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手多數是從2~3個月開始, 有的一個多月就會吃手。
吃手標誌著寶寶的心理發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調階段, 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新生兒期大腦尚未發育成熟, 還不能指揮自己的小手。 生後2~3個月隨著大腦的發育, 寶寶開始出現了手的動作, 這時手被寶寶看成一種非常有趣的玩具。
把手指放在嘴裡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可對寶寶來說, 則表示他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相互配合取得了巨大成就。 這需要有四種反射行為的協調才能完成的:將手臂彎屈成小圓弧形、放鬆運動肌群伸出指頭、搜尋並將手伸至小嘴裡、開始吸吮。
Advertisiment
吃手指常被家長誤認為是寶寶饑餓或沒吃飽, 非也!這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德認為, 吃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 2~3個月寶寶正處於口唇快感期, 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展, 以致產生暴躁、消沉的負面情緒。 家長若能細心觀察, 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 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 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 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總之, 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和一過性行為。
Advertisiment
家長所採取的積極和妥善的做法是, 經常將細把兒的花鈴棒放在2~3個月寶寶手掌中讓他抓握, 開始很可能幾秒鐘就丟掉, 家長不要灰心, 而心反復地做, 寶寶漸漸會延長抓握時間。 如果家長握住寶寶的小手搖動, 手中花鈴棒發出響聲, 會激發寶寶注視和抓握手中玩具的興趣;3~4個月的寶寶, 家長可拿著寶寶的小手去觸摸眼前色彩鮮豔、帶著響兒懸掛的玩具, 慢慢地寶寶會主動去夠摸;再大一些5~6個月時, 家長可抱寶寶在桌前, 鼓勵寶寶主動伸手夠取桌上的玩具, 當寶寶小手夠取技能大了, 會以更大興趣去觸摸,
Advertisiment
1歲以上的寶寶仍然整天吮手指, 而且沉默、呆滯, 這時家長要重視, 找找原因:看親子關係是否融洽, 家長是否對寶寶的限制過多、要求過嚴, 寶寶生活不快活; 母親上班後相處時間短, 寶寶受到冷落……有關調查發現, 缺少父母關愛和心靈上慰藉的幼兒易養成吮手習慣。 這時, 吃手能夠使寶寶感到安慰, 釋放緊張和沮喪情緒。
解決的良策是家長要盡可能多花一些時間和寶寶一起遊戲, 給他更多的愛, 可以帶他一起玩動手的遊戲:拍手、編繩、手影遊戲, 一起邊拍手邊說兒歌, 玩小白兔搔耳朵的手影, 寶寶會樂此不疲。 寶寶情緒好, 兩手有事幹, 自然就不會吃手。
Advertisiment
最後還要強調一下, 對寶寶吃手行為家長應理解和寬容, 不可強行干涉, 見到較大孩子吮手也不要反復念叨“怎麼又吃手了”。 這樣不僅不能奏效, 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 甚至影響寶寶未來情緒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還吃手, 媽媽爸爸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諮詢心理醫生, 和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指的原因, 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 輕的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等措施, 根據情況再決定是否採用行為矯治方法。
當寶寶吃手、啃東西時, 父母有必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注意衛生。 父母要勤為寶寶洗手, 對玩具進行消毒處理。
(2)防止異物傷害孩子。 在寶寶能夠得到的地方, 不要放紐扣、豆子等,
Advertisiment
(3)注意寶寶“孤獨”引起的吃手。 有的寶寶由於缺少愛☆禁☆撫, 以吃手的方式自我慰藉。 所以當寶寶已可以伸手抓到玩具, 並表現出對不同形狀、響聲有明顯偏好的時候, 仍有吃手、啃東西的習慣時, 說明寶寶感到“孤獨”, 需要與大人交流了, 這時應引起父母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