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在寶寶生長過程中, 媽媽們都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就是寶寶愛吃手, 媽媽們要問了:寶寶經常吃手怎麼辦?媽媽們總是擔心寶寶吃手會吃進細菌, 寶寶經常吃手怎麼辦呢?寶寶認識這個世界, 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 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 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 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 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 寶寶吸吮手指, 做家長的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才對。 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 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 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Advertisiment
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 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 他們強烈需要一種安全感, 吸吮需求很強烈, 尤其在就寢時間更為明顯。 哺乳或吃奶瓶能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
Advertisiment
許多孩子一般到3歲—3歲半就不會吮吸手指或其他東西了, 除非偶爾感到累了或發現自己無事可做、無所適從以及暫時感到不安時, 才會吮吸手指。 如果孩子4歲以後還繼續吮吸手指甚至養成習慣,
Advertisiment
“吃手”也不一定是壞事
其實, 糾結不已的媽咪們大可不必如此焦慮,
Advertisiment
把手指放在嘴裡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對寶寶來說, 則表示他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相互配合取得了巨大成就。 這需要有四種反射行為的協調才能完成的:將手臂彎屈成小圓弧形、放鬆運動肌群伸出指頭、搜尋並將手伸至小嘴裡、開始吸吮。 這對於寶寶而言是完成了一種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Advertisiment
“吃手”其實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德認為, 吃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 2~3個月寶寶正處於口唇快感期, 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展, 以致產生暴躁、消沉的負面情緒。 家長若能細心觀察, 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 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 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 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 就要分析孩子吸吮手指的心理, 同時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對症下藥:
1.吸吮手指——表現為時間較長、神情專注、吸吮欲較強時
寶寶在嬰兒期, 正處於用嘴感知世界的階段, 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照顧,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象。
如果孩子長時間專注地吃手指頭,媽媽們一定要通過安撫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畫冊等色彩鮮豔的東西上,使其能夠更多的認知其它事物,對於大腦的發育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針對個別孩子的吸吮欲望特別強烈,如果不能用懷抱、撫摸、玩具等方法來滿足需求的話,建議各位媽媽們借用假奶嘴,有了它的幫助,一般能夠避免寶寶吸吮手指。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假奶嘴永遠不能代替來自父母的關愛,一旦發現孩子吸吮手指,就不負責任的把奶嘴塞進孩子的嘴裡,而不去查找孩子吸吮的真正需要,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孩子遇事更加依賴奶嘴來自我安慰和調節情緒,從而防礙孩子的正常成長。
2.吸吮手指——為了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如果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從此產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緒焦慮等現象。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後,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
3.吸吮手指——媽媽餵奶方式不當
當我們在餵奶時,由於抱孩子的姿勢不當,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彎裡感到很舒服,或餵奶的方法不正確,餵食的速度太快,沒能滿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寶寶的肚子吃飽了,但是在心理上還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便會通過吸吮手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餵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動吐出乳☆禁☆頭的時候再離開。邊餵奶邊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種滿足感,並且用胳膊來體會孩子細小的身體變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用奶瓶喝奶了,那麼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適中,過大容易使寶寶喝奶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寶寶吃手指頭。
對於愛吃手的寶寶,該怎樣引導?
3~4個月的寶寶:家長可拿著寶寶的小手去觸摸眼前色彩鮮豔、帶著響兒懸掛的玩具,慢慢地寶寶會主動去夠摸。
5~6個月的寶寶:家長可抱寶寶在桌前,鼓勵寶寶主動伸手夠取桌上的玩具,當寶寶小手夠取技能大了,會以更大興趣去觸摸,探索和認識周圍各種新奇的物體和玩具。這樣,寶寶小手忙起來就顧不上吃手了。
