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很調皮淘氣的, 免不了經常磕磕碰碰而受傷。 有的孩子疼痛是因為運動損傷或者身體成長產生的生長痛, 但是還有的小孩子的疼痛可能是一些疾病的預警信號。 所以作為寶寶的媽媽, 一定要學會判別小孩子的肢體疼痛的信號, 瞭解寶寶疼痛的原因, 日常護理才能更好地幫助寶寶。
Advertisiment
【生長痛】
發作斷斷續續時間短
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 該睡覺了, 孩子卻開始哭鬧喊腿疼, 非要媽媽揉一揉。 回想一番, 白天沒磕沒碰, 仔細檢查也沒有異常。 最終還是放心不下, 趕緊奔醫院檢查, 醫生多半解釋說一切正常, 只是“生長痛”罷了。
生長痛是兒童生長發育時期特有的一種生理現象, 多見於3-12歲生長發育正常的兒童。 一般認為生長痛的病因與骨骼生長迅速有關, 兒童骨骼生長迅速, 而四肢長骨周圍神經、肌腱、肌肉生長相對較慢,
Advertisiment
生長痛的特徵多為下肢疼痛, 為膝、小腿和大腿前面等, 典型的是雙側疼痛, 也有一側疼痛的。 疼痛部位也不會有紅腫或發熱現象。 最大特點是幾乎都在晚上發生。 白天就算感到不舒服, 孩子也可能因為專注於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覺。
生長痛一般一次發作只有十幾到二十分鐘, 不過也會有孩子為吸引父母關注, 長時間喊痛的可能。 生長痛無明顯的外傷史, 痛無規律, 突然出現, 較短時間內緩解, 兒童可能前一晚上哭鬧訴痛, 母嬰次日便無痛完全正常, 數月下來也未見肢體有任何異常。
Advertisiment
【骨肉瘤】
夜痛明顯並逐漸加重
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 多發於8-25歲的青少年, 嚴重威脅青少年生命。 骨肉瘤多發於四肢, 發展迅速, 病程短, 早期即可發生血行轉移。 據瞭解, 骨肉瘤目前的發病率已經佔據兒童腫瘤的15%-20%。
從多年的臨床經驗出發, 膝關節是骨肉瘤最常出現疼痛的部位, 特別是兒童、青少年活動量大, 關節部位出現疼痛往往歸結為運動損傷, 關節疼痛不易讓人聯想到骨肉瘤, 但是疼痛卻是骨肉瘤的一個主要症狀, 尤其是夜間疼痛加重就應警惕骨肉瘤。
由於青少年的骨骼快速生長, 所以腫瘤引起的疼痛很容易被人誤診為生長痛, 或以為是一般的關節炎、運動損傷等, 家長很少會因為孩子關節疼痛而聯想到腫瘤,
Advertisiment
由於許多家長和非專業醫生對骨肉瘤缺乏認識, 疾病早期臨床症狀又不太明顯, 導致60%的病人就診時已為中晚期, 50%的病人因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規範治療而延誤病情, 30%~40%左右的肉瘤患者曾遭遇過誤診, 誤診誤治將使病情進展。 林教授指出, 如果小朋友出現腿痛3周不緩解, 甚至逐漸加重, 夜間疼痛明顯, 出現走路困難,
Advertisiment
【運動損傷】
局部腫脹越動越痛
由於孩子的活動量大, 骨骼的發育尚未成熟, 因此只要遭受過度的撞擊, 很容易就會造成骨折。 再加上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因此骨折是最容易被誤診的項目。 或是孩子喊痛, 家長誤以為是普通的扭傷, 時常有孩子骨折數日後才被家長送來。
如何判斷孩子出現骨折?如果兒童因戶外活動摔傷, 導致肢體局部出現腫脹、發燙、疼痛, 甚至活動受限等情況, 即可能發生了骨折。 如果孩子感到疼痛持續1個月以上, 就應該先用X光仔細檢查疼痛部位, 以查明是否有骨折或脫臼。
兒童運動損傷造成的疼痛和生長痛與骨肉瘤的疼痛有個明顯的不同, 多有明確的外傷史;不動不痛,一動就痛。
孩子在成長中會遭遇很多肢體疼痛,磕磕碰碰帶來的運動損傷、身體成長帶來的生長痛,但也有可能是多發于兒童的骨肉瘤。做位稱職的媽媽,要學會讀懂孩子肢體疼痛的“信號”,才不會一驚一乍,動輒就驚慌失措地把孩子帶到醫院,也不會讓真得了重病的孩子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要做一位稱職的好媽媽,不僅僅要在生活這些方面照顧好寶寶,也要經常跟孩子溝通,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這樣才更有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媽媽要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輕易去做沒有把握的運動之類,以防出現受傷的情況。
多有明確的外傷史;不動不痛,一動就痛。孩子在成長中會遭遇很多肢體疼痛,磕磕碰碰帶來的運動損傷、身體成長帶來的生長痛,但也有可能是多發于兒童的骨肉瘤。做位稱職的媽媽,要學會讀懂孩子肢體疼痛的“信號”,才不會一驚一乍,動輒就驚慌失措地把孩子帶到醫院,也不會讓真得了重病的孩子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要做一位稱職的好媽媽,不僅僅要在生活這些方面照顧好寶寶,也要經常跟孩子溝通,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這樣才更有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媽媽要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輕易去做沒有把握的運動之類,以防出現受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