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力介紹, 真菌性腸炎多見於2歲以下嬰幼兒, 起病可急可緩, 表現為有長期粘液樣腹瀉、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由於臨床上較為少見, 該病很容易和普通腸炎混淆, 甚至可能被誤當成感冒發燒的症狀治療, 但使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往往久治不愈, 只有口服抗真菌藥物才能達到療效。
Advertisiment
“真菌性腸炎的臨床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加, 為黃色稀水便、泡沫多、有粘液、有發黴氣味, 有的像豆腐渣樣, 嚴重的可見膿便或膿血便, 可有低熱、嘔吐、腹脹及腹痛。 ”於力說, “由於真菌性腸炎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所致, 分泌物往往可見白色, 和一般腹瀉就有所區別, 而另一個特點是腹瀉和便秘可交替出現, 同時患者肛門周圍可見一塊塊豆腐渣樣物質。 ”
真菌性腸炎和普通腸炎的治療迥然不同, 後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 用點抗生素就好了, 而真菌性腸炎是由真菌侵入腸道所致, 只有抗真菌藥才能對抗它。 由於臨床上較為少見, 真菌性腸炎常被誤診為普通腸炎或當成感冒引發的腹瀉治療, 那麼就可能過度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
Advertisiment
於力說, 鑒於濫用抗生素和激素可誘發真菌感染, 如果孩子在發生長期粘液樣腹瀉之前曾經有過發燒、感冒、肺炎等病史, 就可以懷疑患真菌性腸炎的可能。 而腹瀉伴有口腔感染特別是鵝口瘡的孩子更要高度重視, 因為鵝口瘡也是由真菌感染引起, 而真菌可通過消化道侵入腸道, 從而導致真菌性腸炎。 另外, 父母或家人患有灰指甲、腳氣病等真菌性皮膚病, 也可能通過接觸導致孩子患病, 尤以月子裡的小嬰兒多見。
一旦確診真菌性腸炎, 應口服抗真菌藥物及在肛門處外擦抗真菌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