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發熱, “原因不明”的病情, 初次高燒的寶寶, 束手無策的家長, 幼兒急疹幾乎是每個寶寶成長中都會經歷的一場“惡戰”。 它到底是個什麼鬼, 今天小寶就帶麻麻們一起揭開“幼兒急疹”的神秘面紗。
幼兒急疹又稱玫瑰疹、奶麻或第六病, 好發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 特別常見於6-12個月的健康嬰兒。 它是由人類皰疹病毒6型引起的, 屬呼吸道急性發熱發疹性疾病, 通常由呼吸道帶出的唾沫而傳播, 密切接觸會傳播此病, 但它不屬於傳染病。
Advertisiment
一、幼兒急疹難預判, 各種徵兆現端倪
絕大多數的寶寶, 第一次發燒都是因為這種病。 這種病即使你帶著寶寶去醫院, 很多時候醫生也不能明確給出診斷, 只能作病後診斷。 點點在6個月的時候經歷了幼兒急疹, 我總結了一下, 還是有跡可循的, 麻麻們, 來對號入座吧。
1.屬於第一次發熱, 一般在6個月左右
幼兒急疹常常是寶寶出生以來的第一次發熱,
Advertisiment
2.精神狀態隨著熱度變化而變化
當熱度控制下來的時候, 寶寶往往精神狀態很不錯, 能吃能玩, 當熱度一旦上升, 寶寶又感覺“病懨懨”的樣子, 如此反復。
3.病情似乎比較頑固
服用退熱藥“看上去”不怎麼有效。 很多寶寶吃了布洛芬, 一兩個小時以內, 熱度降到38.5度以下, 但兩三個小時以後藥效退了, 熱度又很快的上去了, 如此反復, 感覺起來是一種“非常頑固”的發熱病。 發燒三到五天, 每天基本上重複一樣的發病節奏, 病情也不見加重, 但似乎也不見好轉。
4.有些還伴有其他併發症
Advertisiment
如煩躁、咳嗽、嘔吐、腹瀉, 如果這個時候去醫院, 有可能還會發現有“咽喉紅腫”的症狀, 這個時候很多醫生會試探性給出“上呼吸道感染”的結論。 其實這只是一種表像而已。
5.模糊的粉色小疹子
幼兒急疹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燒退疹出”, 熱度退去以後, 疹子會慢慢出來。 不過這都屬於“馬後炮”的診斷啦, 醫生也只有在疹子發出後, 才能100%斷定這是幼兒急疹。
6.血液檢查顯示病毒感染
到醫院檢查血象, 驗血結果顯示病毒感染。 幼兒急疹是典型的病毒感染, 由人類皰疹病毒6型引起, 由呼吸道帶出的唾沫而傳播。
Advertisiment
二、點點和JOJO的經歷
小寶經歷:點點在6個月去兒保打疫苗的第二天, 就出現了發燒。 一開始我也以為可能是疫苗打後的反應。 不過轉念一想, 這是點點第一次發燒, 或許是幼兒急疹也說不定, 畢竟兒保那地兒大人寶寶眾多, 病毒感染的幾率非常大。 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高燒, 先穩定體溫是最重要的, 在穩定體溫的前提下, 隨時觀察寶寶情況即可。 點點發熱第三天,
Advertisiment
