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經3歲了, 可是見了人卻怎麼也不願意打招呼, 我平時很注重他的禮儀教育, 怎麼還是這麼沒有禮貌呢?孩子拒絕打招呼是因為膽小嗎?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預熱的過程每次叫寶寶吃飯, 寶寶總不能第一時間坐到飯桌前, 還要再玩一會兒, 才能慢慢進入吃飯的狀態;叫寶寶起床也一樣, 總還是要在床上賴一會兒;出門就更是, 媽媽都火燒屁股了, 寶寶卻還不緊不慢的……其實, 打招呼是同一個道理。 寶寶需要有一個預熱的過程, 一個準備的階段。 有的孩子適應能力強, 準備的時間就短;有的孩子適應能力弱,
Advertisiment
當媽媽要求寶寶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時候, 寶寶首先想到的會是:“我從來都沒見過這個人, 陌生、不熟悉……”而並不能馬上反應到“打招呼”這個具體的行為。 尤其對於處於“認生”階段的寶寶, 或是“正在學說話”的寶寶, 來自心理和語言部分的準備時間就更長。 因此, 往往會出現, 媽媽要求寶寶打招呼時, 寶寶沒有及時完成, 等媽媽和對方結束短暫寒暄, 對方都已經離開了, 寶寶才忽然說“叔叔好”。 這時候, 媽媽一定不要批評寶寶, 說例如“叔叔都走了, 人家在時你不說, 現在說有什麼用”之類的話。 要理解和肯定寶寶的努力, 可以說:“寶寶說得真好, 可惜叔叔走了沒有聽到, 下次我們可以試著早點說,
Advertisiment
另一個導致寶寶不願意打招呼的原因, 可能與寶寶語言發育階段相關。 十四五個月的寶寶正處於語言狂飆期, 語言發育迅速, 有很強的想說話的欲望, 很多寶寶在這個時期很喜歡跟不同的人打招呼, 整天“叔叔”“阿姨”“奶奶”不離口。 但是到了一歲半左右, 就逐漸進入語言沉默期, 開始不願意說話。 有些媽媽會發現, 寶寶原來是很喜歡打招呼的, 可是忽然之間就拒絕打招呼了, 這可能就是寶寶進入新的語言發展階段導致的。 事實上, 處於語言沉默期的寶寶並不是對語言喪失興趣了, 而是專注於聽, 專注於收集儲存語言資訊, 為下一個語言爆發期的出現做準備。
Advertisiment
對於剛剛學習語言的小寶寶來說, 父母的示範作用非常重要。 寶寶的一切行為都來自於模仿。 媽媽每次跟別人打招呼的方式和語言, 寶寶看在眼裡都是一種積累。 寶寶不是做媽媽說的, 而是做媽媽做的。 媽媽沒有必要每次出門前都義正詞嚴地提醒寶寶出門一定要問好, 這樣才是有禮貌。 而是僅僅需要做到按照自己正常的方式和他人打招呼和寒暄。 也可以在見到陌生人時, 提醒寶寶打招呼, 比如“寶寶, 給叔叔打個招呼吧!”但是不要期待寶寶在你的提醒後就做出具體行為, 只是單純的提醒而已。 如果不選擇提醒的方式, 媽媽也可以假扮寶寶的身份, 以寶寶的語氣跟陌生人打招呼。
Advertisiment
成人會認為跟人打招呼是禮貌的表現, 把“不打招呼”和“不禮貌”畫上等號。 事實上, 寶寶不打招呼並不一定是刻意拒絕, 也絕不是有意識地要“不禮貌”, 而很可能是特定成長發育階段的表現。 因此, 媽媽一定不要因為寶寶不打招呼就給他扣上“不懂禮貌”、“沒有教養”、“不乖”的大帽子, 也沒有必要因為寶寶不打招呼而感到自己很丟臉。
讓寶寶養成打招呼的習慣這樣做說明打招呼的理由
寶寶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需要學會與人交往。 所以, 媽媽可以借助講故事、看圖畫書和在生活中的場景啟發孩子:熟人間打招呼是一種禮儀,
Advertisiment
瞭解寶寶的想法
教子的前提是“知子”。 媽媽不妨先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 然後告訴他具體怎麼做, 比如讓孩子說說在見到的人中喜歡誰, 引導其在下一次見面時主動問候這位叔叔阿姨或爺爺奶奶。 如果孩子能邁出這可喜的第一步, 接下來拓展到一次向兩個人問好、逐漸適應問候更多的人。 當然, 在這個過程中, 媽媽要真誠地做個表率, 以自己的熱情感染孩子。
如果出現孩子不願招呼人的局面, 以轉移話題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語言, 引導寶寶開口說些他感興趣的事,才是媽媽明智的做法,因為反復的提醒和批評可能使大家都面臨更為嚴重的尷尬境地,還容易強化孩子的這個行為。
