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胎位是指胎寶寶在准媽媽肚子裡的姿勢為「頭下腳上」, 只要胎兒不是以這個姿勢待在准媽媽腹中, 便稱做「胎位不正」。
但又因位置不同, 分成好幾種類型, 懷孕初期被檢查出胎位不正的機率高達25%, 隨著周數的增加, 其比例會逐漸下降,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 第32周時的胎位不正機率為7%, 第37周以上則降低至3~4%。 由於胎寶寶的位置在早期可能會隨時改變,
Advertisiment
胎寶寶出生前在子宮內的姿勢十分重要, 將攸關到准媽媽是否會順產或難產, 正常狀態來說, 胎寶寶浸泡于羊水中, 因頭重腳輕的關係, 自然會呈現頭下腳上的狀態, 這在生產時最為順利。
由於懷孕早期時, 胎寶寶很可能會在准媽媽的肚子裡轉來轉去, 必須等到30周以上才逐漸固定下來, 因此, 早期的胎位不正無須太過擔憂。 胎位不正的類型是依照胎寶寶最靠近准媽媽的子宮頸的部分做區分, 可略分為以下幾種:
臀位:胎兒臀部靠近媽咪的子宮頸, 為頭上腳下的姿勢, 也是胎位不正最常見的一種, 其中又分為單臀位、混合臀位、全膝位、不全膝位、全足位、不全足位。
Advertisiment
橫位:橫躺于准媽媽子宮中, 面部朝上。
斜位:與橫位意思相近, 僅為角度的差異。
顏面位:胎兒應保持頭下腳上, 且面向媽咪的背後。 若面向准媽媽子宮頸口, 則為顏面位的胎位不正。
枕後後位:當胎寶寶頭下腳上, 但面部朝向准媽媽的腹部者, 稱為枕後後位。
額位:胎寶寶的頭頂應朝向准媽媽的子宮頸, 若面對子宮頸的是胎兒的額頭, 稱為額位。
原則上, 只要准媽媽按時進行產檢, 胎位不正的狀況可以透過B超來察覺, 此外, 即使在第32周前偵測出胎位不正, 孕媽咪也無須太過擔心, 此刻的胎兒仍可能不斷旋轉, 通常超過32周以上, 才能確認胎兒是否為胎位不正。 雖然胎位不正的胎兒多半會採取剖腹產, 但卻不會對母體或胎寶寶造成健康上的危害。
Advertisiment
胎寶寶32周前在准媽媽的肚子裡任意翻轉, 隨著年齡與體型的增加, 加上孕期中、後期的子宮被撐大且時常收縮, 由上而下施力, 同時將胎寶寶的頭部往下擠壓, 形成正常的頭位。 以下幾個原因肯能會導致寶寶胎位不正。
1.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准媽媽的子宮內的羊水過多時, 胎寶寶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大, 即使到了32周左右, 也很可能因為空間過大而可任意翻轉。 反之, 但當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頭位, 又因為羊水過少、活動空間窄, 翻轉成正常頭位的機率就會相對減少。
2.子宮異常
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這類子宮發育異常的狀況, 統稱子宮異常引起之胎位不正。
Advertisiment
3.子宮肌瘤
由於肌瘤與胎寶寶同時位於准媽媽的子宮內, 當胎兒在活動時, 很可能因為肌瘤過大而影響胎兒的活動空間, 導致胎位不正的狀況產生。
4.胎兒患疾
若胎寶寶患有水腦症、無腦症等疾病, 也會增加胎位不正機率, 水腦症胎寶寶的胎頭過大, 姿勢無法調整為正常的頭位;無腦症的胎寶寶由於缺乏頭蓋骨, 為嚴重的胎兒畸形。 然而, 早產兒由於發育遲緩, 胎寶寶體積過小, 胎頭無法被固定於子宮內。
5.第二胎以上的媽媽
有些准媽媽在生過第二胎以後後, 子宮的肌肉相較於從前會較為鬆弛、失去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