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說話“大舌頭”別擔心,五大方法輕鬆糾正!

語言發展和口腔發育息息相關, 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在於聲音、模仿成人說話的口型、是否能發出正確的構音。 寶寶是否真的“大舌頭”?該如何判斷與糾正?

判斷方法

1.喝奶或者喝水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臺北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醫師表示, 口腔發育是否正常, 可從寶寶出生後喝奶的狀況來判斷, 因為喝奶時會動到臉部很多肌肉、吞咽能力、舌頭, 還包括腦幹的反射。

雙和醫院兒童牙科主任黃慧瑜醫師則表示, 如果孩子說話不清楚, 家長就可以觀察孩子喝水吞咽時舌頭的位置是否正確。

注意:寶寶若是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Advertisiment
也容易因口腔敏感而不願意咀嚼、吞咽。 這就需要由專家測查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和智力發展水準, 然後制訂一對一的訓練方案。

2.牙齒

門牙因為蛀牙或是跌倒提早脫落, 就會對捲舌聲、氣音的發音有影響。

3.年齡

每個孩子發育的成熟度不同, 寶寶口腔和吞咽能力要到4歲才會完全成熟, 因此4歲前寶寶發育的差異性較大, 訓練方式不應太過嚴苛, 以有趣的小遊戲代替, 可以讓寶寶快樂地成長。

糾正方法

小遊戲

吹哨子、吹笛子、紙卷吹笛、吸管吹水等需做“吹”、“吐”動作的遊戲, 另外, 針對嘴唇或是舌頭也有醫療用的訓練器, 但是用在兒童階段的孩子身上較適合。

添輔食

咀嚼同時也是刺激大腦的行為,

Advertisiment
人的臉部和口腔神經分佈非常多, 提早添加輔食對口腔發育是一種最簡單、自然的刺激, 通過不同的食物狀態, 從液狀、糊狀、泥狀、碎顆粒狀、段狀到固體, 由軟至硬, 每增加一種新的食物, 對寶寶的口腔都是一種新刺激。 黃慧瑜醫師表示, 蘋果泥中的顆粒對於口腔刺激的幫助大於蘋果汁, 若父母出於愛護而不想讓孩子咀嚼得太辛苦, 反而會適得其反, 失去讓孩子學習及接受的機會。

咬湯匙

一般用湯匙喂輔食, 可以讓寶寶通過用嘴唇“咬”住湯匙的這個動作, 訓練嘴唇周圍的肌肉。 也因為寶寶下巴較短小, 吃東西的時候下巴自然需要往前推, 才可以做出閉唇、咬東西的動作。 這類型的練習, 對寶寶未來齒弓、臉型、骨骼的發育都有幫助。

Advertisiment

練習“舔”

說話大舌頭主要是因為舌頭不靈活, 程劭文醫師表示, 如果家長發現寶寶舌頭不靈活, 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舔“的練習。

家長鼓勵

程劭文醫師建議, 在4歲之前寶寶口腔尚未發育成熟, 不要急於糾正, 對於一個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來說, 出現“發展性口吃”是很常見的, 可以試著跟他說, “我聽不太懂, 可以請你說清楚一點嗎?”或是“你說得太快了我聽不懂”等引導式訓練。

例外情況

1.吐舌癖症狀

黃慧瑜醫師表示, 臨床上有吐舌癖症狀的孩子, 也會出現大舌頭的情形, 一般人說話的時候舌頭並不會露在牙齒外面, 但有大舌頭症狀的孩子, 說話時會將舌頭伸出, 建議讓孩子多加練習, 訓練舌頭使其出現在正確的位置。

Advertisiment

2.舌系帶過短

孩子說話不清晰, 可能家長會懷疑是因為孩子的舌系帶太短造成的, 所以就想著帶孩子去動手術, 把舌帶給剪一下, 但是並非所有的舌系帶短都需要手術:一般只有寶寶舌頭沒辦法伸出嘴巴, 甚至進食都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類嚴重型的舌系帶短, 就必須進行手術。 建議家長帶寶寶體檢的時候諮詢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