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總是鬧情緒家長要怎麼辦?

1我家兒子快4周歲了, 出去玩會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吃的, 還打人, 我打都記不住, 怎麼辦呢?

非常能理解這位家長很著急想要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心情, 但同時也很擔心您靠“打”解決問題的方式給孩子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他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可以打其他的小朋友獲得我想要的東西?研究發現大部分有暴力傾向的少年兒童的家庭中就有這種經常打罵的現象。 因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觀察學習和模仿,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孩子打人的行為, 通常是發生在遭遇挫折或情緒很激動的時候:比如他喜歡某個玩具, 但是小朋友不給, 孩子非常生氣, 會動手打對方。 孩子小的時候, 他的情緒管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還需要培養。 如果孩子認為哭鬧能讓其他人“屈服”, 滿足他的願望, 他就會哭鬧;如果孩子認為強勢的人能獲得更多服從, 那麼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攻擊對方。 在平時的生活中, 如果父母和孩子間發生衝突時, 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 試著去理解孩子, 處理矛盾衝突時, 使用更多商談的語言、討論的方法。 在家裡營造一個這樣的氛圍, 就是家庭成員在有不滿時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並主要集中在想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如果讓孩子更快學會處理和小朋友們的衝突,

Advertisiment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小朋友間常見的衝突情景, 在家裡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 然後等孩子練習熟練後, 帶孩子去有孩子一起玩的地方去試用這些方法。 比如, 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你的玩具很棒, 我能不能跟你換一下, 讓我也玩一會”或者“我們可以輪流玩, 我玩五分鐘再給你玩“。 如果碰到“熊孩子”占著玩具就是不給他玩?也可以說 “你都玩了那麼久了, 總不讓我玩。 我很生氣。 我們輪流來玩吧”如果對方還是不給, 也可以教孩子學會求助, 當孩子自己搞不定, 旁邊有老師或者家長, 也可以讓他們來幫助協調。 孩子發現這樣的解決方式更有效, 就會逐漸的學會恰當的表達情緒的方法,
Advertisiment
並且能夠較好的處理生活中這些正常的衝突現象。

2我女兒8歲了從小到大特別愛哭, 不管什麼事只要不順她的意或是自己東西找不到都哭,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改不掉愛哭的毛病, 幾乎每天都會哭, 甚至還會在地上耍潑的哭, 請問老師我該怎麼做才能有效地改掉她這個壞習慣?

哭, 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面對世界, 發現很多事情和他們的意願不符時, 會無助、沮喪, 但礙於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完善, 便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時候孩子最希望獲得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撫慰。 但也有一些情況, 哭也是孩子脅迫家長滿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一種方式。 孩子一哭, 家長就妥協、讓步,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要求得到滿足, 久而久之, 孩子就學會了, 哭可以解決問題, 滿足自己的要求, 就會頻繁的使用這個方法來達到目的。

隨著當孩子逐漸長大, 他們處理情緒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越來越多, 用哭來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就會減少。 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一遇到問題就哭的階段, 家長需要重視這個事情。 剛才課程中分享的情緒處理工具箱中的5個工具, 既有提高孩子情緒理解、情緒表達能力工具, 又有提高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工具, 對您和您的孩子會有一些幫助。

3我有兩個兒子!大的3歲, 小的5個多月, 今天老二睡覺時老大一直在吵, 我吼他他也不聽, 於是我就忍不住下手打了他, 他哭著叫媽媽, 我心裡很難過也很後悔,
Advertisiment
想問老師我這樣是不是特別不對呢?可是我不打他又能怎麼辦呢?

這位媽媽非常愛孩子同時也善於自省,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真的不容易, 既要照顧小baby, 同時還不能忽視對大娃的陪伴。 這是很大的挑戰!

