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總是忍著不便便怎麼辦?

每個寶寶的排便習慣也不同, 有些可能較密, 有些則較疏, 總括而言由一日排便兩、三次至一星期排便三次, 亦屬正常。 父母只要細心觀察, 就能掌握寶寶的排便習慣。 若發現寶寶的排便次數突然減少, 例如本身一天一次, 變成兩天一次, 就要留意糞便的質地和形狀, 如果糞便仍然軟身, 呈腸狀, 也不算便秘, 父母不用過份擔心。

Advertisiment

那麼怎樣才算是便秘呢?若寶寶一星期排便兩次或少於兩次、大便質地又幹又硬, 呈粒狀如石春般、寶寶排便時哭泣, 都是便秘的徵狀, 若寶寶大便沾有血絲, 更有可能因大便太硬, 引致肛門損裂流血。

不過發生在寶寶身上的多是功能性便秘, 即非寶寶的腸道、肛門或神經系統出現問題, 而是由其他因素如飲食習慣、排便習慣等間接引起。 而幼兒便秘的主因, 多是排便時曾有不好的經驗, 如排便疼痛, 引伸習慣性忍大便的行為,

Advertisiment
漸漸形成慢性便秘。 醫生強調忍大便的行為是一個惡性循環, 寶寶愈忍, 便秘問題愈嚴重, 排便愈困難, 寶寶就愈抗拒排便。

忍大便有因

寶寶不會無緣無故忍大便, 家長應先瞭解清楚寶寶忍大便的原因。

腸道不適應

若父母開奶的方法不當, 奶粉太多、水太少, 以致奶水過濃, 糞便就會變得幹硬, 難以排出。 此外, 寶寶開始轉吃半固體食物時, 腸道一時間還未適應飲食習慣的轉變, 或會出現短時間的便秘問題。

排便有壓力

幼兒開始戒片時, 若父母過度催迫幼兒學習上廁所, 容易令幼兒對排便產生恐懼或形成心理壓力, 促成忍大便的習慣。

大便囤積致失禁

若寶寶習慣了忍大便, 糞便長期囤積在直腸內, 有機會擴闊直腸,

Advertisiment
令寶寶感覺不到便意, 便秘問題愈來愈嚴重, 後來的軟身大便就會因被囤積的糞便阻塞而液體化, 穿過硬身大便, 從肛門滲出來, 引致失禁, 所以寶寶忍大便的行為必須糾正!

如何解決寶寶排便問題

多喝水助軟化

要有效解決寶寶便秘問題, 不再慣性忍大便, 首先要消除寶寶排便時的不適及疼痛, 以及對排便的抗拒。 父母應多喂寶寶喝水, 以增加體內水份, 軟化大便。 寶寶于六個月大前, 可在奶與奶之間增加喝水量。 六個月後, 寶寶 開始轉吃米糊時, 可讓他喝點果汁, 如蘋果汁有助通便, 亦可慢慢讓他嘗試進食不同的水果蔬菜。

建立如廁習慣

父母應觀察和留意幼兒的排便情況, 教導幼兒建立正確的如廁習慣和態度。

Advertisiment
飯後時間容易有便意, 父母可設一個固定時間讓幼兒坐廁盆, 學習上廁所, 但切忌過份催迫幼兒排便。 當幼兒成功排便後, 應給予讚賞和鼓勵, 以消除幼兒對如廁的抗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