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被打了 你是那種反應?

寶寶在與小夥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矛盾和衝突, 其實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 有時候產生矛盾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這時候父母應該怎麼處理呢?寶寶被打了怎麼辦?應不應該教孩子打回去呢?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父母要注意引導

其實寶寶之間打打鬧鬧, 發生磕碰是常有的事。 今天你打了我, 明天我打了你, 後天也許倆人又和好如初了。 寶寶之間的矛盾, 來得快, 去得也快, 父母不必看的那麼嚴重。 對寶寶來講, 這些“打鬧”能促使他們慢慢地瞭解“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知道蠻橫、不講理, 任性和霸道,

Advertisiment
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 並從中學會與人相處、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學會原諒別人, 是寶寶的必修課。 它有利於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知道“我”與“他人”的含義;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培養寶寶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能幫助寶寶學會寬容、忍讓, 為別人著想;促進寶寶良好性格的形成。

最常見的兩種錯誤做法--寶寶走上兩個極端, 要麼很怕事, 要麼很霸道。

誤區一:“保護型”

一看自己的寶寶挨打了, 就再也不讓寶寶出去了, 生怕寶寶在外面吃虧, “你出去又打不過人家, 還是在家呆著吧。 ”

父母這樣做會產生的不良後果:由於過分限制了寶寶的行動, 將會使寶寶變得不合群, 對外人充滿敵意, 也會變得膽小怕事, 缺乏交際能力。

Advertisiment


在遊戲中建立與人相處的信心

誤區二:“攻擊型”

知道寶寶挨打後, 不管怎麼回事, 首先反映就是“這還得了, 找他們父母去”, 或者就乾脆告訴寶寶, “他打你, 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齊出動, 給寶寶壯膽。

父母這樣做會產生的不良後果:會使寶寶養成“報復”心理, 不管是誰, 只要“觸犯”了我, 都要給予回擊, “以牙還牙”, 決不手軟。

“理智型”的做法--交給寶寶自己處理問題的勇氣, 寬容也是一種力量

“理智型”父母的作法是, 先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公正客觀地幫助寶寶進行分析, 在這件事上, 誰做的好, 誰做的不好, 告訴寶寶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應該如何解決。

首先, 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寶寶:我們首先不欺負人, 尤其不能欺負比自己弱的人。

Advertisiment

如果別人欺負你, 你可以躲過, 也可以和他面對面講理, 甚至還手抵抗, 總之你不要受到傷害。 在外來侵犯面前, 退讓是怯懦的表現, 是不勇敢;只會嚎啕大哭, 聽任拳頭落在自己頭上, 是愚蠢。

對一般寶寶尤其是生性老實的寶寶, 父母平時應注意寶寶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 除了給寶寶講如何對待別人的欺負及怎樣處理外, 還要鼓勵寶寶多和別的小朋友接觸, 在遊戲中建立與他人相處的信心。


教導孩子大度、以誠相待

有的寶寶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 在集體生活中也表現得內向, 畏縮, 父母和老師要注意糾正寶寶的這些不足, 創造條件, 使他們多接觸人, 接觸新鮮事物。 培養寶寶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勇於表達, 敢於據理執爭的勇氣。

Advertisiment

其次, 要疏導、轉移寶寶對矛盾結果的注意力, 反思起因, 檢討自己的過失, 寬容夥伴的缺點與失誤行為。

告訴寶寶對朋友要以誠相待, 學會原諒別人錯誤或者過失。 懂得寬容忍讓有利於增進友誼。 另外, 教給寶寶原諒的標準。 讓他們分清是非, 知道哪些應採取原諒的做法, 哪些是不可以原諒的。 明白原諒、忍讓不等於沒有原則, 不是放棄批評與反抗。 必要時, 讓幼兒體驗一下不原諒別人的害處:因為總是與人斤斤計較, 毫不容人, 小朋友們就會害怕或不喜歡與你做朋友。 不會原諒別人, 也得不到別人的原諒。

在批評別的寶寶的缺點同時, 也要給自己寶寶指出在這場事件中的責任, 不要把埋怨都傾泄在別的寶寶身上。

Advertisiment
即使發生矛盾的主要責任在對方, 也要讓寶寶學會寬容, 大度, 不耿耿於懷。

要讓寶寶知道, 有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 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對來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擊是必要的。 有時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情, 相互理解, 相互原諒也是應該的。

小編總結: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其實很容易解決, 孩子不會斤斤計較, 也許今天吵了架第二天就和好了。 所以, 父母不必太過擔憂, 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怎樣與人相處, 教導孩子做人要大度、對朋友要以誠相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