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16個月了, 平時活潑好動, 但唯獨看到小動物很是害怕。 貓貓狗狗暫且不說, 即便一隻茸毛小雞也不敢用手去觸摸。 一到公園裡, 面對肉肉的白鴿、散養的小羊等更是躲得遠遠的, 這讓媽媽擔心不已,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對小動物都喜愛有加, 自己的寶寶為什麼總是畏畏縮縮的樣子?該如何消除寶寶的恐懼心理呢?
恐懼小動物的理由
恐懼、害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一個大人如果對某種小動物表現出很大的恐懼, 不敢看、不敢摸,
Advertisiment
幼時沒有及時糾正, 長大後就需要專業心理醫師的介入了, 催眠療法、強迫療法、情景治療等都是治療恐懼的好方法。 但是有的人即使進行專業治療, 也不一定有效果, 反而成為某個心靈死角。
為了讓寶寶有個健康、敞亮的心理, 媽媽要搞清楚寶寶何以會有恐懼心理、為什麼會害怕小動物。
當然, 寶寶只是表現出一般的害怕, 並不說明什麼。 如果一見到某種動物就非常緊張、苦惱、逃離, 那麼媽媽就要觀察一下寶寶何以如此害怕。
對於小寶寶, 媽媽是非常關心他們的安危的。
Advertisiment
除了媽媽的負面教導外, 寶寶親眼見到別人被小動物傷害的畫面、電視上播放的畫面、別人描述的畫面等, 對寶寶來講都是一種不良暗示。
為了防止寶寶被外界資訊左右, 媽媽需要從小帶領寶寶與小動物進行良性接觸。
Advertisiment
平時, 媽媽可以在寶寶面前多講述一些小狗狗看家護院、保護主人、頑皮可愛的故事, 這樣有利於寶寶對狗狗有個良好的印象。
培養寶寶和小動物的感情
寶寶是否喜歡小動物, 關係著寶寶未來性格的發展。 那些喜歡小動物、願意養小動物的寶寶, 會更有愛心, 在人際交往中更願意付出、更勤快等。
6歲以前的兒童,
Advertisiment
寶寶小的時候, 很自然地要躲避小動物。 這個時候, 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小動物很可愛的, 寶寶不怕啊!”當寶寶玩耍的時候, 媽媽可以故意把小動物放在離寶寶近點的地方, 或者抱著小動物玩耍。 也許寶寶並不在意媽媽的行為, 時間長了, 次數多了, 寶寶害怕的情緒就會減弱以至消退。 媽媽就能發現, 寶寶從能接受小動物在他身邊, 發展到和小動物玩耍了。
很多媽媽不喜歡小動物, 是覺得小動物身上有病菌,
Advertisiment
寶寶的愛心、好奇心都很強, 如果媽媽鼓勵寶寶給狗狗餵食, 寶寶會非常願意的, 但是也會表現出害怕的情緒。 媽媽可以一邊喂, 一邊鼓勵寶寶學。 有媽媽陪伴, 寶寶不會特別害怕。
如果寶寶已經對某種小動物產生了畏懼心理, 即使這種小動物對寶寶不會有傷害, 媽媽都不要強行把寶寶和小動物放在一起, 媽媽要盡可能地忽略寶寶的這種情緒, 但只是表面忽略, 內心裡要想辦法去改變寶寶。
家裡也可以養一些安全性較高的小動物, 比如小白兔、小烏龜、小金魚、小荷蘭鼠等, 平時,和寶寶一起餵養、整理衛生,逗小動物玩。小動物很乖巧的,對於餵養它的小主人會有情感上的回應,能夠促進寶寶對小動物的喜歡。
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去動物園、昆蟲館遊玩,到海洋館、寵物市場等地方參觀,教寶寶認識各種動物,並告訴寶寶:“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要保護它們。”
除此以外,媽媽多給寶寶看看關於小動物的書和畫片,給他講一些小貓小狗和小寶寶做朋友的故事,再帶他到有寵物的朋友家做客,讓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麼跟小狗小貓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薰陶作用。
平時,和寶寶一起餵養、整理衛生,逗小動物玩。小動物很乖巧的,對於餵養它的小主人會有情感上的回應,能夠促進寶寶對小動物的喜歡。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去動物園、昆蟲館遊玩,到海洋館、寵物市場等地方參觀,教寶寶認識各種動物,並告訴寶寶:“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要保護它們。”
除此以外,媽媽多給寶寶看看關於小動物的書和畫片,給他講一些小貓小狗和小寶寶做朋友的故事,再帶他到有寵物的朋友家做客,讓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麼跟小狗小貓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薰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