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流液不易察覺, 家長常在給小兒洗臉時無意中發現。 流出的液體常為漿液性、粘膿性或血性分泌物。 正常的外耳道大都乾燥, 含有鱗屑狀的耵聹, 少數人由於分泌過多而形成黃褐色的油狀耵聆, 但並無分泌物自耳道口流出。 對此家長應注意區分。
造成小兒耳流液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種:
(1)耳部外傷。 包括一切外耳道和中耳外傷, 耳流液多為血性分泌物。 若損傷中耳者, 可引起短暫的眩暈和耳鳴, 伴有傳導性耳聾。 檢查可見外耳道有血液, 外耳道創傷病變, 用耳鏡有時可看到鼓膜破裂孔。 其撕裂孔呈不正常的裂縫,
Advertisiment
(2)外耳道濕疹。 由於耳內刺癢, 小兒常用手指掏耳, 或用手拍打頭部, 有些小兒常在大人的懷中摩擦, 喜歡大人用手指替他揉耳。 有些小兒則因耳內刺癢而哭鬧不安。
初起時局部皮膚發紅、微腫, 表面可見散在小水泡, 待水泡破潰後流出少許漿液性分泌物, 漿液乾燥後在皮膚上附著一層薄痂, 久之, 痂下皮膚常常糜爛, 這些表現時輕時重, 久久不愈。
(3)化膿性中耳炎。 當化膿性細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通過耳膜和耳咽管侵入中耳時, 就會引起化膿性中耳炎。 通常在身體抵抗力降低時較易得病。 如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等, 或因擤鼻涕不當, 鼻涕由耳咽管侵入中耳,
Advertisiment
耳痛劇烈為其典型症狀, 有時還會出現高熱、頭痛、嘔吐和腹瀉, 聽力也會減退。 當耳膜穿孔時, 中耳內的膿液便會向外耳道流出, 耳痛也就逐漸減輕。
乾燥療法適用於耳部外傷造成的耳流液。 由醫生用酒精消毒外耳道後, 取出外耳道內的耵聹或異物(附於鼓膜上的未感染的血塊, 可暫不去除), 以酒精再次消毒外耳道, 用消毒棉球輕塞耳道口。 外耳道內禁止沖洗及滴藥, 以免引起中耳繼發感染。 同時可應用磺胺類或抗生素藥物治療。
外耳道濕疹致使耳流液較多時, 可先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水濕敷1~2天,
Advertisiment
化膿性中耳炎患兒首先應去醫院遵醫囑進行徹底治療, 使用抗生素用量要足, 一般常用青黴素肌注(需做皮試, 陰性後應用), 待膿液停止流出後應繼續用抗生素數天, 以鞏固療效。 局部清洗和用藥也非常重要。 鼓膜未穿孔時, 滴入1%酚甘油液, 已穿孔者, 可先用消毒棉簽清洗外耳道膿液, 清洗乾淨後, 再滴入2.5%氯黴素或潔黴素, 每日4~6次, 直至痊癒為止。 在滴入藥水後, 應將患耳向上, 側臥15分鐘左右, 藥液在耳記憶體留時間越長療效越佳。
Advertisiment
本病除治療外, 預防更加重要。 保持小兒耳朵乾燥、清潔是預防外耳道濕疹的關鍵。 對患有化膿性中耳炎的患兒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以防膿液刺激而引起濕疹。 小兒如果經常以手揉耳, 不妨將其雙手略加約束。 已患濕疹的小兒, 應給以清淡、少鹽飲食以減少患處滲出液, 同時還應多給富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菜汁、果汁等, 可減少過敏反應。 對有過敏體質的小兒, 適當減少容易致過敏的食物, 如魚、蝦等, 同時可應用抗過敏藥物治療。
要講究個人衛生, 鍛煉身體, 增強體質, 避免傷風感冒。 給小兒餵奶的時候, 最好抱起來喂,
Advertisiment
日常應多注意小兒的耳部, 如觀察是否有膿, 不要等膿液溢出耳道口才發現, 必要時可用幹棉簽試探性卷一下。 持續流膿的患兒要去醫院檢查, 有耳內息肉或膽脂瘤者可行手術治療。 患耳若數月不流膿時, 可根據不同情況作鼓膜修補等手術, 痊癒後小兒聽力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