首先想跟這位媽媽說, 您其實已經意識到打孩子行為不對, 相信後續您會更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會讓打孩子變成一個經常性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手段。

那大寶為什麼要吵呢?媽媽為什麼會吼甚至動手去打大寶呢?這背後的原因需要這位元媽媽思考。 3歲也還是非常需要大人陪伴的年齡, 因為小baby的到來, 媽媽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去照顧小寶寶, 在大寶看來, 媽媽陪伴他的時間比原來少很多, 他會感覺媽媽不像從前那麼愛他了。這個時候大寶可能會用一些行為來獲得大人的關注,比如哭鬧、比如行為退化等等。所以有二寶的媽媽們要特別注意對老大的陪伴,不要讓老大覺得有了弟弟妹妹後自己就被拋棄了。

同時對這位媽媽來說,您本身也需要外界的支援,您忍不住對孩子吼也反映出您內心的脆弱和無助,也許需要家人更多的支援,比如,老二睡覺的時候讓家裡的其他人幫忙照顧小baby,然後自己就可以去全心陪伴老大玩一會。對於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養育的任務非常繁重,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其他家人參與進來協助,這樣媽媽才會有更多的精力,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和處理孩子們的吵鬧問題。

4我閨女快五歲了,去年我生了二胎後就老是哭,我覺得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請問老師有什麼好方法嗎?

嗯,這也是一個二胎問題。在前面的那個二胎問題裡我已經說明了媽媽要重視對老大的陪伴和愛護。有了老二之後,媽媽放在老大身上的精力會相應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也是有辦法來解決的。那正好借助這個問題來具體說一下,怎樣做才能讓老大的心理上更有安全感,不會覺得弟弟妹妹的到來是在爭奪父母對她的愛。

首先,父母是要多跟大寶表達愛意。最直接地用語言來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意:告訴他們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爸爸媽媽的愛並不會減少,而他們也會因為多了一份弟弟妹妹的愛,會變得更加幸福。除了語言上的表達,我們還可以用肢體來表達,比如經常擁抱和親吻一下大寶。如果經常對大寶用這些方式表達愛意,就可以避免大寶產生失落感。

其次,是要有和大寶單獨相處的特殊時光。比如單獨帶大寶看一部他最愛的動漫電影,或者陪大寶一起做她喜歡的手工,或者每週有一個對大寶的陪睡日等等,總之讓大寶體會到自己有一些小寶寶也沒享受到的獨特“福利“,以此感到自己得到愛的方式和小寶寶相比雖然不同但並非不平等。媽媽們可以發揮創意多想想類似的特殊時光。這種只跟大寶在一起的特殊時光會讓她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在意和愛。

可以讓大寶幫忙一起照顧老二,但是不要期望大寶真的能幫很多忙,即使出錯也不要責怪,帶著玩的心態讓大寶來參與。這樣大寶也不會對老二有太多排斥。如果更進一步,媽媽其實可以利用大寶的身份為他塑造責任感。每次大寶做得好的時候,著意表揚孩子是“弟弟妹妹的好榜樣”,說弟弟妹妹長大了一定要和哥哥姐姐學習這一點。這樣一來,大寶會建立自己作為弟弟妹妹楷模的心情,更能用好的行為來規範自己。

當大寶能為弟弟妹妹考慮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到且及時給大寶鼓勵。比如說小寶睡覺,對大寶來說,不出聲音比出聲音更難做到,那麼是不是當大寶不出聲音的時候,媽媽也該好好表揚一下大寶呢?好習慣是誇出來的,相信對孩子更多的鼓勵一定能幫他塑造更好的行為模式。

第三點,就是需要爸爸的大力支持。在生育第二個孩子時,媽媽在照顧小寶寶上面不可避免地會投入更多,在這個階段,如果爸爸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家庭,陪伴大寶,情況就會好得多。其實,隨著孩子的長大,父親角色在孩子身心健康、性格形成方面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比如,爸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體能優勢,多跟孩子做遊戲。另外,爸爸們通常知識面都很廣,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教給孩子很多有用的知識。所以,一個做好準備陪伴孩子成長的父親,對家庭的幸福非常重要。

5我家孩子3歲多了大部分時候都很聽話很乖,就是吃飯從來不好好吃,每次都是挨打了才吃,能有什麼辦法讓他乖乖吃飯嗎?

