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夜驚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 對於新手爸媽而言, 他們不知道寶寶為什麼會出現夜驚, 當寶寶出現夜驚時又該做什麼呢?
什麼是夜驚?
小兒夜驚是指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 因寒、熱、受驚等而致的夜間定時啼哭, 甚則通宵達旦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症。 兒童夜驚是兒童的睡眠行為異常, 表現為入睡後突然驚醒坐起, 呈恐怖狀且喊叫, 同時可有極端恐懼的自主神經和行為改變的睡眠障礙。
寶寶夜驚原因有哪些
1、因為寶寶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 控制能力較差, 導致睡覺時易出現夜驚等現象。
Advertisiment
2、如果寶寶是缺鈣的情況, 也容易出現睡覺時驚嚇。 所以在寶寶日常的飲食中我們要注意添加含鈣豐富的食物, 比如多美滋金裝奶粉中就含有足量的鈣, 並且鈣磷比例非常接近母乳, 有助於鈣的吸收。
3、脹氣。 因為奶嘴孔的不合適、媽媽餵奶的技巧不好、拍氣的方式不對等都可能會導致寶寶脹氣。 這個時候可以用手掌輕輕的按摩寶寶的小肚子, 也可以擦些白花油、萬金油在寶寶的獨自上;或者抱著寶寶搖一搖, 到街道上走一走等, 都是利用各種動作來舒緩寶寶脹氣的。
4、還有一種寶寶夜驚的原因, 就是安全感的缺乏。 0-3歲的寶寶需要一種安全感, 如果他感覺不到曾在娘胎裡熟悉感覺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寶寶出現夜驚的症狀
兒童在睡眠中突然驚叫、哭喊伴有驚恐表情和動作, 兩眼直視, 手足亂動, 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擴大等自主神經興奮症狀。 通常在夜間睡眠後較短時間內發作, 每次發作約持續1-10分鐘。 難以喚醒, 當時意識呈朦朧狀態。 醒後有意識和定向障礙, 不能說出夢境內容, 對發作不能回憶。
Advertisiment
寶寶夜驚需要如何調理
不要讓寶寶過於興奮或過度疲勞。 因為寶寶興奮和疲勞時, 容易睡不踏實, 更容易出現夜驚現象。
睡前檢查一下臥室環境。 比如溫度、光亮、聲音等, 是否適合睡眠。
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不讓孩子受刺激, 睡前半小時不做劇烈活動, 不要看容易讓寶寶興奮的電視節目, 不要給寶寶講恐怖的故事。
看到寶寶夜驚現象發作時, 不要去叫醒他, 否則會延長發作的時間。 爸爸媽媽也不要緊張, 只要注意不發生危險, 大約10~30分鐘後, 寶寶就會自己安靜下來, 繼續睡眠。
在夜驚發作的第二天早上, 爸爸媽媽不要提夜裡發生的事, 因為寶寶夜裡哭鬧自己根本就不知道。
如果夜驚現象頻頻出現, 就應該帶寶寶去醫院兒科檢查治療。
Advertisiment
寶寶夜驚和做惡夢有什麼區別?
和夜驚不一樣, 惡夢會讓孩子完全醒過來, 孩子會記得自己的夢, 有時候, 還能說出來, 並且還會找你尋求安慰。 惡夢是發生在有夢睡眠期間, 也就是快速動眼睡眠期, 即REM睡眠, 經常是在淩晨2~6點之間。 而孩子發生夜驚的時間, 卻往往是在睡著後的前幾個小時, 即深度無夢睡眠期, 也就是非REM睡眠。
寶寶中心的美國睡眠專家裘蒂•明德爾說, 分辨孩子夜驚和惡夢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看一看清晨醒來後, 你和孩子誰更難受。 如果是孩子更不安, 就是他做了惡夢。 但如果是你心有餘悸, 寶寶多半就是一次夜驚。 放寬心, 雖然你看著緊張, 但親身經歷夜驚的寶寶, 卻遠沒有你感覺的那麼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