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被欺負,家長該如何應對?

到底是誰的不對?

當孩子們各執一詞, 家長們往往就會不知所措, 到底誰說得對呢?這個時候, 最好先不要急著下結論, 更不要以主觀判斷武斷地給出“審判結果”。 有的家長為了在對方家長面前顯示大度, 故意在對方小朋友和家長面前判定一切都是自己孩子的不對, 狠狠地批評自己的孩子, 這是萬萬不可的。 本來孩子就“受了欺負”, 心裡正委屈呢, 尋求家長的溫暖懷抱是來找安慰而不是找氣受的。 如果家長一味地批評自己的孩子, 那麼很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並且引發親子關係的危機, 孩子會認為媽媽不愛他,

Advertisiment
會認為他在外面受了委屈, 家人並不能給他想要的安慰, 那麼之後孩子再受委屈的時候, 很可能就會不告訴家人, 自己憋著或者尋求其他的發洩方式, 這些應該都是我們作為家長不想看到的。 也有的家長會理所應當地認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 那肯定是對方的不對, 其實, 這也未必, 表面上是自家的孩子被欺負了, 但要想瞭解他為什麼被欺負了, 還要從事情發生的原委開始瞭解。

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不能只聽孩子說發生了什麼, 還要去親自瞭解事情發生的原因, 所謂有因才有果, 不瞭解清楚原因, 只根據結果去處理問題, 肯定難免會有偏頗。 “小強把我的球搶走了”的前提, 是因為小強就是一個橫行霸道、蠻不講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還是說自家的寶寶沒有遵守遊戲規則, 本來搶球就是玩鬧中被允許的一部分?又或者可能是自家寶寶太拘謹, 小強只不過是通過突然搶走他的球來引發兩位小朋友之間繼續交往的可能性?“不讓麗麗看畫片, 她就抓我頭髮……”自家寶寶是怎樣不讓麗麗看畫片的?畫片是誰的?寶寶為什麼不讓麗麗看?麗麗為什麼一定要看?小孩子的行為方式並不都符合成人世界的既定規則, 我們不能完全用成人思維去看待兒童世界。 瞭解事情發生的原因, 也不能只聽自家孩子的一面之詞, 最好是親自找到當事人和周圍旁觀者, 充分瞭解事情真相, 然後再做定論。

遊戲規則是怎樣的?

“我們說好了,

Advertisiment
只能用腳踢球, 不能用手搶的, 但小強剛才就是用手過來搶我的球, 沒搶下來, 他就打我的頭!”“不是的, 我們沒有說好只能用腳踢球, 我說過了, 是可以用手搶的, 而且剛才不是我先打他頭的, 是我過去搶球, 他不給我, 還用腳踹我, 我著急了, 才打了他的頭的!”有時候, 當你充分瞭解了事情發生的經過時, 就會發現, 原來所謂的“受了欺負”其實並不是絕對真相, 而可能是先欺負了別人, 別人還手時重了一些。 瞭解清楚孩子們之間的遊戲規則很重要, 有時候是因為誤會, 有時候是因為孩子還小, 沒有完全理解遊戲規則, 所以, 所謂的“受欺負”也可能只是孩子們之間在對待“沒有遵守遊戲規則”的一種小小的懲罰措施, 不足以大驚小怪,
Advertisiment
在幫助孩子瞭解清楚狀況之後, 甚至孩子自己也會欣然接受這種“小懲罰”。 “那你搶不來也不應該打我的頭啊!”“那你更不應該先踹我啊!”“我不是故意的, 當時只是不想讓你把球搶走, 想讓你離我遠點!”“我又不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說到這裡, 矛盾馬上就要解開了, 如果家長此時能助力一下, 說一些寬慰的話, 比如:“既然大家都不是故意的, 都是男子漢, 都寬容一些, 彼此原諒對方了, 好不好?”很可能就小事化了了。

從對方角度會如何思考?

