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腹瀉注意科學用藥

門診上經常遇到這樣的媽媽, 孩子因來就診, 當問到寶寶用過藥沒有, 她會急切地告訴你三四種藥名, 甚至有的媽媽乾脆把家裡的藥全拿來了, 最多的有五六種之多;再問是怎樣給孩子服用的, 答案差別很大, 有的尚合理, 有的則不合理, 或者不科學, 令我們為孩子擔憂。 如何科學地為小兒調整用藥, 不僅涉及到寶寶的消化道問題, 而且關係到每個寶寶能否正常地生長發育、健康成長的大問題, 所以, 媽媽們一定要重視。

那麼, 是怎麼引起的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 又叫小兒輪狀病毒腸炎, 這種病毒就是小兒的主要病原之一,

Advertisiment
它季節性強, 不分南北方, 每年秋冬季發病, 12月份達高峰, 多侵犯6~24個月的嬰幼兒。 由於該病常呈小流行, 因而此時兒科門診的小病號容易“紮堆兒”。 這種起病急, 病情重, 它的特點有“三多”, 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 易致患兒脫水酸中毒, 危及生命。

2、細菌性☆禁☆感染, 這種發病可急可緩, 多是衛生注意不夠, 導致病從口入。 其特點是大便次數多, 但每次量不多, 可見黏液或血絲。 病程可長可短, 若轉為慢性, 則危害較大, 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

3、因素, 多見於人工餵養或添加輔食的小寶寶。 當然, 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導致小兒, 如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等, 但無論怎樣, 媽媽們最好還是帶著孩子和便樣去 醫院, 經醫生查體和大便化驗,

Advertisiment
明確原因, 對症用藥。

一般來講, 嚴重的患兒需要靜脈輸液治療, 這裡我們只探討口服治療。 通常口服治療的藥物包括以下幾類:抗生素類、黏膜保護劑、微生態製劑、中藥類等。 讓我們分別來認識一下。

一、抗生素類 這類藥主要針對細菌性腸炎, 品種很多, 選藥時醫生往往根據患兒的臨床特點和便檢結果, 並結合孩子的用藥史及過敏史等。 這類藥在臨床上的問題比較突出, 濫用現象諸多, 如家長心急, 擅自加大藥量;一種藥不行, 再加一種, 盲目聯合用藥;醫生開的藥不管用, 去藥店買廣告宣傳的藥或別人推薦的藥, 造成重複應用;不規律用藥, 時服時停, 孩子成了試驗品。 這些做法都屬於濫用抗生素, 它最嚴重的後果是腸道菌群進一步紊亂,

Advertisiment
耐藥細菌大量繁殖, 導致藥物難以控制的腸炎, 即抗生素相關性。 因此, 非“細菌性”腸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 否則後患多多。

二、黏膜保護劑 這類藥顧名思義, 就是能覆蓋在腸黏膜上, 吸附病原體和毒素, 增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 並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 常用藥有思密達、必奇等。 服這類藥需注意它的用法, 一是空腹, 二要強調與水調和的比例。 空腹不是指飯前, 而最好在兩餐之間;怎樣與水調和, 務必認真閱讀藥物說明。 這兩條做好了, 會極大地減輕患兒症狀, 縮短病程。

三、微生態製劑 主要是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一些有益於腸道正常菌群生態平衡的活菌製劑。 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襲,

Advertisiment
調節恢復腸道的微生態, 從而控制。 這類藥由於是活菌製劑, 切記不能用熱水送服和與抗生素同服。 另外, 這類藥重在調理, 如患兒單純消化不良或因腸外感染引起的, 症狀遷延反復時, 可服用, 但療程要長。

四、中藥類 現有的許多中成藥製劑在臨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是如何提高寶寶服藥的依從性, 應避免飯後喂藥引起嘔吐, 或硬喂導致寶寶強烈逆反, 儘量尋求一些寶寶願意接受的辦法, 使順利喂藥成為可能。

由於藥物諸多, 服藥程式也有講究。 比如病毒性腸炎或水樣便, 則黏膜保護劑為必選, 最好單用;抗生素與微生態製劑同選時, 應錯開時間服用;西藥與中藥最好分開服用;慢性長期服藥需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等等。

Advertisiment
一句話, 強調對孩子的精心護理。

總之, 患兒如果藥選對了, 用好了, 既能縮短療程又減輕孩子的痛苦, 也有利於他的生長發育。 此外, 對於寶寶來說, 合理用藥很關鍵, 調節也非常重要。 所以提醒非餵養兒的媽媽在餵養過程中, 務必要掌握好餵養的時機和分寸, 輔食添加嚴格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 防止寶寶稚嫩的胃腸再受到侵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