扮演等幫助孩子適應新的變故,這些都可以緩解他的口吃。

不要批評、指責

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平時說話時出現一些口吃的症狀便嚴厲批評、大聲訓斥孩子,並急於矯正,要求孩子立刻"再大聲說一遍!說清楚一點!"這樣做反而會使孩子更加緊張,對說話產生壓力或感到害怕或自卑,口吃可能更加嚴重,甚至不敢說話了。

注重表達內容

爸爸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聽他說的內容,鼓勵他敢於張口,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話說得怎麼樣"上。

當孩子急著開口時,父母可以停下來耐心地聽他把想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不要著急提醒、不要催,父母不要說:"別著急,慢慢說。"這些話常常會傳達父母的著急和焦慮,增加孩子說話的心理負擔,暗示他說話"有問題",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會變得緊張,更容易口吃。有時候也可以"無意"地把他想表達的意思重新整理一遍,"哦,你是想說……是嗎?"讓孩子覺得他說的話很重要,但又不讓孩子感到是自己說不好。

注重性格培養

口吃常常也與孩子的性格有關,開朗、大方、樂觀、自信的孩子即便有過口吃,但他注意力不集中在口吃上,而是放在所表達的內容和參與的活動中,不把"口吃"當成自己的問題,一般能較快地得到改善。但是,性格比較敏感、內向,較為懦弱、退縮或者急躁的孩子,常常會因為口吃,或者因為害怕口吃時別人會責怪或嘲笑自己,而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自信,而容易加重口吃的程度甚至演變為繼發性口吃。

父母要著重孩子的性格培養,不要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如果你感到孩子對口吃比較在意,表現出對說話不自信或退縮,要多多鼓勵他們,著重去理解他表達的內容,少關注他的"口吃"。同時,不要把口吃等同成孩子的問題,它只是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把問題與孩子本身分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會孩子如何坦然地面對周圍有些人的批評和取笑。當孩子變得更為自信和獨立,他就開始不害怕"口吃"這個問題,也更容易趕走"口吃"這個問題。

對孩子進行節奏訓練

根據孩子言語表達的情況,讓孩子多聽聲音優美、表達流暢、內容合適的語言,聽熟後,讓孩子跟著一起講,一起念。孩子在唱歌、朗讀、講故事時往往不容易口吃,正是因為這些語言都具有一定的節奏,當孩子投入到故事裡的時候,他會很專注和放鬆,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口吃的現象。

弱化第一個音

口吃時,大多都是第一個音發得又急又重,如果第一個音發得過重,就會導致在發第二個音時缺氧,往往容易卡在那裡,比如,通常會有"sh……sh……shang(上)菜吧!"就是在sh的音上發音過重,導致這裡的口吃的。所以,可以誘導孩子先輕輕地發出字的聲母,然後與韻母拼合,拼出字音,再慢慢地向第二個字音滑動。

口吃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不用著急,用一些小方法幫助孩子慢慢忽略口吃,他會自然而然地說得很好。淡定而有策略,是智慧父母的無敵法寶。

父母可以不去注意這種口吃,就像對待孩子走路不穩、拿筷子不熟練一樣,理解孩子正在學習和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多鼓勵他,樹立他說話的信心。

父母除了自己注意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問題,相信他一定可以逐漸流利地表達自己外,還需要留意生活中還有沒有其他人在強化他的口吃行為,比如,家裡的老人、鄰居、幼稚園的老師和小朋友等,像前面明明媽媽一樣,如果與幼稚園老師等一起多方努力,會使孩子成長得更順利。

對父母來說,不能太關注孩子的口吃,但也不能輕視,因為口吃越早矯治效果越好。如果初學說話的孩子,口吃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後不見好轉或者是加重了,甚至出現多餘的伴隨動作,則需要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或治療。

及時糾正孩子的模仿

當父母發現孩子模仿口吃的人說話時,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告訴孩子那是不好的行為,並且要盡可能地忽略,不要用成人的大笑來捧場,那樣會強化孩子再次模仿。

幫助孩子減輕壓力

父母要儘量減少使孩子面臨緊張和壓力的情境,比如,突然更換孩子的生活環境、在陌生人或許多人面前指責孩子、批評孩子,或是對孩子的語言和行為提出過高的要求,過分地要求孩子保持整齊、潔淨、有禮貌、安靜和服從,孩子會產生心理衝突並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往往表現為語言障礙,甚至不願說話。

當孩子經歷突然的精神刺激,如環境突然改變、親人離世或受到驚嚇後有口吃現象時,要多陪孩子,在情感上多支持和接納,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憤怒、恐懼或悲傷,鼓勵他多談論面臨的問題,或者通過角色扮演等幫助孩子適應新的變故,這些都可以緩解他的口吃。

不要批評、指責

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平時說話時出現一些口吃的症狀便嚴厲批評、大聲訓斥孩子,並急於矯正,要求孩子立刻"再大聲說一遍!說清楚一點!"這樣做反而會使孩子更加緊張,對說話產生壓力或感到害怕或自卑,口吃可能更加嚴重,甚至不敢說話了。

注重表達內容

爸爸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聽他說的內容,鼓勵他敢於張口,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話說得怎麼樣"上。

當孩子急著開口時,父母可以停下來耐心地聽他把想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不要著急提醒、不要催,父母不要說:"別著急,慢慢說。"這些話常常會傳達父母的著急和焦慮,增加孩子說話的心理負擔,暗示他說話"有問題",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會變得緊張,更容易口吃。有時候也可以"無意"地把他想表達的意思重新整理一遍,"哦,你是想說……是嗎?"讓孩子覺得他說的話很重要,但又不讓孩子感到是自己說不好。

注重性格培養

口吃常常也與孩子的性格有關,開朗、大方、樂觀、自信的孩子即便有過口吃,但他注意力不集中在口吃上,而是放在所表達的內容和參與的活動中,不把"口吃"當成自己的問題,一般能較快地得到改善。但是,性格比較敏感、內向,較為懦弱、退縮或者急躁的孩子,常常會因為口吃,或者因為害怕口吃時別人會責怪或嘲笑自己,而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自信,而容易加重口吃的程度甚至演變為繼發性口吃。

父母要著重孩子的性格培養,不要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如果你感到孩子對口吃比較在意,表現出對說話不自信或退縮,要多多鼓勵他們,著重去理解他表達的內容,少關注他的"口吃"。同時,不要把口吃等同成孩子的問題,它只是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把問題與孩子本身分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會孩子如何坦然地面對周圍有些人的批評和取笑。當孩子變得更為自信和獨立,他就開始不害怕"口吃"這個問題,也更容易趕走"口吃"這個問題。

對孩子進行節奏訓練

根據孩子言語表達的情況,讓孩子多聽聲音優美、表達流暢、內容合適的語言,聽熟後,讓孩子跟著一起講,一起念。孩子在唱歌、朗讀、講故事時往往不容易口吃,正是因為這些語言都具有一定的節奏,當孩子投入到故事裡的時候,他會很專注和放鬆,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口吃的現象。

弱化第一個音

口吃時,大多都是第一個音發得又急又重,如果第一個音發得過重,就會導致在發第二個音時缺氧,往往容易卡在那裡,比如,通常會有"sh……sh……shang(上)菜吧!"就是在sh的音上發音過重,導致這裡的口吃的。所以,可以誘導孩子先輕輕地發出字的聲母,然後與韻母拼合,拼出字音,再慢慢地向第二個字音滑動。

口吃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不用著急,用一些小方法幫助孩子慢慢忽略口吃,他會自然而然地說得很好。淡定而有策略,是智慧父母的無敵法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