不能只從自家孩子和自家利益角度考慮問題, 一旦孩子與小夥伴發生矛盾, 儘管表面上是自己家孩子受欺負了, 但仍舊不能僅僅從表層去看問題, 要能夠換位思考, 對方孩子這時候是一定就非常高興嗎?還是那個孩子也被嚇壞了?他肯定也不想遭到家長的責駡吧?這個時候,

Advertisiment
如果我們以理服人地讓孩子明白道理, 可能是最好的時機。 而如果真的讓孩子遭到恐嚇, 恐怕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永遠都是一塊傷疤。 對方的家長呢?這時候會是理直氣壯的, 還是充滿歉意的?如果我們走過去把對方孩子責駡一番, 肯定對方家長會理直氣壯地反問:“就算我們家孩子有什麼不對, 也輪不到你來管教啊!”但如果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處理問題, 做出一些讓對方家長意外, 並且觸動他們心靈的行為, 那麼他們也許就會充滿歉意, 只要家長充滿歉意, 還用擔心這件事的最終結局和走向嗎?

該給孩子怎樣的安慰?

“媽媽, 嗚嗚~~”孩子哭著向你跑過來, 淚眼婆娑地邊哭邊說:“小強打我了,我的頭流血了……”這時,你最該做的就是蹲下來,趕緊把孩子摟在懷裡,撫摸孩子的背部和頭髮,柔聲細語地問:“怎麼了?來,讓媽媽好好看看,哪裡受傷了。”而不少家長卻在這時粗魯地驚叫:“又怎麼了?怎麼又這樣了?瞧瞧你衣服髒的!又跟人打架了?我不是告訴你別跟大孩子玩嘛,就是不聽話,現在挨揍了就老實了吧!你看看你……”一大堆責怪的話,如果遇到強脾氣的孩子肯定就會馬上爆發:“不是我的錯!我沒有錯!”跟家長大喊大叫地哭訴委屈。即使是脾氣好一些的孩子,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會特別憋悶,把所有委屈都硬往自己肚裡咽,一邊被媽媽拉過去拍打衣服上的灰塵,一邊哭著自己小聲嘟囔:“都是小強,他欺負我,嗚嗚~~”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變得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查看孩子受傷的情況,給予精神上的安慰:“沒事,不怕,傷得不嚴重,回家媽媽給貼上創可貼,明天就好了。”然後,心平氣和地詢問情況:“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了?跟媽媽說說。”聽完孩子自述,再做調查:“走,你帶媽媽去那邊看看小強還在不在,媽媽想問問他,為什麼要欺負寶寶。”

是否該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的心通常既善良又脆弱。在“被欺負”後,其實他內心中也是充滿矛盾的,是選擇寬容、原諒,繼續跟小朋友玩?還是選擇生氣、憎恨,從此跟小朋友絕交?孩子當然不想失去朋友,即使他嘴上說:“我不理他了,我再也不要跟他玩了!”“我不道歉!本來就不是我的錯!”心裡還是在想:我這樣做的話,媽媽會怎樣呢?那個小朋友該服從我了吧?我不會真的失去他這個朋友吧?作為家長,其實最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目前國內很多都是獨生子,城市裡的孩子平時鄰居家都很少去,要是在社區裡能遇到幾個跟自己同齡的、能玩到一起的朋友還真是難得。無論在幼稚園還是學校,繁重的課業壓力,把孩子的自由玩耍時間擠壓得少得可憐,孩子內心是多麼渴望能跟小朋友撒歡玩耍啊!朋友其實是孩子內心最渴望的童年禮物。所以,聰明的家長在勸解無效的時候,往往就可以拿出選擇權這個殺手鐧,讓孩子自己選擇:要麼原諒他,繼續玩;要麼不玩了,回家;要麼不原諒他,你失去了朋友,你從此以後都自己一個人玩。

