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說:七歲之前,請不要離開我

一部拍了五十年的紀錄片1964年, 英國導演拍了一部講述14個人7-56歲經歷的紀錄片, 這部片子引起了很多人對命運的思考。 這些主人公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的努力, 有的徒勞掙扎, 從他們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廣大人的縮影, 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小時候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影片中有一個孩子叫做Paul, 他從小住在寄宿學校, 平時沒有人管他。 他在7歲之前沒有什麼夢想, 只是想少挨打、少被罰。 成年後的他頻繁失業, 到了晚年才謀得一份小小的雜差。 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一生碌碌無為, 是因為他從小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Advertisiment
還是因為他天生性格懦弱?

大部分7歲的孩子都保持著童真, Andrew和JOHN屬於就讀於私立學校, 屬於上冊階級的他們在7歲時就已經開始看《金融報》等有檔次的書籍, 他們對自己今後該幹什麼有著明確的目標。 即使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對未來也有想法, 但是下層階級的孩子們卻談不上什麼夢想, 他們的想法都很簡單, 有的是想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賺錢養家, 有的是想吃飽飯, 還有的是想少被打。

在這些孩子到了56歲的時候, 上私立學校的孩子都實現了他們的夢想, 過上了優越的生活, 他們的孩子也和他們一樣;中產階級的孩子中也有一部分上了大學, 有了體面的工作;而下層階級的孩子年老後都有許許多多的兒孫,

Advertisiment
但他們的兒孫也與他們一樣, 上不了大學, 工作也不體面, 並且時時刻刻有失業的風險。

七歲之前, 請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在該紀錄片中, 有一句話令小編印象最為深刻, 那就是“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他們的時間, 陪伴他們成長這很重要”。 或許有些東西父母無法給予自己的孩子, 但是時間卻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可以給予的。

從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出來, 有些人從小對於人生、社會有自己的看法, 而另一部分的人卻整天為自己的生活擔憂。 即使過了五十年, 情況還是如此, 依舊是那些來自上層階級的孩子過得好;生在中產階級的女孩們也基本都有幸福的生活。

在14個孩子中, 只有兩三個是靠自己的努力讓躋身上流社會的。

Advertisiment

那些在社會中層的孩子的命運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彼得長大後做了一名老師, 後做了公務員, 家庭幸福, 兒女也很優秀。

從紀錄片可以看出, 家庭條件確實對孩子影響很大, 作為父母應該給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條件, 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 即使做不了富二代, 那就努力做富一代。

陪孩子, 這三件事一定要做好魯迅曾經說過,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 只要去擠總是會有的。 所以一些家長千萬不要以忙為藉口, 忽視與孩子共同相處的時間。 肯定也有很多家長會問, 陪孩子到底怎麼陪?其實, 陪孩子只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1 親子旅遊家長與孩子一起外出旅遊的好處非常多,

Advertisiment
首先可以和孩子培養感情, 其次可以在旅行途中教會孩子一些知識, 俗話說的好,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但是對於一些生活水準一般的家庭來說, 經常旅遊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那麼也可以帶孩子就在自家附近逛逛, 與外出旅遊相比也沒有很大的差別。

2親子閱讀書籍其實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而且讀書是成本最低的陪伴。 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 不僅能增長孩子的知識面, 還能給孩子樹立好學的形象, 增加親子之間的共同語言。

3親子運動對於孩子來說, 健康的身體與豐富的知識同樣重要。 孩子都是好動的, 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不僅強身健體, 還能讓孩子變得陽光開朗。

4根據年齡選擇遊戲a.幼兒期

孩子在幼兒期時, 家長可以通過玩簡單的小遊戲來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知識。

Advertisiment
比如在一起玩貓捉老鼠, 如果孩子被捉住了, 家長就可以趁機讓孩子背一首詩、做一道題或者完成一項任務來“放”了孩子, 在遊戲中學習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b.入學階段

孩子在小學階段時, 好奇心是最強的, 家長可以借機在這段時期內培養孩子自我探索能力。 探索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所以家長這時就要扮演輔助者的角色, 既要適當的為孩子提供幫助, 又要激發他對於新事物探究的熱情。

c.9歲左右

從孩子九歲開始, 家長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看報的習慣。 看報紙可以瞭解即時新聞開拓眼見, 更能讓孩子瞭解社會陽光與陰暗面, 提升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親子間有了共同話題後,家長與孩子間才能更好的溝通,產生心靈的碰撞。

當親子間有了共同話題後,家長與孩子間才能更好的溝通,產生心靈的碰撞。

相關用戶問答