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怎麼治療?(按摩圖)

特別以2—6歲的寶寶比較常見, 典型症狀為發熱、腹痛、嘔吐, 有時伴腹瀉或便秘,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 但以右下腹多見, 呈陣發性、痙攣性疼痛, 每次發作2—10分鐘不等, 好發於活動之後, 早晨, 飯後, 或受寒的時候。 多見於反復感冒, 反復發熱的患兒, 特別是多吃了生冷食物, 油膩不消化的食物發作較多, 如反復發作或治療不徹底可轉變為慢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這是由於淋巴結是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 一旦周圍有感染, 炎症就會啟動淋巴結進行工作, 然後淋巴結就有所增大, 增大後, 淋巴結節外面的包膜變緊,

Advertisiment
神經末梢因牽張擠壓引起痛感。

用腹部溫柔的推拿手法, 如揉腹, 揉雙天樞, 拿肚角, 溫熱深透。 另外, 肢體遠端則可用重手法刺激, 按揉一窩風, 按揉足三裡、揉承山穴, 按揉內關穴, 每穴操作3-5分鐘。 邪氣從哪來, 就從哪裡將其趕走, 豆包的問題就是吃了過多生冷水果, 所以肚臍、中脘也是重點穴位。 如果寶寶吃多了不消化積食, 也要搭配健脾胃的手法:揉板門, 運內八卦, 揉中脘。 特別是發高燒的話, 熱度不超過38.5, 用溫和的清天河水, 如果像豆包一樣一燒就是40度, 推六腑500次是必不可少的。

再總結一下, 治療思路:

腹部手法:揉腹, 揉雙天樞, 拿肚角, 揉中脘, 每穴操作3-5分鐘

遠端止痛:按揉一窩風, 按揉足三裡、揉承山穴, 按揉內關穴, 每穴操作3-5分鐘

Advertisiment

退燒手法:清天河水或者退六腑

積食不消化:揉板門, 運內八卦300次, 掐四縫穴5-10次

如果願意嘗試艾灸方法的媽媽, 也可以艾灸腹部的中脘, 肚臍, 雙天樞, 對緩解病情應該效果更加的好。

西醫常用抗生素治療, 所以豆包確診後看了兩個醫生都建議吊針用抗生素處理。 為什麼這個奇怪名字的病現在成了小兒的常見病, 應該是現在抗生素類藥物, 大環內酯類藥物使用過多, 寶寶的腸胃受到不斷刺激, 自體免疫力降低, 才導致淋巴免疫過量工作, 促使腸淋巴結增生。 但是目前回饋下來, 抗生素治療這個疾病, 雖然暫時退燒或者止住腹痛, 但是很容易再次發作。

從中醫上說, 很多學者認為外邪侵襲客於胃腸, 乳食積滯胃腸, 中焦氣機壅滯,

Advertisiment
阻礙氣機, 不通則痛。 所以臨床上, 比較有用的治療方法是推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