是否想讓孩子少一個敵人?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真正的快樂往往就來自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朋友遍天下,但其實人的一生所能認識的人確實有限,而讓孩子在社交中常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佳良方就是“減少敵人”。家長們其實都知道,孩子的世界裡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很多“對”與“錯”的概念都是家長灌輸給孩子的。所以,在孩子童年時期,家長的社交觀點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能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準則,孩子就會懂得接納、包容、寬恕;知道求同存異;懂得凡事要自己先付出;懂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從心底裡珍惜跟每一位小朋友相識的緣分,主觀上有主動維護關係的意識,這樣也才能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多從對方角度換位思考,從而自主地化解矛盾,讓自己的人際圈子裡少一個敵人。

怎樣讓孩子多一個朋友?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遇到一些蠻不講理、專橫跋扈的人,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有些情況是不僅對方孩子調皮搗蛋、欺負人成性,其家長也是得理不饒人,甚至沒理也聲高。真的遇到了這樣的“主兒”該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是“涼拌(辦)”——讓寶貝趕緊遠離那樣的孩子,你也遠離那樣的家長。因為人的素質和涵養不是一天兩天、你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讓人家提高的,遇到真的有理也講不清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寶寶,別哭了,可能人家小強也不是故意的。今天天晚了,你該回家睡覺了,我們跟小朋友說再見吧!”不要給孩子解釋和繼續哭鬧的機會,抱起孩子趕緊走,一邊走,你可以一邊哄他:“回家媽媽給你玩玩具小鴨子,給你洗個溫水澡,然後媽媽給寶寶講個好聽的故事。”路上或者回到家,你可以繼續問寶寶:“小強是無緣無故就打了你的頭,是嗎?”這時候可能孩子會繼續跟你訴說心中委屈,你耐心地聽完之後,要告訴孩子:“小強這樣做是不對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應該互相愛護,不能欺負人。但是寶寶現在還小,你打不過小強,硬去跟他打架就是不明智的。”如果可能,你可以給孩子講講“雞蛋碰石頭”的故事,然後告訴孩子:“雖然小強在這方面做得不好,但他肯定也有優點,寶寶要善於發現小朋友的優點,多多鼓勵他。小強的優點是什麼呢?”“他力氣大。”“對,下次你就誇誇他力氣大,並且鼓勵他用自己的力氣做一些助人為樂的好事,比如幫老奶奶搬東西,幫老師擺桌子。然後寶寶跟他一起去做好事。寶寶是智慧的孩子,要想辦法多交朋友。”你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響和帶動其他小朋友,並且把進展隨時彙報給你,這樣你就能夠進一步幫助孩子轉危為安、並且把握社交方向了

淚眼婆娑地邊哭邊說:“小強打我了,我的頭流血了……”這時,你最該做的就是蹲下來,趕緊把孩子摟在懷裡,撫摸孩子的背部和頭髮,柔聲細語地問:“怎麼了?來,讓媽媽好好看看,哪裡受傷了。”而不少家長卻在這時粗魯地驚叫:“又怎麼了?怎麼又這樣了?瞧瞧你衣服髒的!又跟人打架了?我不是告訴你別跟大孩子玩嘛,就是不聽話,現在挨揍了就老實了吧!你看看你……”一大堆責怪的話,如果遇到強脾氣的孩子肯定就會馬上爆發:“不是我的錯!我沒有錯!”跟家長大喊大叫地哭訴委屈。即使是脾氣好一些的孩子,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會特別憋悶,把所有委屈都硬往自己肚裡咽,一邊被媽媽拉過去拍打衣服上的灰塵,一邊哭著自己小聲嘟囔:“都是小強,他欺負我,嗚嗚~~”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變得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查看孩子受傷的情況,給予精神上的安慰:“沒事,不怕,傷得不嚴重,回家媽媽給貼上創可貼,明天就好了。”然後,心平氣和地詢問情況:“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了?跟媽媽說說。”聽完孩子自述,再做調查:“走,你帶媽媽去那邊看看小強還在不在,媽媽想問問他,為什麼要欺負寶寶。”

