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肛門常見問題及應對方法

生活中常見到一些小孩(特別是出生不久的寶寶)能吃能睡, 精神很好, 但常在排便前或排便后又哭又鬧, 并持續幾分鐘到十多分鐘, 弄得家長們不知所措, 又抱又搖, 可孩子就是安靜不下來。

怎么辦呢?你不妨仔細看看寶寶的肛門, 或許會發現孩子哭鬧的原因。

肛裂

肛裂好發于孩子肛管后方的正中部位, 家長用雙手掰開孩子肛門, 便能看到一道裂口。 肛裂時, 孩子排便會感到劇烈疼痛, 有少量出血且顏色鮮紅, 附在糞便表面或手紙上。 孩子因疼痛而哭鬧不停, 不愿大便, 導致大便更加干燥難排, 使肛裂很難愈合。

Advertisiment

應對方法

積極防治便秘, 多給孩子喝水, 適當吃點香蕉或蜂蜜潤腸通便;便前、便后用溫水坐浴, 減輕大便時的疼痛感。 治療可先用0.1%高錳酸鉀溫熱溶液坐浴, 然后涂抹抗菌素軟膏, 以消除炎癥, 促進裂口的愈合。

肛竇炎

直腸下段同肛門相接的部位, 形成了一個漏斗狀且開口向上的凹陷小窩, 這便是肛竇, 亦稱肛隱窩。 肛竇底部有肛門腺和腺導管, 平時能分泌出黏性液體, 潤滑大便和保護直腸、肛門。 因肛竇開口向上張著, 糞便和其他臟東西極易積存在里面, 同時也易被硬的糞便擦傷弄破, 讓細菌乘機侵入, 引起肛竇內感染, 并沿著肛門腺導管和肛門腺蔓延。 為此, 肛竇炎又是引起多種肛門、直腸病的禍根, 如肛瘺、肛裂、直腸周圍膿腫、痔瘡、肛乳☆禁☆頭炎等,

Advertisiment
真可謂多災多難。 若發生了肛竇炎, 大便刺激時會引起疼痛, 所以孩子便前便后哭鬧明顯, 有時肛門上方可有少量出血或見膿性分泌物排出。

應對方法

排便時, 把小孩子的屁股放到溫水中坐浴, 以緩解產生的疼痛。 大便后及時清洗肛門, 可減少糞便、尿漬污染的機會。 可讓小孩用0.1%高錳酸鉀溫熱溶液坐浴, 然后給小孩涂抹抗菌素軟膏。 必要時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治療。

肛門炎

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期, 體膚嬌嫩, 肛門周圍皮膚及皮下組織易被尿液、大便感染, 造成發炎, 甚至形成膿腫。 此時, 檢查肛門部位會見紅腫, 有時破潰, 孩子大便前后哭鬧明顯。 膿腫向內可穿透腸壁, 向外穿透皮膚,

Advertisiment
形成一個管道, 醫學上稱為瘺管。

應對方法

按照上述肛竇炎的方法處理。 對已形成膿腫者, 應讓醫生切開引流。

肛門瘙癢

引起孩子肛門瘙癢最常見的罪魁禍首是蟯蟲。 雖然蟯蟲寄生在腸道中, 其雌蟲往往在夜間爬出肛門外產卵, 由此引起瘙癢感。 小孩控制不住常常會用手去撓癢, 蟲卵就沾染在手指或衣被上, 然后經口腔進入消化道, 發育為成蟲, 造成重復感染, 因此經久不愈。 由于瘙癢常發生在夜晚, 會影響小孩睡眠。 在小孩入睡2-3小時后, 家長查看其肛門周圍的皮膚皺褶處, 如發現有白色線頭樣物便是蟯蟲。

應對方法

最重要的是消滅蟲卵, 防止重復感染。 首先要把肛門清洗干凈, 涂上2%的白降汞軟膏;其次,

Advertisiment
每天早晨要換衣褲、床單、被套, 切忌抖動, 用開水燙煮后暴曬;再者是讓小孩穿封襠褲, 防止孩子撓抓肛門。 常給小兒洗手, 糾正小兒吸吮手指的不良習慣, 避免蟲從口入。

肛門膿腫

小兒皮膚嬌嫩, 極易因尿便浸漬、不潔粗硬尿布摩擦、粗糙手紙損傷等原因引起化膿性細菌的侵入, 引起肛門周圍發炎, 或形成膿腫。 患兒除有疼痛、哭鬧外, 可能出現全身發熱、拒食、嘔吐現象。

應對方法

早期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菌素治療, 保持大便通暢, 局部熱敷或熱水坐浴。 若已形成膿腫, 要手術切開排膿。 及時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還能減少發生肛瘺的幾率。

直腸息肉

此癥是最常見的小兒肛腸疾病之一, 發病率約占30%, 主要癥狀是大便帶血。

Advertisiment
其病因可能與遺傳因素、炎癥、機械性慢性刺激、病毒等有關。 息肉形狀大多像顆帶蒂的小葡萄, 顏色有淡紅、深紅、紫紅, 表面如同桑葚或楊梅的刺狀, 單個或多個存在, 距離肛門口可遠可近, 有時會因排便而被帶出肛門外。 息肉引起的便血多是鮮紅, 附著在大便表面, 不相互混和, 仔細觀察, 可在糞便上看到溝槽狀壓迫的痕跡, 多為通過息肉時所造成。 一般沒有腹痛、里急后重感, 可區別于痢疾引起的便血。 長期的少量出血能引起貧血。 息肉還會引起腸蠕動紊亂, 由此誘發腸套疊。

應對方法

手術摘除。 切除位置低的息肉方便, 位置高的若切除困難, 可暫不進行, 等過一段時間再作處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