首先,不建議家長採用體罰的辦法。打孩子的舉動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的短期作用非常明顯,但是從長期來看對於規則與道德的內化是沒有用的,更容易破壞親子關係,對孩子未來的同情心、攻擊行為方面都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在管教中,親子關係是底線,不能破壞。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可以讓孩子面對事情自然的邏輯後果,也就是說,事先以尊重的態度告訴孩子,不想吃飯,過了吃飯的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餓了也只能等到下一頓飯再吃。如果一會兒孩子肚子餓了,這就是事情的邏輯後果,大人不要借題發揮來斥責嘲笑孩子,而應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嗯,你一定肚子餓了”,讓他自然學到,不吃飯,肚子會餓。管教孩子最終要讓孩子學會自律,就需要讓孩子從自己行為的後果中學習。

瞭解孩子喜歡吃什麼。多給他們一些選擇權。把飯菜的形式和做法變得更豐富一些。用孩子喜歡的碗筷等等。

6我兒子7歲了,好好講道理時就愛理不理,只有我發脾氣時才能乖乖聽話,在學習方面也不認真,只有我看著他寫作業才能稍微認真一點,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兩個建議:1.在行為管理方面,預防大於善後。2.給孩子承擔責任、從挫折中成長的機會。

我們可以事先把問題跟孩子討論好,制定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每天回家,要先花多長時間把作業寫完,然後才能看電視,不然就會怎樣怎樣。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自己來負責管理自己,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提高。積極關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需要及時給予表揚,不要表揚結果,要表揚過程和態度,越具體越好,比如做作業很認真等等。讓孩子知道我很關心你。

進入中學以後,要讓孩子自己上鬧鐘。家長提醒幾次之後,就不提醒了,讓他遲到,承擔後果,從後果中成長。還有作業,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家長經常不願意讓孩子經歷任何的失敗,一旦挫折來臨,孩子沒有機會體驗到失敗和挫折是必然現象,一旦挫折來臨會措手不及。

孩子在學齡階段,關鍵的任務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道理要講,但作用是有限的。孩子不認真學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有許多孩子的原因是在學習方面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正向關注,比如肯定和信任,或者在學習中沒得到正向的人際關係,比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等。要管理孩子的行為,需要思考自己的觀念,是想讓孩子因不良行為受到懲罰,還是學會將來更好地適應生活?就像剛才前面所說的,親子關係是行為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維護好親子關係,我們可以提醒好孩子,不好好學習的邏輯後果就是交不上作業,學習成績會下降,這需要你自己承擔的。7歲的孩子,如果沒有太大情緒上的問題,是會關心自己的學習的。

他會感覺媽媽不像從前那麼愛他了。這個時候大寶可能會用一些行為來獲得大人的關注,比如哭鬧、比如行為退化等等。所以有二寶的媽媽們要特別注意對老大的陪伴,不要讓老大覺得有了弟弟妹妹後自己就被拋棄了。

同時對這位媽媽來說,您本身也需要外界的支援,您忍不住對孩子吼也反映出您內心的脆弱和無助,也許需要家人更多的支援,比如,老二睡覺的時候讓家裡的其他人幫忙照顧小baby,然後自己就可以去全心陪伴老大玩一會。對於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養育的任務非常繁重,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其他家人參與進來協助,這樣媽媽才會有更多的精力,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和處理孩子們的吵鬧問題。

4我閨女快五歲了,去年我生了二胎後就老是哭,我覺得是因為她沒有安全感,請問老師有什麼好方法嗎?

嗯,這也是一個二胎問題。在前面的那個二胎問題裡我已經說明了媽媽要重視對老大的陪伴和愛護。有了老二之後,媽媽放在老大身上的精力會相應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也是有辦法來解決的。那正好借助這個問題來具體說一下,怎樣做才能讓老大的心理上更有安全感,不會覺得弟弟妹妹的到來是在爭奪父母對她的愛。

首先,父母是要多跟大寶表達愛意。最直接地用語言來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意:告訴他們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爸爸媽媽的愛並不會減少,而他們也會因為多了一份弟弟妹妹的愛,會變得更加幸福。除了語言上的表達,我們還可以用肢體來表達,比如經常擁抱和親吻一下大寶。如果經常對大寶用這些方式表達愛意,就可以避免大寶產生失落感。

其次,是要有和大寶單獨相處的特殊時光。比如單獨帶大寶看一部他最愛的動漫電影,或者陪大寶一起做她喜歡的手工,或者每週有一個對大寶的陪睡日等等,總之讓大寶體會到自己有一些小寶寶也沒享受到的獨特“福利“,以此感到自己得到愛的方式和小寶寶相比雖然不同但並非不平等。媽媽們可以發揮創意多想想類似的特殊時光。這種只跟大寶在一起的特殊時光會讓她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在意和愛。