是否該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的心通常既善良又脆弱。在“被欺負”後,其實他內心中也是充滿矛盾的,是選擇寬容、原諒,繼續跟小朋友玩?還是選擇生氣、憎恨,從此跟小朋友絕交?孩子當然不想失去朋友,即使他嘴上說:“我不理他了,我再也不要跟他玩了!”“我不道歉!本來就不是我的錯!”心裡還是在想:我這樣做的話,媽媽會怎樣呢?那個小朋友該服從我了吧?我不會真的失去他這個朋友吧?作為家長,其實最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目前國內很多都是獨生子,城市裡的孩子平時鄰居家都很少去,要是在社區裡能遇到幾個跟自己同齡的、能玩到一起的朋友還真是難得。無論在幼稚園還是學校,繁重的課業壓力,把孩子的自由玩耍時間擠壓得少得可憐,孩子內心是多麼渴望能跟小朋友撒歡玩耍啊!朋友其實是孩子內心最渴望的童年禮物。所以,聰明的家長在勸解無效的時候,往往就可以拿出選擇權這個殺手鐧,讓孩子自己選擇:要麼原諒他,繼續玩;要麼不玩了,回家;要麼不原諒他,你失去了朋友,你從此以後都自己一個人玩。

是否想讓孩子少一個敵人?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真正的快樂往往就來自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朋友遍天下,但其實人的一生所能認識的人確實有限,而讓孩子在社交中常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佳良方就是“減少敵人”。家長們其實都知道,孩子的世界裡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很多“對”與“錯”的概念都是家長灌輸給孩子的。所以,在孩子童年時期,家長的社交觀點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能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準則,孩子就會懂得接納、包容、寬恕;知道求同存異;懂得凡事要自己先付出;懂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從心底裡珍惜跟每一位小朋友相識的緣分,主觀上有主動維護關係的意識,這樣也才能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多從對方角度換位思考,從而自主地化解矛盾,讓自己的人際圈子裡少一個敵人。

怎樣讓孩子多一個朋友?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遇到一些蠻不講理、專橫跋扈的人,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有些情況是不僅對方孩子調皮搗蛋、欺負人成性,其家長也是得理不饒人,甚至沒理也聲高。真的遇到了這樣的“主兒”該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是“涼拌(辦)”——讓寶貝趕緊遠離那樣的孩子,你也遠離那樣的家長。因為人的素質和涵養不是一天兩天、你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讓人家提高的,遇到真的有理也講不清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寶寶,別哭了,可能人家小強也不是故意的。今天天晚了,你該回家睡覺了,我們跟小朋友說再見吧!”不要給孩子解釋和繼續哭鬧的機會,抱起孩子趕緊走,一邊走,你可以一邊哄他:“回家媽媽給你玩玩具小鴨子,給你洗個溫水澡,然後媽媽給寶寶講個好聽的故事。”路上或者回到家,你可以繼續問寶寶:“小強是無緣無故就打了你的頭,是嗎?”這時候可能孩子會繼續跟你訴說心中委屈,你耐心地聽完之後,要告訴孩子:“小強這樣做是不對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應該互相愛護,不能欺負人。但是寶寶現在還小,你打不過小強,硬去跟他打架就是不明智的。”如果可能,你可以給孩子講講“雞蛋碰石頭”的故事,然後告訴孩子:“雖然小強在這方面做得不好,但他肯定也有優點,寶寶要善於發現小朋友的優點,多多鼓勵他。小強的優點是什麼呢?”“他力氣大。”“對,下次你就誇誇他力氣大,並且鼓勵他用自己的力氣做一些助人為樂的好事,比如幫老奶奶搬東西,幫老師擺桌子。然後寶寶跟他一起去做好事。寶寶是智慧的孩子,要想辦法多交朋友。”你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響和帶動其他小朋友,並且把進展隨時彙報給你,這樣你就能夠進一步幫助孩子轉危為安、並且把握社交方向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