留出一點適應時間
讓害羞的寶寶開口問好,不能硬來。如果孩子表現得很堅決,父母與其不停地勸說、命令,不如與朋友、同事、鄰居達成一致,不要求孩子稱呼他們。但是,父母和這些熟人碰面時,要表現出應有的熱情和友好,並不厭其煩地一次次把他們介紹給寶寶、再把寶寶介紹給他們。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將會發自內心地接納他們,並從父母身上學會自己該怎麼做。
幫孩子找到突破口
害羞的寶寶需要較多的嘗試與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和外人。在某些場合,孩子也想打招呼,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口,這就需要父母慢慢引導、幫他們尋找方法,找到突破口。比如見到同事,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想想看,她是哪位阿姨?你應該對她說什麼呢?”引導發寶寶說出“阿姨好!”如果寶寶說了,即便聲音很小,也要及時表揚,並鼓勵他:“ 媽媽相信你下次問阿姨好的時候聲音一定會比這次大,對不對?”以此給孩子增強信心。
選擇性的接觸陌生人
父母不妨先帶孩子接觸那些和藹可親、喜歡小孩、長相比較好的人,這些人能給孩子安全感。等孩子大一些,再引導他結識更多的人,包括長相特殊甚至比較醜的人,和他們打招呼。如果可能,媽媽不妨事先透露給寶寶,他將見到的人的相貌、特點,順便告訴他這位叔叔或阿姨心地特別善良、非常喜歡小孩、很會講故事等等,打消寶寶的顧慮,產生親近感。
從點頭開始做起
假如你的寶寶特別不願意開口,那就另闢蹊徑。告訴孩子,社交性問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看著對方的眼睛、微笑、握手、寒暄等等都行。你可以鼓勵寶寶先選擇最簡單的方式:點頭。如果寶寶做了,一定要表揚:“你會跟別人點頭了,媽媽真為你高興。點頭也是向別人問好的一種方式,以後長大了,寶寶還能學會其他的方式呢!”
引導寶寶開口說些他感興趣的事,才是媽媽明智的做法,因為反復的提醒和批評可能使大家都面臨更為嚴重的尷尬境地,還容易強化孩子的這個行為。留出一點適應時間
讓害羞的寶寶開口問好,不能硬來。如果孩子表現得很堅決,父母與其不停地勸說、命令,不如與朋友、同事、鄰居達成一致,不要求孩子稱呼他們。但是,父母和這些熟人碰面時,要表現出應有的熱情和友好,並不厭其煩地一次次把他們介紹給寶寶、再把寶寶介紹給他們。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將會發自內心地接納他們,並從父母身上學會自己該怎麼做。
幫孩子找到突破口
害羞的寶寶需要較多的嘗試與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和外人。在某些場合,孩子也想打招呼,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口,這就需要父母慢慢引導、幫他們尋找方法,找到突破口。比如見到同事,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想想看,她是哪位阿姨?你應該對她說什麼呢?”引導發寶寶說出“阿姨好!”如果寶寶說了,即便聲音很小,也要及時表揚,並鼓勵他:“ 媽媽相信你下次問阿姨好的時候聲音一定會比這次大,對不對?”以此給孩子增強信心。
選擇性的接觸陌生人
父母不妨先帶孩子接觸那些和藹可親、喜歡小孩、長相比較好的人,這些人能給孩子安全感。等孩子大一些,再引導他結識更多的人,包括長相特殊甚至比較醜的人,和他們打招呼。如果可能,媽媽不妨事先透露給寶寶,他將見到的人的相貌、特點,順便告訴他這位叔叔或阿姨心地特別善良、非常喜歡小孩、很會講故事等等,打消寶寶的顧慮,產生親近感。
從點頭開始做起
假如你的寶寶特別不願意開口,那就另闢蹊徑。告訴孩子,社交性問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看著對方的眼睛、微笑、握手、寒暄等等都行。你可以鼓勵寶寶先選擇最簡單的方式:點頭。如果寶寶做了,一定要表揚:“你會跟別人點頭了,媽媽真為你高興。點頭也是向別人問好的一種方式,以後長大了,寶寶還能學會其他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