1歲以上的寶寶:如果1歲以上的寶寶還對“吃手”情有獨鍾的話,家長就一定要重視了。主動尋找原因,會不會是因為和寶寶的關係出現了不夠“融洽”的一面,還是因為對寶寶的限制過多,要求有些嚴格而導致寶寶不夠開心。有關調查發現,缺少父母關愛和心靈上慰藉的幼兒易養成吮手習慣。這時,吃手能夠使寶寶感到安慰,釋放緊張和沮喪情緒。
注意:吃手可能是寶寶對你不夠信任
對於一歲多的寶寶而言,如果還保持著“吃手”的習慣,可能是寶寶對你還不夠信任。專家表示,如果像本文開頭案例中的寶寶一樣,在遊樂場裡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而是只會站在一旁“吃手”,說明寶寶對於“你”可能還不夠信任。一歲多的孩子在感到恐懼時應該會立刻要求身邊的大人把他抱起來,而不是簡單的採用“吃手”的方式站在一邊。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咪們應該“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寶寶還不夠敏感,又或者在一些場合給寶寶造成了不良情緒。
家長要盡可能多花一些時間和寶寶一起遊戲,給他更多的愛,可以帶他一起玩動手的遊戲:拍手、編繩、手影遊戲,一起邊拍手邊說兒歌,玩小白兔搔耳朵的手影,寶寶會樂此不疲。
對寶寶吃手行為,家長應理解和寬容,不可強行干涉,見到較大的寶寶“吃手”也不要反復念叨“怎麼又吃手了”。這樣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甚至影響寶寶未來情緒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雖然處於嬰兒期的孩子吃手指頭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都採取順其自然的原則,但如果孩子是由於其它原因而擁有這個習慣的,那家長決不能袖手旁觀了,要及早認清,撫平孩子幼小的心靈。
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照顧,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象。如果孩子長時間專注地吃手指頭,媽媽們一定要通過安撫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畫冊等色彩鮮豔的東西上,使其能夠更多的認知其它事物,對於大腦的發育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針對個別孩子的吸吮欲望特別強烈,如果不能用懷抱、撫摸、玩具等方法來滿足需求的話,建議各位媽媽們借用假奶嘴,有了它的幫助,一般能夠避免寶寶吸吮手指。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假奶嘴永遠不能代替來自父母的關愛,一旦發現孩子吸吮手指,就不負責任的把奶嘴塞進孩子的嘴裡,而不去查找孩子吸吮的真正需要,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孩子遇事更加依賴奶嘴來自我安慰和調節情緒,從而防礙孩子的正常成長。
2.吸吮手指——為了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如果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從此產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緒焦慮等現象。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後,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
3.吸吮手指——媽媽餵奶方式不當
當我們在餵奶時,由於抱孩子的姿勢不當,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彎裡感到很舒服,或餵奶的方法不正確,餵食的速度太快,沒能滿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寶寶的肚子吃飽了,但是在心理上還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便會通過吸吮手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餵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動吐出乳☆禁☆頭的時候再離開。邊餵奶邊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種滿足感,並且用胳膊來體會孩子細小的身體變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用奶瓶喝奶了,那麼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適中,過大容易使寶寶喝奶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寶寶吃手指頭。
對於愛吃手的寶寶,該怎樣引導?
3~4個月的寶寶:家長可拿著寶寶的小手去觸摸眼前色彩鮮豔、帶著響兒懸掛的玩具,慢慢地寶寶會主動去夠摸。
5~6個月的寶寶:家長可抱寶寶在桌前,鼓勵寶寶主動伸手夠取桌上的玩具,當寶寶小手夠取技能大了,會以更大興趣去觸摸,探索和認識周圍各種新奇的物體和玩具。這樣,寶寶小手忙起來就顧不上吃手了。
1歲以上的寶寶:如果1歲以上的寶寶還對“吃手”情有獨鍾的話,家長就一定要重視了。主動尋找原因,會不會是因為和寶寶的關係出現了不夠“融洽”的一面,還是因為對寶寶的限制過多,要求有些嚴格而導致寶寶不夠開心。有關調查發現,缺少父母關愛和心靈上慰藉的幼兒易養成吮手習慣。這時,吃手能夠使寶寶感到安慰,釋放緊張和沮喪情緒。
注意:吃手可能是寶寶對你不夠信任
對於一歲多的寶寶而言,如果還保持著“吃手”的習慣,可能是寶寶對你還不夠信任。專家表示,如果像本文開頭案例中的寶寶一樣,在遊樂場裡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而是只會站在一旁“吃手”,說明寶寶對於“你”可能還不夠信任。一歲多的孩子在感到恐懼時應該會立刻要求身邊的大人把他抱起來,而不是簡單的採用“吃手”的方式站在一邊。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咪們應該“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寶寶還不夠敏感,又或者在一些場合給寶寶造成了不良情緒。
家長要盡可能多花一些時間和寶寶一起遊戲,給他更多的愛,可以帶他一起玩動手的遊戲:拍手、編繩、手影遊戲,一起邊拍手邊說兒歌,玩小白兔搔耳朵的手影,寶寶會樂此不疲。
對寶寶吃手行為,家長應理解和寬容,不可強行干涉,見到較大的寶寶“吃手”也不要反復念叨“怎麼又吃手了”。這樣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甚至影響寶寶未來情緒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雖然處於嬰兒期的孩子吃手指頭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都採取順其自然的原則,但如果孩子是由於其它原因而擁有這個習慣的,那家長決不能袖手旁觀了,要及早認清,撫平孩子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