小寶心得:我家點點在和幼兒急疹戰鬥的過程中, 就只服用了“美林”控制體溫維持在37.5°--38.5°之間而已。 這裡說明一下為什麼高燒時不建議快速將體溫降低到37.5°以下。 因為寶寶在發燒過程中, 自身免疫也在不斷成熟, 保證體溫不要下降過快, 也是刺激寶寶免疫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安然經歷:JOJO在一歲生日前幾天出現了人生第一次高熱, 當天早上還很正常, 終於睡覺時燒到38℃,然後持續退熱貼、溫水澡、美林、泰諾輪番上陣始終維持在38℃-39.5℃,第二天開始伴有拒絕喝奶現象,喝水也很少,精神萎靡,擔心他脫水所以去醫院查了血,打算輸液補充水份,但醫生給出的結論是呼吸道感染,要求使用頭孢和利巴韋林,被我拒絕,因為血液結果白細胞並超標,發燒也才第二天,而我擔心的並不是JOJO的高燒,我是怕他缺水。在堅持抗爭了三天后,JOJO果然開始起疹子了,一開始是從臉上,類似於過敏,第二天延伸到小肚子、背部等四肢,三天后疹子逐漸消失。完完全全印證了燒三天、出三天。
安然心得:高熱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熱引起的驚厥、脫水還有不舒服感讓孩子鬧騰,父母心神疲憊。寶寶本身就有自愈力,父母要做的僅僅是控制體溫不要超過40℃,剩下的就是等待寶寶體內產生免疫力,即便是不放心去醫院也要等到24小時後,症狀才會在血液裡顯示出來。
三、幼兒急疹,發燒護理是關鍵
1.38.5°以下物理降溫
提高家裡的室內溫度,然後減少寶寶的穿蓋衣服,增加皮膚散熱;泡泡溫水浴;用濕毛巾給寶寶擦擦額頭、頸部、腋下;給寶寶貼退燒貼等都是很好的物理降溫方式。
在這裡提醒各位麻麻們:千萬不要給小寶寶捂汗,這種做法相當錯誤!極易導致寶寶高燒驚厥!另外,也不要用酒精擦拭寶寶身體,可能會導致寶寶酒精中毒!
2.38.5°以上藥物降溫
隨時給寶寶測體溫,一旦達到38.5°,就應該服用安全的退熱藥,比如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或布洛芬(美林)。根據說明,嚴格按照體重給藥,切忌多量增加寶寶腎臟負擔,少量不能達到退熱的作用。
3.大量補充水分
水分補充越充足,熱量蒸發的機會就越多,退燒效果越好。想盡辦法讓寶寶喝水吧,實在是不喝可以給寶寶喂點有味道的果汁。小寶提醒麻麻們,這個時候飯可以少吃兩口,但水分必須足夠。如果還在喂母乳,那就讓寶寶多吃母乳,母乳有免疫因數,是最好的解藥。
四、這些疑惑,麻麻要知道
1.要不要上醫院?什麼時候上醫院?
發熱24小時以內,血象檢查是不準確的,這個時候去醫院意義不大(除非寶寶已發生高熱驚厥等緊急情況)。建議24小時以後再去醫院抽血檢查,因為高熱反復的情況可能持續3-5天,麻麻們在家按照剛才小寶所說的護理就好,最關鍵的就是控制高熱,沒有必要每天都跑醫院,一來對病情無益,二來容易交叉感染。
2.要不要用抗生素?
若血常規檢查顯示為病毒感染,千萬別用抗生素。幼兒急疹是典型的病毒感染,而且預後良好,很少出現其他併發症,所以更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以針對高熱和皮疹的護理為主。
3.要不要服用抗病毒的藥?
