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說謊說明教養不好嗎?

寶寶會說謊了?程度還越來越嚴重?其實, 不用太擔心2-3歲寶寶說謊的問題。 開始說謊, 意味著小傢伙的大腦發育到了一定的程度。 爸爸媽媽既不用太憂慮, 也不用發火, 但是需要正確引導, 以免寶寶養成說謊的習慣。
讓我們先從成人和寶寶說謊的差異說起吧。
源于豐富的想像力
兩三歲的寶寶將有趣的事說給爸爸媽媽聽時, 常常摻雜著不真實的內容。 事實上, 當這個年紀的寶寶講一些編造的故事時, 並不是像成年人那樣在故意說謊。 因為他們的想像力生動、逼真, 自己也分不清真實和不真實的界限,

Advertisiment
所以在他們的記憶和敘述中, 現實和幻想往往混雜在一起, 還不能真正識別和爸爸媽媽講的話, 是實際發生的事情, 還是想像中的, 從而會無意識地說謊。 因此, 對於這個階段寶寶的謊言, 父母沒必要往壞處想。 而如果簡單地斥責他“可不能那麼胡說”, 還可能會挫傷了寶寶剛剛開始發展的表現力, 逐漸地寶寶的幻想能力也會喪失。
爸爸媽媽怎麼做?
當寶寶繪聲繪色地敘述一些想像的內容時, 很可能真的希望事情就會像他所說的那樣, 其中蘊含著美好的願望, 爸爸媽媽可以就這種願望本身給以呼應。
等寶寶再長大一點兒以後, 遇到這類情況, 也只要簡單地向他指出“事情並不是那樣”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 就幫助寶寶弄清了事實和自我想像之間的差別。
Advertisiment
雖然有專家認為, 寶寶直到8歲以前都無法完全分清現實和想像, 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完全不瞭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Tips:既保護想像力, 又讓寶寶不說謊
如果寶寶已經能意識到差異的存在了, 爸爸媽媽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你說的時候, 要先做一個說明‘這是我想像出來的。 ’或者‘這是真的發生過的事情。 ’然後爸爸媽媽就知道了。 ”這樣做, 既不會傷害寶寶的想像力和表達的積極性, 又能使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現實和想像之間的分別, 而爸爸媽媽也不用再為“寶寶總是說謊”頭痛了。

逃避太沉重的壓力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寶寶, 有時都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 唯一得體的退路就是撒個小謊。

Advertisiment
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但是, 如果寶寶是為了欺騙而撒謊, 那麼父母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寶寶為什麼覺得自己非要說謊不可?
小寶寶在犯了錯誤以後, 經常為了推卸責任、逃避後果而說謊。 一般都是在爸爸媽媽厲聲地責問“這是誰幹的?”時候。 是寶寶偷吃了那些餅乾嗎?是的, 但他並不是故意“偷吃”的, 他只是理所當然地做了那件事情,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 他會回答說“沒有”——或許他就是這樣認為的。 而如果寶寶以前在這件事情上受到過懲罰的話, 為了逃脫懲罰, 更會把自己做過的事堅持說是並沒有做過。 這時, 他的恐懼心遠遠超出了他的責任心。
但寶寶並不是天生就愛撒謊的。 如果寶寶經常說謊,
Advertisiment
那就表明他受到的某種壓力太大了。 小寶寶面對難以應付的複雜情況時就會說謊, 那是因為力不從心才說謊的。
爸爸媽媽怎麼做?
寶寶為了逃脫責任說謊時, 如果是第一次, 爸爸媽媽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你騙不了人。 ”如果不這樣做, 寶寶會再說謊的。 但是也不能只用“說謊是不好的”這種道德觀來責備小寶寶。 爸爸媽媽的首要任務是要找出寶寶說謊的根本原因,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因此, 當寶寶說謊時, 要本著“寶寶說謊一定有他的理由”、“他是實在沒法子了才說謊的”, 這樣的態度來處理。 讓寶寶說謊的那些原因, 可能在成年人看來根本算不了什麼, 但對於那麼小的寶寶而言, 卻是只能用逃避和謊話來解決的非常困難的事。
Advertisiment
除了可以向幼稚園的老師等瞭解寶寶的實際情況外, 爸爸媽媽更應該聽聽寶寶的心聲。 讓他在自己的身邊坐下來, 拉著他的手, 溫和地告訴他:“你用不著對我說謊。 告訴我出了什麼事, 然後咱們看看該怎麼辦。 ”
Tips:幫寶寶說出自己的煩惱需要耐心
可是, 寶寶很可能沒有辦法馬上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他很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即使他知道有些事情讓他擔心, 也可能無法一下子把它們都說清楚。 説明寶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煩惱需要時間和理解, 對此爸爸媽媽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足夠的耐心。
Links謊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育而產生
大一點兒的寶寶會為了欺騙父母有意識地說謊, 而兩三歲的寶寶暫時還不會,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說謊,是認知能力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如果寶寶要說謊,首先必須具備能夠預測未來和回想過去的認知水準,這就需要邏輯思維能力;而且為了說出讓人信服的謊言,他還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考慮。因此,說謊意味著寶寶要具有思考現實中並未發生的情況的想像能力。所以,當發現寶寶開始說謊時,從另一個角度看,爸爸媽媽反而可以感到高興:我的寶寶又長大了一些。爸爸媽媽要充分理解寶寶的內心,找到他說謊的真實原因,寬容地對待他,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寶寶說謊的毛病放任不管。

