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說話不清楚別驚慌失措

寶寶學說話是一個觀察、思考、模仿、記憶的過程, 由單字而片語, 進而構成語句。 小孩1-3歲後就能比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了。 對於說話晚或不清楚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聽力和發音器官均正常, 認知能力及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正常, 建議父母不必驚慌, 並多對孩子進行語言的訓練。

寶寶說話不清楚未必是病態

許多4歲以前的孩子都存在發音不清楚的問題。 原因有很多, 其中病理性的原因包括有:先天性唇裂、齶裂、舌系帶過短、牙齒缺失或畸形, 大腦發育障礙, 聽力受損等。

有不少家長把寶寶發音不清楚歸結為舌系帶過短,

Advertisiment
只要孩子稍有說話不清楚的表現就帶孩子到醫院要求割舌系帶。 其實這種想法是十分片面的, 舌系帶過短固然是發音不清、吐字不正的原因之一, 但並不是唯一因素, 它一般只影響孩子某些字的發音不准, 對整個發音過程不起主要作用。

一般來說, 新生兒的舌系帶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 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向舌根部退縮, 正常兒童一歲到兩歲後舌尖才逐漸遠離舌系帶, 只有部分發育不正常的兒童會出現舌系帶過短。

孩子的發音與聽覺功能、語言環境、智慧發育、發音程度等因素都有關, 這些因素一般4到8周歲逐步完善, 因此, 對嬰幼兒發音不准不必過度擔心, 小兒有一定的自我糾正能力,

Advertisiment
會逐漸吐字清除, 部分正常兒童要到入學後通過學習才能完全糾正過來。 如果孩子確實存在病理性的問題, 那麼通過針對性的治療應該也可以改善。

家長如何對寶寶進行語言訓練?

作為父母, 面對牙牙學語的寶寶, 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 應避免家中語言環境過於複雜。 在多方言的家中, 家人應該達成統一語言, 可以儘量用普通話和寶寶交流, 尤其在寶寶的語言爆發期(1-2歲)。

其次, 要避免照顧周全而使寶寶語言滯後。 對孩子的要求要延遲滿足, 儘量讓他說出來, 再把東西給他;如果發現孩子有某些方面的需要, 要讓寶寶自己表達出來。

還有, 要創造語言環境, 促進孩子交流。 讓寶寶融入到集體之中, 可以使他們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Advertisiment
提高語言能力。 應避免對寶寶錯誤的心理暗示。 家長有時模仿孩子說話而發笑, 會給寶寶造成錯誤的心理暗示, 寶寶會持續這樣說話而取悅家長。 家長應以正確的語音語調和寶寶說話, 久而久之, 寶寶的發音會逐漸正確。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