可以讓大寶幫忙一起照顧老二,但是不要期望大寶真的能幫很多忙,即使出錯也不要責怪,帶著玩的心態讓大寶來參與。這樣大寶也不會對老二有太多排斥。如果更進一步,媽媽其實可以利用大寶的身份為他塑造責任感。每次大寶做得好的時候,著意表揚孩子是“弟弟妹妹的好榜樣”,說弟弟妹妹長大了一定要和哥哥姐姐學習這一點。這樣一來,大寶會建立自己作為弟弟妹妹楷模的心情,更能用好的行為來規範自己。

當大寶能為弟弟妹妹考慮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到且及時給大寶鼓勵。比如說小寶睡覺,對大寶來說,不出聲音比出聲音更難做到,那麼是不是當大寶不出聲音的時候,媽媽也該好好表揚一下大寶呢?好習慣是誇出來的,相信對孩子更多的鼓勵一定能幫他塑造更好的行為模式。

第三點,就是需要爸爸的大力支持。在生育第二個孩子時,媽媽在照顧小寶寶上面不可避免地會投入更多,在這個階段,如果爸爸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家庭,陪伴大寶,情況就會好得多。其實,隨著孩子的長大,父親角色在孩子身心健康、性格形成方面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比如,爸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體能優勢,多跟孩子做遊戲。另外,爸爸們通常知識面都很廣,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教給孩子很多有用的知識。所以,一個做好準備陪伴孩子成長的父親,對家庭的幸福非常重要。

5我家孩子3歲多了大部分時候都很聽話很乖,就是吃飯從來不好好吃,每次都是挨打了才吃,能有什麼辦法讓他乖乖吃飯嗎?

首先,不建議家長採用體罰的辦法。打孩子的舉動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的短期作用非常明顯,但是從長期來看對於規則與道德的內化是沒有用的,更容易破壞親子關係,對孩子未來的同情心、攻擊行為方面都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在管教中,親子關係是底線,不能破壞。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可以讓孩子面對事情自然的邏輯後果,也就是說,事先以尊重的態度告訴孩子,不想吃飯,過了吃飯的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餓了也只能等到下一頓飯再吃。如果一會兒孩子肚子餓了,這就是事情的邏輯後果,大人不要借題發揮來斥責嘲笑孩子,而應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嗯,你一定肚子餓了”,讓他自然學到,不吃飯,肚子會餓。管教孩子最終要讓孩子學會自律,就需要讓孩子從自己行為的後果中學習。

瞭解孩子喜歡吃什麼。多給他們一些選擇權。把飯菜的形式和做法變得更豐富一些。用孩子喜歡的碗筷等等。

6我兒子7歲了,好好講道理時就愛理不理,只有我發脾氣時才能乖乖聽話,在學習方面也不認真,只有我看著他寫作業才能稍微認真一點,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兩個建議:1.在行為管理方面,預防大於善後。2.給孩子承擔責任、從挫折中成長的機會。

我們可以事先把問題跟孩子討論好,制定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每天回家,要先花多長時間把作業寫完,然後才能看電視,不然就會怎樣怎樣。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自己來負責管理自己,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提高。積極關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需要及時給予表揚,不要表揚結果,要表揚過程和態度,越具體越好,比如做作業很認真等等。讓孩子知道我很關心你。

進入中學以後,要讓孩子自己上鬧鐘。家長提醒幾次之後,就不提醒了,讓他遲到,承擔後果,從後果中成長。還有作業,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家長經常不願意讓孩子經歷任何的失敗,一旦挫折來臨,孩子沒有機會體驗到失敗和挫折是必然現象,一旦挫折來臨會措手不及。

孩子在學齡階段,關鍵的任務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道理要講,但作用是有限的。孩子不認真學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有許多孩子的原因是在學習方面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正向關注,比如肯定和信任,或者在學習中沒得到正向的人際關係,比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等。要管理孩子的行為,需要思考自己的觀念,是想讓孩子因不良行為受到懲罰,還是學會將來更好地適應生活?就像剛才前面所說的,親子關係是行為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維護好親子關係,我們可以提醒好孩子,不好好學習的邏輯後果就是交不上作業,學習成績會下降,這需要你自己承擔的。7歲的孩子,如果沒有太大情緒上的問題,是會關心自己的學習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