習慣性說謊一定要糾正
首先還是要說,爸爸媽媽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驚慌,也不要過分生氣。即使批評寶寶,也不要大聲訓斥,或者在眾人面前斥責寶寶,這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更不能因為寶寶說謊就過分地懲罰他,那樣的話,寶寶會變得膽小,遇事畏縮,甚至還會因為懼怕懲罰而編造更大的謊言。要引導寶寶明白道理,讓他今後不再說謊。
如果寶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依然說謊,爸爸媽媽就要引導他明白道理,讓他今後不再說謊。一開始,可以用和藹的語氣和他這樣說:“爸爸媽媽相信你的話;相信你即使說了謊,也會在以後跟爸爸媽媽說實話的;即使不說出來,爸爸媽媽也能明白你的心思。”聽到這樣的話,寶寶可能會感到於心不安,從而改掉說謊的毛病。
如果即使這樣做了,寶寶還經常說謊,那就有必要明確地給他講“說謊不對”的道理了。一定要幫助寶寶清楚地區分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事。
Tips:《狼來了》還是《華盛頓與櫻桃樹》?
在教育寶寶不要說謊、要誠實方面,有兩個經典的小故事,一個是《狼來了》,另一個是《華盛頓與櫻桃樹》,很多聽著這故事長大的人如今也為人父母,有的也會給寶寶講這兩個故事。
這兩個故事,哪一個對教導小寶寶更有效呢?個人以為應該是華盛頓的故事。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寶寶的道理是:說謊會帶來很壞、而且很嚴重的後果。而對兩三歲的小寶寶來說,對他說太多有關壞結果的內容是有害的,尤其是放羊的小朋友最後被狼吃掉的結果,包含著暴力與殘酷的成分,可能會導致寶寶病態的想像。此外,父母也不應該讓一個兩三歲大的寶寶總是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擔心,因為這個年齡正是寶寶在實踐中學習的階段,如果太過擔心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會束縛他探索世界和自身能力的勇氣。
而《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則非常正面地告訴寶寶:不說謊是一種很好的品質,值得讚賞;而且,即便不小心犯了錯,如果誠實地承認下來的話,也能夠獲得諒解。這樣既教給寶寶“不說謊”的行為規則,同時還打消了他因為害怕承擔後果而說謊的心理根源。
此外,兩三歲的小寶寶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很難對事情作出恰當的推斷。爸爸媽媽給他講《狼來了》的故事,是期望他從“說謊會導致壞結果”中推斷出“不能說謊”的道理,可這個故事本身反反復複地講述了幾次放羊小朋友說謊的經歷,這種同義反復會強化寶寶對“說謊”這件事的印象,以至於可能只記得“說謊”這個行為,而忘記了前面的那個評判詞“不能”。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說謊,是認知能力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如果寶寶要說謊,首先必須具備能夠預測未來和回想過去的認知水準,這就需要邏輯思維能力;而且為了說出讓人信服的謊言,他還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考慮。因此,說謊意味著寶寶要具有思考現實中並未發生的情況的想像能力。所以,當發現寶寶開始說謊時,從另一個角度看,爸爸媽媽反而可以感到高興:我的寶寶又長大了一些。爸爸媽媽要充分理解寶寶的內心,找到他說謊的真實原因,寬容地對待他,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寶寶說謊的毛病放任不管。

習慣性說謊一定要糾正
首先還是要說,爸爸媽媽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驚慌,也不要過分生氣。即使批評寶寶,也不要大聲訓斥,或者在眾人面前斥責寶寶,這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更不能因為寶寶說謊就過分地懲罰他,那樣的話,寶寶會變得膽小,遇事畏縮,甚至還會因為懼怕懲罰而編造更大的謊言。要引導寶寶明白道理,讓他今後不再說謊。
如果寶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依然說謊,爸爸媽媽就要引導他明白道理,讓他今後不再說謊。一開始,可以用和藹的語氣和他這樣說:“爸爸媽媽相信你的話;相信你即使說了謊,也會在以後跟爸爸媽媽說實話的;即使不說出來,爸爸媽媽也能明白你的心思。”聽到這樣的話,寶寶可能會感到於心不安,從而改掉說謊的毛病。
如果即使這樣做了,寶寶還經常說謊,那就有必要明確地給他講“說謊不對”的道理了。一定要幫助寶寶清楚地區分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事。
Tips:《狼來了》還是《華盛頓與櫻桃樹》?
在教育寶寶不要說謊、要誠實方面,有兩個經典的小故事,一個是《狼來了》,另一個是《華盛頓與櫻桃樹》,很多聽著這故事長大的人如今也為人父母,有的也會給寶寶講這兩個故事。
這兩個故事,哪一個對教導小寶寶更有效呢?個人以為應該是華盛頓的故事。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寶寶的道理是:說謊會帶來很壞、而且很嚴重的後果。而對兩三歲的小寶寶來說,對他說太多有關壞結果的內容是有害的,尤其是放羊的小朋友最後被狼吃掉的結果,包含著暴力與殘酷的成分,可能會導致寶寶病態的想像。此外,父母也不應該讓一個兩三歲大的寶寶總是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擔心,因為這個年齡正是寶寶在實踐中學習的階段,如果太過擔心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會束縛他探索世界和自身能力的勇氣。
而《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則非常正面地告訴寶寶:不說謊是一種很好的品質,值得讚賞;而且,即便不小心犯了錯,如果誠實地承認下來的話,也能夠獲得諒解。這樣既教給寶寶“不說謊”的行為規則,同時還打消了他因為害怕承擔後果而說謊的心理根源。
此外,兩三歲的小寶寶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很難對事情作出恰當的推斷。爸爸媽媽給他講《狼來了》的故事,是期望他從“說謊會導致壞結果”中推斷出“不能說謊”的道理,可這個故事本身反反復複地講述了幾次放羊小朋友說謊的經歷,這種同義反復會強化寶寶對“說謊”這件事的印象,以至於可能只記得“說謊”這個行為,而忘記了前面的那個評判詞“不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