有些醫院可能會開抗病毒的藥,比如利巴韋林之類的。麻麻們,小寶鄭重提醒:利巴韋林不僅對幼兒急疹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利巴韋林本身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那為什麼醫生會開呢?其實就是給家長一個心理安慰而已,你懂的。還有一些所謂抗病毒的中成藥,可吃可不吃,也完全是心理作用。要知道,中成藥不是沒副作用,而是因為沒有做大規模臨床試驗,所以副作用不明確而已。對於小寶寶的用藥,一定要權衡利弊。
幼兒急疹對身體傷害沒有那麼大,疹子出來以後寶寶也就沒有什麼症狀了,而疹子通常不疼不癢,所以也不用對疹子進行特殊治療。幼兒急疹是一場粑粑麻麻與寶寶一起和病毒作的一場小“戰鬥”,成長的是寶寶的免疫力,終身不會再得;也鍛煉了粑粑麻麻的意志力,面對寶寶生病會更加冷靜理智,從容淡定。
終於睡覺時燒到38℃,然後持續退熱貼、溫水澡、美林、泰諾輪番上陣始終維持在38℃-39.5℃,第二天開始伴有拒絕喝奶現象,喝水也很少,精神萎靡,擔心他脫水所以去醫院查了血,打算輸液補充水份,但醫生給出的結論是呼吸道感染,要求使用頭孢和利巴韋林,被我拒絕,因為血液結果白細胞並超標,發燒也才第二天,而我擔心的並不是JOJO的高燒,我是怕他缺水。在堅持抗爭了三天后,JOJO果然開始起疹子了,一開始是從臉上,類似於過敏,第二天延伸到小肚子、背部等四肢,三天后疹子逐漸消失。完完全全印證了燒三天、出三天。安然心得:高熱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熱引起的驚厥、脫水還有不舒服感讓孩子鬧騰,父母心神疲憊。寶寶本身就有自愈力,父母要做的僅僅是控制體溫不要超過40℃,剩下的就是等待寶寶體內產生免疫力,即便是不放心去醫院也要等到24小時後,症狀才會在血液裡顯示出來。
三、幼兒急疹,發燒護理是關鍵
1.38.5°以下物理降溫
提高家裡的室內溫度,然後減少寶寶的穿蓋衣服,增加皮膚散熱;泡泡溫水浴;用濕毛巾給寶寶擦擦額頭、頸部、腋下;給寶寶貼退燒貼等都是很好的物理降溫方式。
在這裡提醒各位麻麻們:千萬不要給小寶寶捂汗,這種做法相當錯誤!極易導致寶寶高燒驚厥!另外,也不要用酒精擦拭寶寶身體,可能會導致寶寶酒精中毒!
2.38.5°以上藥物降溫
隨時給寶寶測體溫,一旦達到38.5°,就應該服用安全的退熱藥,比如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或布洛芬(美林)。根據說明,嚴格按照體重給藥,切忌多量增加寶寶腎臟負擔,少量不能達到退熱的作用。
3.大量補充水分
水分補充越充足,熱量蒸發的機會就越多,退燒效果越好。想盡辦法讓寶寶喝水吧,實在是不喝可以給寶寶喂點有味道的果汁。小寶提醒麻麻們,這個時候飯可以少吃兩口,但水分必須足夠。如果還在喂母乳,那就讓寶寶多吃母乳,母乳有免疫因數,是最好的解藥。
四、這些疑惑,麻麻要知道
1.要不要上醫院?什麼時候上醫院?
發熱24小時以內,血象檢查是不準確的,這個時候去醫院意義不大(除非寶寶已發生高熱驚厥等緊急情況)。建議24小時以後再去醫院抽血檢查,因為高熱反復的情況可能持續3-5天,麻麻們在家按照剛才小寶所說的護理就好,最關鍵的就是控制高熱,沒有必要每天都跑醫院,一來對病情無益,二來容易交叉感染。
2.要不要用抗生素?
若血常規檢查顯示為病毒感染,千萬別用抗生素。幼兒急疹是典型的病毒感染,而且預後良好,很少出現其他併發症,所以更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以針對高熱和皮疹的護理為主。
3.要不要服用抗病毒的藥?
有些醫院可能會開抗病毒的藥,比如利巴韋林之類的。麻麻們,小寶鄭重提醒:利巴韋林不僅對幼兒急疹沒有任何作用,而且利巴韋林本身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那為什麼醫生會開呢?其實就是給家長一個心理安慰而已,你懂的。還有一些所謂抗病毒的中成藥,可吃可不吃,也完全是心理作用。要知道,中成藥不是沒副作用,而是因為沒有做大規模臨床試驗,所以副作用不明確而已。對於小寶寶的用藥,一定要權衡利弊。
幼兒急疹對身體傷害沒有那麼大,疹子出來以後寶寶也就沒有什麼症狀了,而疹子通常不疼不癢,所以也不用對疹子進行特殊治療。幼兒急疹是一場粑粑麻麻與寶寶一起和病毒作的一場小“戰鬥”,成長的是寶寶的免疫力,終身不會再得;也鍛煉了粑粑麻麻的意志力,面對寶寶生病會更加冷靜理智,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